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以每年11月20日为世界儿童日并举办活动,来纪念上述两份文件的通过。世界儿童日旨在就儿童问题促进国际共识,提高全世界儿童的权利意识,改善儿童福祉。2024年的世界儿童日主题是“倾听每个心声,点亮儿童未来”。
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不能光靠学校一边热,得有家长积极、正确地参与,才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他认为,儿童早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对父母提出要求: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父母步调要一致;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由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之作。书中,陈鹤琴将3岁的儿子一鸣与刚出生女儿秀霞的教育过程与心得记录下来,结合儿童心理学原理与儿童发育、成长规律,归纳、总结为101条教导原则,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儿童教育传世经典。
他曾写道:“我们知道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教育家郑宗海阅读本书书稿后,拍案称绝,感慨道:“我阅过之后,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教育家陶行知称这本书为“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自1925年《家庭教育》一书问世至今,近一个世纪,多次再版,持续影响了几代读者。
书中并没有大量地介绍关于培养孩子的具体方法,而是通过一些温暖的小故事启示读者,孩子是一个独立且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尽管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显得不够成熟,但他们也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这种需求甚至比成人更加强烈。
陈鹤琴写道:“不过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关于体德智三育都从小好好学起,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不过少年中国的责任,固属诸今日之儿童,而造成少年中国的责任固属今日之父母。做父母的能够教育小孩子,而小孩子能够从小学好,则少年中国,即在其中了!做父母的,小孩子的,大家努力!大家努力!幸勿失之交臂。”
陈鹤琴等中国老一代现代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根本性质与目标,应该超越儿童个体的发育、成长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的实现等狭隘境界。他们深知旧中国的孱弱、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的培养,而“封闭”“强迫”与“灌输式”的“死教育”“恶劣教育”,以成人与社会、伦理的需要,忽视、取代儿童“生长过程”与“生活”,从而扼杀了儿童原本“生机勃勃”活力。他们认为应该将眼光扩延至社会与人类进步的宏伟理想,树立儿童是未来“公民”与社会基础的观念,注重儿童“健全人格”与“生活力”“社会性”的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发展的服务精神、合作态度、建设与创造能力等“现代人”应具有的素质,凝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每一份力量与照耀他人、照耀世界的光芒。
现如今,我们的祖国已日渐强大,成长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更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父母者也更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一道,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传承了近一个世纪的“育儿宝典”值得我们大家读一读、学一学。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东城(ID:bjdongcheng_gov)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下载北京东城APP
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