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际上,学区房要凉这件事,并不是济南独有的现象,而是全国性的事件。
说的可怕一点,别说学区房了,教育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在为人口拐点做准备...
甚至率先崩塌的并不是学区房,而是教师..
过去的师范生都听说过,尤其是在山东这个编制至上的省份,早些年的师范生堪称众多家长心目中的白月光..
学费减免、定向分配、官方补贴,毕业就有铁饭碗,但是现在,受到人口形势的拖累,教师这行业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去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的21个从严控制新设专业中,就包括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并指出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
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也在去年印发了《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文中指出,进一步提到将调整优化师范教育相关专业布局。
这不是个例,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类似的通知。
前两年大规模扩招,这几年开始缩紧入口,就是因为人口预期变了,用不上这么多教师么...
包括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区域开始探索教师退出机制..以后当老师还是不是相对较铁的饭碗,确实不好说。
如果按照全国的适龄儿童统计数据看,你就不会对上面政策出台抱有太大的意外。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20年往后,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园)的在校生一直呈现下降的状态。
仅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较上一年减少534.5万人。
适龄儿童锐减或者说增长率减少,这才是学区房下挫的根本原因。
02
单纯看数据,全市乃至高新历下市中这些区域的小学生数量其实是正增长的,比如前段时间的高新入学热,再比如历下不少老名校在扩班。
比如甸柳,扩招了6个班,燕山扩招了3个班。
那么既然是小学生的数量在正向增长,好像还不少,为什么学区房依然半死不活?
老破小舒适度差、很多家长不愿意蜗居、教育回报率越来越低,这些因素除了能满足情绪上的宣泄外,并不是主要原因。
关键问题还是供需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失衡,在抛售名额增加的前提下,接盘侠正在锐减。
每年的济南教育局都会公示一个东西,叫做济南教育事业简报,是按照学年来统计的。
这里面有两个数据:
一是幼儿园入学量,你可以把这个数据认定为未来接盘侠的数量,因为入学政策等原因,多数家长会在幼儿园期间购置学区房。
二是小学招生量,这个数据不但是前两年接盘侠的数量,同时是未来学区房的供应量,多数家长会在孩子9年后选择抛售。
不少人会把小学当下的招生量当做学区房的需求,这是完全错误的。
现在因为人口拐点等一系列因素,未来接盘侠(幼儿园招生规模)在减少,但未来供应的供应量(小学招生增加,名校扩班)在明显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学区房卖不动,一边对应的学区在扩招的奇特现象。
我选取2020/2021/2022这三年的数据(源于济南教育局,2023年还没出)。另外说明一下,入园数不完全等于小学招生数,两者之间的差距大约在10%以内。
第一、学龄前儿童与全国形势一致,一直在减少
第二、小学生的绝对数量依然在增加,但是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
第三、济南的小学绝对数量在减少
第四、毕业生(学区房名额使用完毕推向市场)/招生量的比值在增加
所以,结论并不难下,这才是标准意义的釜底抽薪,根本就不是人们思维大解放,老破小居住价值差等一系列原因。
学区房遇冷的原因直白而简单,买学区房预期太差,供应大但可见的需求少,不但不赚钱,反而可能搭进去。
03
(有的区就一句话有的区详细)
高新区
市中区的信息非常简略,没有招生人数,只有在校人数
剩下三个区也没几个人去买学区房,大家看看2023的数据就可以了...
全区共有幼儿园156所,比上年减少4所,学前教育入园幼儿7058人,比上年减少1125人,下降13.75%;在园幼儿25341人,比上年减少4153人,下降14.08%;
全区共有小学38所,比上年增加1所,增长2.7%;招生9907人,比上年增加1942人,增长24.38%;在校生48134人,比上年增加2900人,增长6.41%;毕业生6435人,比上年减少405人,下降5.92%。
历城区:
全区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231所,比上年减少3所;入园幼儿15127人,比上年减少3119人;在园幼儿52653人,比上年减少3797人,离园幼儿20344人,比上年增加5037人。全区普通小学68所,比上年减少1所。全区共有义务教育在校生122279人,其中小学教育在校生95342人,比上年增加14352人。
槐荫区:
2023幼儿园入园人数8996人,在园人数32485人,比上年减少4342人。全区小学46所,毕业生8115人,比上年增加413人,小学招生13187人,比上年增加2473人。
03
免责声明:
1. 本微信公众号文章,系作者的个人分析、判断及评价。文章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房产交易行为的任何指导,不构成任何允诺,请读者自行判断购房风险。
2. 本微信公众号文章,可能存在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亦可能存在作者对有关问题的认知、评价与第三方不一致的情况,若有任何第三方认为图片存在侵权,或认为文章有关内容失实、构成侵权,请通过文末联系方式与我们沟通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