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3590381326,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5年1月3日,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简称“海尔兄弟机器人”)成立,法定代表人为丁来国,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销售;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安装、维修;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
公开资料显示,丁来国目前还担任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和经理等职务。此外,丁来国在海尔洗涤产业中也担任重要职务,例如海尔洗涤产业副总经理和衣物护理中国区总经理。
作为扫地机器人研发商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董事,丁来国可能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相关经验和资源引入到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的发展中。
根据企查查显示,海尔兄弟机器人由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尔智家”)100%持股。
资料来源于企查查
据高工机器人观察,海尔智家在机器人领域已布局多年,并以家庭服务机器人为切入口。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海尔智家设立机器人公司,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机器人研究中心,并与意大利、日本等国际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功推出扫地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在2018年,海尔智家发布了《海尔智慧家庭——服务机器人战略1.0》,提出服务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单一场景到全场景的升级,正式进军服务机器人领域。同时,海尔智家还宣布和软银机器人展开战略合作,将软银的人形机器人“Pepper”引入中国市场。
为了进一步增强家庭清洁类服务机器人的竞争力,海尔智家全资子公司青岛海尔智慧生活电器在2022年以1.25亿元收购了青岛塔波尔机器人100%股权。在收购青岛塔波尔机器人之后,海尔智家在扫地机器人产品上不断创新,并推出海尔扫地机器人小白V30和大白H13Pro等产品。
2025年1月15日,海尔智家与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专利“扫地机器人的基站移动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取得授权,进一步提升了海尔扫地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在2023年12月,海尔智家又与乐聚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在海尔智慧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助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海尔智家联合乐聚机器人推出了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夸父”(Kuavo)。这款机器人具有高动态运动性能,可跳跃、快走,还能承担浇花、插花、洗衣、晾衣服等操作。据了解,“夸父”(Kuavo)目前已经完成了山东大学、北京通院、海尔等一批高校、机构和企业的交付。
下一步,“夸父”(Kuavo)将基于三翼鸟丰富的场景应用和海尔智家大脑的嵌入,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真正走进智慧家庭实现全屋家电互联互通。
伴随“机器人+”成为制造业发展主道路,如何紧跟“主线”,成为了包括家电在内的一众制造业的“必答题”。高工机器人也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来多的家电企业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除了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德昌股份、四川长虹、海信集团等家电企业也均有布局。
其中,格力电器于2024年10月合资成立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范围涵盖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智能机器人研发等。
美的集团通过收购库卡进入机器人与自动化市场。另外,作为美的集团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美的工业技术产品覆盖压缩机、电机、芯片、减速机、电子膨胀阀、汽车部件、变频器、伺服系统和散热部件等高精密核心部件产品。极亚精机作为美的集团下属子公司,其核心产品减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精密加工机床、自动化设备等智能化运动领域。
根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美的集团已具备年产8万台谐波减速机的智能制造能力。
德昌股份在2023年10月宣布,拟与五家产业相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并设立“深圳人形机器人国创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创新中心的实际运营载体。不过,截至目前,尚未传出最新进展。
四川长虹的控股子公司长虹能源在2024年4月新增“人形机器人”概念。在此之前,四川长虹还与ABB围绕工业机器人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并与ABB在四川成都设立了中国西部首个机器人应用联合实验室。
海信集团在2017年与叮咣机器人达成全面战略优先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智能家电、智慧家居和智能办公等领域展开合作。在2024年12月,由海信集团领衔打造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入选《2024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和培育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入选《2024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和培育名单》的还有海尔智家领衔打造的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总的来说,家电企业布局机器人领域是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除了满足自身生产需求外,还可以将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应用于其他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等,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降低对单一家电业务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