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网上沸沸扬扬讨论一个中国五岁小孩得了甲流在加拿大就医后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不幸过世的事,看了让人心情很沉重,更为痛心那个孩子的去世。
当一件不幸的事发生,我们常常会不由反思,如果怎样,是不是就会怎样或不会怎样,诸如此类。遗憾的是,我们很难预知未来,所做的一切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的形势。我相信孩子的爸爸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最好的,但依然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只能说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是当下个人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加拿大的医疗从大的层面来看是理想的,譬如全民医保,只要是加拿大居民包括居住满18个月以上的临时居民,看病都可以免费。所以很多新移民过来后较为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健康卡怎么办”,以便可以享受到当地的免费医疗。
这种免费的普及型的医疗体系带来的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不便利,其中就包括过长的就医等待时间,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需要预约等待,包括急诊。至于等多久得看你前面排了多少人。急诊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排序,最为危险紧急的会优先安排。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加拿大医疗体系短时间无法应对人口增加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这导致就诊时间进一步延长,此前已经有不少本地媒体报道过病人因等待时间过长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的新闻。也有不少朋友亲身体验了去看急诊结果在急诊室等待一夜的糟心经历。
但生病这件事有时候如果等待太久肯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对于新移民来说,逐渐学会自己尝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譬如感冒发烧了拉肚子了肠胃炎过敏受伤了被虫咬之类的都是自己去附近的Shoppers或是药店咨询一下店里的药剂师或护士,找到一些对症的药,来缓解症状。如果实在无法解决或是情况发生变化是非常规的,那就赶紧去急诊室让他们来检查看下一步怎么办。总结就是:大部分得靠自己,紧急的就看运气。
有一次我儿子去湖边钓鱼,误踩了草丛里面的一个马蜂窝,结果被一群马蜂群起攻之,还好他当时跑得快也保护好了头部,但依然被蜇得很严重,走路都没法走,因为一条大腿到屁股被蜇了数十个大包。鉴于他是敏感体质我们又从来没处理过这种被海外马蜂蛰的情况,所以我赶紧带他去了医院的急诊室,当时急诊室排队的人不多,进去后首先是一个护士在前台分诊,即询问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发生的之类,随后把我们分到旁边一个房间,里面有另一个护士,这个护士则更细致,再问一遍情况,重点问过敏史及当下的症状,有无喘不过来气或是肚子疼之类的症状,他重点和我儿子对话,确认他的状态是否正常,然后让他脱掉裤子检查一下被咬的地方。最后他得出结论:可以去药店买点药,不建议在急诊室等待。他说我们如果不放心也可以在急诊室等,但会等很久,也就是说情况不严重。最后我们连健康卡都没出示就出医院了,然后去Shoppers买了两样药,一个口服另一个外涂,好在没过几天就恢复正常了。
个人体验加拿大的医疗是分级的,大部分人可能集中在第一级,这种就类似于国内的社康,普通的病看看没有大问题,如果遇到特别复杂或难一些的病症就为难了。但即使是这样初级的就诊资源都变得紧缺,从而体验极其糟糕。我曾经尝试找walk-in的诊所,地图上显示的若干家找过去都说不是walk-in,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他们告诉我得一大早去排队才有可能拿到号。
另外一个典型的是牙医诊所,大部分牙医诊所只做一些洗牙,窝沟封闭,拔牙补牙之类的在我们看来都十分基础的服务,我女儿因为蛀牙太多需要进行系统性治疗家附近的牙科诊所就表示他们做不了必须要转诊去IWK或是别的诊所,但IWK据说排队候诊需要等待一年多时间于是我们就被转诊到另一个诊所,在那个诊所所进行的治疗主要就是增加了一个系统的牙齿治疗方案,还有牙冠套。至于我儿子需要去做的牙齿矫正,我在地图上搜索了五六家牙科诊所,分别问他们是否有牙齿矫正项目,最后只找到了一家可以提供正畸治疗的诊所,其他都回复他们无法做矫正。而在国内一个很普通的社康牙科诊所都是可以做矫正的,所以很多人来了之后无法想象,为何很多牙科诊所连牙冠套都没办法做。
但这就是加拿大,好的是去看病或是小孩去进行基础的牙齿护理都是免费的,但如果难度增加一级就面临资源紧缺的困境,因此牙齿正畸这种更高难度的治疗就无法被政府的保险cover掉,必须要自掏腰包。
其他方面的医疗也大致相似,这导致我们体验到的就是一个看起来很nice但一旦遇到大问题就很让人着急的加拿大医疗。
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过慢和他们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欠缺也有很大关系。加拿大不承认外地的医生资质,本地医生的培养则存在周期长花费巨大等问题,普通民众也不一定学得起这个专业。执业护士注册护士等更是常年紧缺,工作压力巨大,人员流失严重。很多中国印度菲律宾的医生来了加拿大都没办法继续从医,只能去做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但即使基础的护理工作,在加拿大同样也是设置了重重门槛的。
上周Mizuki联系我问询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她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医生,在日本她是一个非常优秀也很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生,来了加拿大后她选择去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因为她无法在加拿大继续从医只能通过学习获取另一个进入某个行业就业的资格(所有来加拿大的外国人最为普遍的路)。她告诉我她将会离开加拿大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一家上海的医院邀请她过去,在中国她可以继续作为医生去工作,这让她十分高兴。于是她决定放弃即将可以通过毕业就能申请到的毕业工签,带着一家人准备奔赴另一个欢迎她作为医生来到的国家-中国。我为她感到由衷地高兴,让一个医生能继续成为一个医生,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加拿大好。
关于加拿大医疗,实在有太多想说的,而且因为本身也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虽然是处于基础的岗位,但不妨碍我逐渐开始了解更多。留待后面有时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