【北农人物】北京农学院“老八路”式教授晁无疾

民生   2024-12-31 21:49   河南  

晁无疾教授,中国葡萄界权威专家,世界葡萄、葡萄酒协会OIV亚洲科技中心专家,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几十年如一日推广葡萄栽培技术,农民称呼他“葡萄晁”、“农民的朋友,致富的靠山”。晁无疾教授搞葡萄研究半个世纪,葡萄已经渗进了骨子里,模糊了葡萄的样子;他兢兢业业,希望我国的葡萄产业能蓬勃发展,走向世界……晁老说,个人毫无意义、太渺小了,众志成城;宁静方能致远,淡泊名利会走得更远。


身穿棉布半袖条纹衬衫,挽着裤腿,一双黑色的鞋子上还挂着葡萄地里带来的泥土。最初见到晁无疾教授的时候,他刚从葡萄基地回来,坐在实验室的摆满书的电脑前浏览文件,他回过身,一脸的慈祥。

“我和葡萄朝夕相处了50多年,我就是葡萄,葡萄就是我。”问起晁无疾脑海中葡萄的概念时,他思考了很久后郑重地说道。

作为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中国果品协会葡萄分会秘书长,世界葡萄、葡萄酒协会OIV亚洲科技中心专家,国内葡萄行业的领军人物,晁无疾大部分的时间都穿梭在葡萄藤下、实验室和葡萄技术的书堆里。

晁无疾的导师是葡萄界的泰斗,已故的贺普超老先生。晁无疾是我国第一位葡萄种质资源方向的研究生,著作等身的他如今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常常是万家灯火众人沉入梦乡,他还在伏案学习,天还没有亮,他已经半跪在葡萄藤前观察葡萄的长势了。晁老师还兼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随时都有来自全国甚至是国外的电话和邮件向他请教葡萄问题。一旦开始投入工作,晁无疾就没有了忘记了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混在一起了”。

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给晁无疾带来了卓著成就——农业部全国农村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农村科普十佳突出贡献奖,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北京市高校科技转化先进个人奖、全国农村科普十佳突出贡献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中国农学会先进工作者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5次,其中被三次评委“北京市京郊经济发展十佳科技工作者”。现已正式出版葡萄科技著作17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葡萄专题论文一百余篇。

但让他最高兴的是北京郊区农民称呼他“葡萄晁”,称他是“农民的朋友,致富的靠山”。他长期坚持葡萄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由他负责的全国各地的葡萄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在2006年就达到了30多万亩,现在他葡萄技术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国外诸多国家。他非常重视下基层的机会,认为和农民的交流中总能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

前不久,晁无疾两次代表大陆到台湾,促进双方技术交流,和台湾实现了良好的合作,在海峡两岸搭起“葡萄架”。

如今已72岁高龄的晁无疾,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在七八九月,葡萄界最忙的时节,他的日程已经排满,近十天将飞往湖南、贵州、四川、河北等地主持全国性的葡萄大会。

学农、爱农,是光荣的使命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书房里摆满了书,家人都有读书的习惯,童年的晁无疾是在书堆里长大的。夏日里,读累了,便到院子里,摆弄一下嫩绿色的葡萄藤,摘一串紫色的大葡萄,放在井水里冰一下,沾着露水放进嘴里,满心欢喜。葡萄好吃又好看,就这样,晁无疾结下了一生的葡萄缘。

“考大学,是因为共产党呼吁我们要勤奋学习,学一身本事,为祖国做贡献。”

晁无疾1942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在大学门槛很高的60年代,问起晁老师为什么能考上大学,他说,“党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我就好好学习,一心想着知识就是力量,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很难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或许,我们只能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老一辈人那里寻求答案。

当年的高考志愿同样分为三类,理工、农医和文史三类平行,没有现在的“985”、“211”,没有优劣之分。学农最光荣,农医类的招生分数甚至还高出理工类。

在四五十年代,人的思想都很简单,“学农、爱农、为人民服务”是最光荣的。即使现在,他也依然这样认为。他自豪地说:“班里考清华、北大的,都默默无闻,我们选择农学的同学都在自己的行业里干出了一番成绩。”

环境影响人,40年代出生的他,有着“老八路”式的情怀。晁无疾打心眼里佩服共产党,总觉着自己做得不够,达不到党员的标准。小时候看的电影里雷锋和刘胡兰代表了共产党的形象,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维护正义,他一直在努力。“党指到哪儿,我们就做到哪儿;党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

晁无疾还记着196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38万大学毕业生主持毕业典礼。校园里,没有被选为学生代表到北京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读着中央文件的场景历历在目,文件里,周总理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只有六个字:劳动化、革命化。字字如金,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脚踏实地,不断创新。

至今,他仍然时常翻看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是他的枕边书。他觉着毛主席讲的是一股子精神,蕴含的哲理让他终生受用。他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每个人都该有的信念。

嗅着书香,和葡萄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18岁的晁无疾认真又满怀期待地填报了西北农学院的园艺系,迈上了葡萄研究的第一步。1962年,大三刚开始的他选报了“葡萄种质资源研究”的课题,正式搞起了葡萄实验。在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两年写完毕业论文,时间紧任务重,他干脆住进了园子里,每天翻着书、守着葡萄树。

四年时光,在滴落到葡萄藤的汗珠上、在泛黄的纸张和不曾停歇的笔尖上匆匆而逝,晁无疾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后来,他又考取了西北农学院的研究生,继续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成为葡萄界的泰斗贺普超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个葡萄领域的研究生。当时的学生,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拼命学习,力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不勤奋是被看不起的。在导师的指导下,晁无疾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文章。

晁无疾沉浸在与葡萄技术有关的书海里,国内外与葡萄有关的优秀文章,他都反复研究过,每一篇文献都用读书卡片认真地做好记录,及时翻阅。数万张手掌般大小的纸片上有剪报,也有精彩的图片,也有手写的文字,上面清楚地所摘录文章的要点和心得,有的还有用彩色的圆珠笔亲手画上的解析图,精致清晰。

从晁老师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还都记得,开学伊始,晁老每人发一个他签过字的本、一张书单。然后,便是对他们的三样要求:抄一遍《三字经》,说出体会;把读书笔记整理好,定期拿来检查;实验室和田间每天都要利用好。不合格的不允许结业。

现在,年过七旬的晁无疾退休后的10多年里,没有休过一天假,但也“忙里偷闲”,是彻彻底底的书迷,家里、办公室的书柜里、书桌上、床头前摆满了书。不但他自己读书,让学生读书,而且一家人都爱读书。他的妻子赵祥云教授曾是北京农学院园林系的主任,是全国有名的百合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是手不离书,退休后依然拼搏在百合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就连10多岁的外孙女都是十足的书迷,回到家,完成作业后的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或许,在书香满溢的家里,看着姥爷葡萄晁捧着书美美地睡去,受到了感染吧!

老晁的思考,中国如何变身葡萄强国?

中国是葡萄大国,但不是葡萄强国。如何实现祖国的华丽转身,一直是读了近70年书的晁无极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茫茫书海和田间地头,他逐渐找到了清晰的道路。

中国的葡萄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栽培历史、广袤的土地、各地迥异的气候为葡萄品种的培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葡萄要培育出自己特色,才能走向世界。

中国人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从育种、繁殖、结果到产品制作和销售,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产权,整个生产链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缺失。我国葡萄酒的酿造技术相对落后,优质的酿酒酵母依赖进口,生物技术的研究在葡萄行业任重而道远。

少年强则国强,葡萄行业的重担将来也会落到新一代人的肩上。到以色列等西方国家交流时,学生的学习劲头让他佩服也深深担忧。身为教师,虽然退休了,但他还是会时常去看看当年的讲台,看看学生的上课情况。遇到不认真听讲,上课睡觉或是玩手机的学生,他心里着急,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像当初他任课时没收孩子的玩物,教训他珍惜时间。

晁老说,葡萄的研究天地深得很,一旦钻进去,便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自己很羡慕能坐在课堂 里的孩子,有了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到了他的年纪,再大的困惑也只能自己想,如果有机会,还想当一次学生,把自己想不通的事情问问老师。

我国的葡萄产业发展很快,充满了挑战也为更多的人创造了机遇。在国家重视的前提下,青年人要发奋图强。”晁老说道。

晁无疾腿脚不是很方便,而且患有多种疾病,但他全然不顾这些,全心全意忘我工作,始终坚持在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第一线,很多个放假时间都因为在农村办学习班而放弃。但他希望青年人能刻苦学习,也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大农户 大智慧
通过《大农户 大智慧》栏目,向大家介绍大农户的现状和问题,希望全社会能赋能大农户,助力大农户这个群体发展的更好,推动中国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粮安天下,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捧在中国人手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