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式的礼貌

文摘   2025-01-09 21:58   加拿大  

有一天在上班的间隙里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来自Barry女士,她是我曾入读的那所私立学院负责对接毕业生找工作的员工,她写道:“Barry here.  Are you employed?  Do you need help in your job search?”我马上给她回了回去“Yes, I do need help.” 然后,然后她就再无下文了,就像过去很多次遇到的情况一样。有时候你觉得真暖心啊,有人记挂着你,真心想要帮助你,但如果你一旦认真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笑话。这就是加拿大式的礼貌。

图片来自《The New Yorker》作者:Liana Finck


毫无疑问,加拿大人是难得的非常友好和温暖的,他们常常笑容满面,遇见陌生人都从来不吝啬夸奖赞美,大部分都是彬彬有礼不急不慢开朗热情。但这些都是停留在表面的礼貌,不会深入下去。加拿大人对别人的事兴趣不大,你很少会见到一个在公开场合非常八卦喜欢讨论他人的加拿大人,他们甚至很少在公开场所评论别人。当然和他们非常熟悉的人在一起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还是会吐槽公司吐槽老板,和我们一样。但基本上加拿大人对不熟悉的人态度都是:非常礼貌。这种礼貌意味着边界感,如果说国人是用冷漠来作为拉开彼此边界感的工具,那么加拿大人则是用礼貌,也有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毕竟都是不太需要走心的模式化操作,因为别人其实也不在意你的反应到底是什么。其实这种对于社恐来说是非常友好的环境里,因为点头之交足够了,而且最大限度避免无效社交。


但如果他们把这种日常放进了工作中,那就不太美妙了。这意味着他们大概率是在敷衍这份工作,和你。我遇到过不少这种加拿大式的礼貌。一次是实习期,有一个导师在实习的时候表现非常友好,她和我们几个实习生聊天的时候提到说她有医院的资源,如果谁想去医院工作可以找她。我那时候对整个社会人情世故都不太懂,便当真在实习后问她是否有机会可以去医院工作,结果她回复我:你可以去indeed上看看。


还有一次是在ISANS,他们专门面向新移民提供服务,Kelly是负责给新移民找工作提供服务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她对接我后,很开心吧啦吧啦聊了一通,了解我的情况后说正好她之前也从事过相关领域的工作,她可以把我的简历发给她之前的公司,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惊喜,因为当时已经穷尽了力气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意识到如果没有人推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我就巴巴等着她的消息,然后就是再无下文,再接着等来的就是她调到另一个部门把我转给了她的一个同事来对接。这个同事也是很热情很开心和我吧啦吧啦聊了一通之后把我转给了他们的又一个就业指导专家,和这个就业指导专家又吧啦吧啦聊了一通之后,就业指导专家认为我最好接到面试通知后再找她比较好,就此无下文。就在上上周,我又收到他们发过来的一封邮件,关切询问我情况怎样,是否需要他们的帮助,于是我回复了邮件说非常需要帮助,于是再没收到回复了。


这就是加拿大式的礼貌。你不能走心,表面寒暄一下就可以了,切忌深入。一个来回就够了,两个来回如果还是笑着的也可以,三个来回就没必要了,对方已经火速离开现场。


其实严格来说这也不是加拿大独有的现象,只不过很多人初来加拿大会带有滤镜,而且说实话新移民遇到的困难的确不少,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他们那么友好那么善良肯定是愿意帮助我的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礼貌的客套寒暄是在对方并不了解你的基础之上,而且礼貌的表达只是他们的一个常态,但如果他们认识到你的确是个“trouble”,那对不起byebye了。当然你也会有概率特别幸运遇到那种认识到你是个麻烦依然很热心帮助你的人,那时候真诚道谢或用你的方式去表达感谢就可以了,因为你要知道,这样的人在加拿大也是很少的。


我正是因为和Barry打过交道,所以我知道她不过就是不走心发了这么一条流程化的信息罢了,他们从来不会给毕业生真正实际有效的帮助,为了杜绝再有这样礼貌的信息,最好的回复就是我告诉她我是个trouble,她以后就会敬而远之,应该也不会再给我发信息了。


所以真实的世界是需要进入之后才会慢慢体验到的,和我们以往生活的大部分地方遇见的很多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真正用心去对人对事的其实并不多,你认真那么你就会遭遇挫败。换个环境也是一样,无论在哪里,真心想要帮助他人或能帮助他人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忙于应付自己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就已花光了能量,还有一部分只见诸于利益的交换,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是意识到别人有困难即使没有任何报酬也依然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的,如果你发现这样的人一定要珍惜他们,他们是人群中真正的凤毛麟角。因为任何人都很难保证自己什么时候不会成为trouble。当我们真正成为trouble了,就会意识到别人伸出的援手到底有多么可贵。



来去有来
加拿大生活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