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的历史形成与变迁》摘要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

学术   2024-11-30 06:01   北京  


2023 年伊始,很高兴收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之一《》。边疆安全与人类活动科考分队在对环喜马拉雅地区的人类交流和贸易通道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贸易通道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贸易通道变迁及其对环喜马拉雅地区的影响,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边疆稳定、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该书分析和研究了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成果将为南亚大通道建设、跨喜马拉雅互联互通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等相关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揭示了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对于保障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环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贸易通道不仅是连接周边地区进行人文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也是周边地区保护国家领土安全和军事战略的关键通道。这些通道也是我国未来对环喜马拉雅地区进行整合、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区域。


希望该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郑  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 年2 月


环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中印(西段、中段、东段)、中尼、中不和中缅边境地区,历史时期上述各地区形成了多条传统贸易通道,已有研究多从一条或几条通道展开研究,少有对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进行全面梳理的文献。此外,这些文献多从历史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考证通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而作为国家边境地区的战略要道,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会对区域间人文交流、经济发展乃至国家战略产生影响。历史视角的研究忽视了从地缘环境视角来对传统贸易通道的历史变迁、地缘价值及建设意义进行分析。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支持下,边疆安全与人类活动科考分队自2018 年起,结合历史文献、舆图与实地科考对该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变迁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系统梳理了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规划和管控边境地区地缘风险提供了相关历史经验和建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的历史形成与变迁》是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研究团队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科考,历时四年倾力打造的专著,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诸多科研人员不畏艰险、辛勤钻研的共同成果。通过对环喜马拉雅地区中印边境( 中印西段、中印中段、中印东段),中尼边境,中不边境,中缅边境的调查研究,厘清了该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现状。


阐述了中印边境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变迁。汉晋时期,象雄部落与北部的阿克赛钦和克什米尔地区就已存在一定的交通联系,中西商贸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罽宾道和雪山道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中转,并形成著名的“食盐之路”。吐蕃时期,西藏及周边地区首次产生了统一政权,西藏与外界的交流与贸易开始逐步增加,形成了散点分布的商贸市场,西段地区的勃律道不断繁荣、以“麝香之路”为代表的商贸通道渐趋成熟;中段地区成为佛教入藏与印度朝贡必经之地;东段地区产生了多个小型贸易市场,呈现出散点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宋元明时期,中印商贸通道呈现出区域差异,西段以局域商贸交易为主,中东段形成了连通其他区域的枢纽城市,发展成了商贸交易的块状分布区域;伴随元代驿道的建立和完善,逐渐连通各散状区域的边贸市场,并把我国西南地区通过西藏边疆地区同南亚连接起来,交流商品日益丰富且长距离的大宗贸易更受重视。清代时期,中印商贸站点广泛分布,通道关键节点发展成固定的商贸市场(西段),贸易市场层级分明,贸易路线覆盖范围增大,传统贸易通道正式形成。清后期,“亚东开埠”后,由锡金噶伦堡经春丕到拉萨的通道逐渐成为中印中段地区的主要传统贸易通道。1912 ~ 1949 年,中印西段的羌臣摩道、克里阳古道和桑株古道贸易较为繁荣;中印东段,早期受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影响,破坏了该区域的传统贸易往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东段通道成为西南地区的关键商贸通道。1949 年至今,受中印国际关系影响,中印边境贸易总体上受两国边疆管控而难以大规模开展,中印西段地区的传统贸易通道时开时闭,东段地区的传统贸易在20 世纪60 年代后逐步衰亡。


阐述了中尼边境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变迁。唐朝,公元7 世纪赤尊公主入藏,蕃尼古道开通;吐蕃中后期,西方的大食、西北方的回鹘、东北方的唐朝、东南方的南诏国,一直威胁着吐蕃的边境,曾经盛极一时的蕃尼古道也随之没落。宋元时期,一些著名的译师沿蕃尼古道经吉隆到尼泊尔、再到印度学法。明朝时期,藏尼地区的商贸交易更加繁荣,出现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清代时期,藏尼通道上的贸易往来继续走向繁荣,在三次廓尔喀战役背景下,由尼泊尔入藏的通道发展为四条。1904~1949 年,英国势力侵入,尼泊尔在西藏与南亚贸易中的中心地位衰落。1949 年至今,中尼边境贸易逐渐规范化,并在聂拉木、吉隆、普兰、定结、定日等地设立海关,形成了五条重要通道:一是尼泊尔东部—陈塘—日屋—萨迦,二是多拉卡—绒辖—定日,三是加德满都—樟木—拉萨,四是加德满都—吉隆—拉萨,五是木斯塘—科里拉山口—仲巴。


阐述了中不边境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变迁。唐代,不丹贡确松寺发现的吐蕃铜钟是迄今发现最早能证明不丹与历史时期西藏地方有贸易往来的物证,提供了中国西藏与不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联系的诸多线索。元明时期的中不传统贸易缺乏相关文献支撑。清代时期,关于中国西藏和不丹之间贸易通道情况的文字记录开始涌现。通过对相关图像和文字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地考察,发现历史时期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的传统贸易通道主要有四条:一是帕罗—拉萨,二是普那卡—拉萨,三是布姆唐—拉萨,四是塔希冈—拉萨。


阐述了中缅边境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变迁。汉晋时期,已经出现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的传统贸易通道。唐宋时期,中缅边境地区形成从大理出发经诸葛亮城后分两路进入缅甸境内的传统贸易通道。元朝时期,元朝政权将云南纳入行政区划,整合了南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中缅间贸易再次繁荣,其贸易路线在唐代入缅通道的基础上另开四条新路线于缅甸江头城汇合。明朝初期,中缅陆路贸易通道变化不大;明朝后期,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与缅甸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得以发展。清朝初期,滇缅陆路通道甚为通畅,主道仍是继承了元代以来的大道,另外小路也多有开辟,仅民间贸易通道至少有五条,两国间朝贡的路线多经虎踞关出入,后受政治影响,陆路贸易通道曾一度中断直至乾隆时才得以恢复;陆路贸易通道的禁止促进了两国海上贸易通道的发展,商旅多从两广、福建经漾贡,直达缅甸;清朝后期,中缅传统贸易逐渐向口岸贸易转变,其中,仰光成为中缅贸易重要的中转港口。1949 年以来,中缅边贸经历了从规划发展到时开时闭的异常局面,两国商人主要通过古骡马驿道以及少数口岸进行商业贸易。


▲ 传统贸易通道的演变过程

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变迁,根据不同时期对通道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将通道的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形成、发展、衰落和恢复5 个时期


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形成与发展受区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各通道在历史的齿轮间不断沉浮到如今愈显重要。喜马拉雅山脉复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边贸市场主要沿断裂河谷分布和发展。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不断塑造西藏边境地区的贸易格局,促使贸易向集镇聚集。象雄部落联盟时期,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传统贸易通道居于主要地位;吐蕃延续、发展了象雄时期传统贸易通道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经克什米尔西部的传统贸易通道在通道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吐蕃分裂至清前中期,中央王朝控制下南部传统贸易通道在通道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清中后期,环喜马拉雅地区受英国殖民者控制,此时亚东口岸在对外贸易中居核心地位;1949 年以来,中印、中尼传统贸易通道在贸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就贸易商品而言,元明以前以西藏与南亚大陆的本土产品贸易为主,元明以来以中原、西藏与南亚大陆跨区域贸易为主。目前,环喜马拉雅地区有主要边贸市场27 个,其中中尼边境16 个,中尼印边境1 个,中印边境3 个,中不边境6 个,中缅边境1 个;边贸市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型为主,集镇型和村落牧场型边贸市场为辅的边贸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国沿边开放的大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或前沿领域。西藏边境贸易通道作为南亚大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开拓南亚市场的关键环节。但是,中国的南亚大通道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国家将喜马拉雅山脉及周边地区视作战略缓冲区,其目的在于阻断和把控边贸发展;有的国家希望通过边贸发展来抗衡对印度的过度依赖;有的国家试图通过离岸平衡战略来抑制中国的发展,进而对边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西藏地方当前的边境社会管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贸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调查和分析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的演变过程和分布特征,对优化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南亚大通道建设、管控地缘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发展与危机并存的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的规划提出四点建议


  • 第一,加大内部通道建设力度,加快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模式的现代化进程,加强边境集镇口岸与拉萨、川、滇等地区的贸易联系。

  • 第二,重视贸易通道的战略防御作用。

  • 第三,加大对环喜马拉雅地区友好邻国的经济帮扶力度,增强中尼、中巴等环喜马拉雅地区友好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环喜马拉雅地区经济合作带与南亚大通道的构建。

  • 第四,重视国内入藏通道的作用,提高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以及新疆入藏路线等重要交通要道与西藏的互动与防卫工作,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骨架网络,建立现代化高效物流运输体系。




本文摘编自《环喜马拉雅地区贸易通道的历史形成与变迁》(阎建忠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4.9)一书“摘要”“序”“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

ISBN 978-7-03-077511-5

审图号:GS(2024)3906号

责任编辑:石 珺 李嘉佳


本书是环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形成演变的首次系统展示,基于大量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数据,系统阐述了环喜马拉雅地区中印、中尼、中不和中缅传统贸易通道的历史沿革、贸易概况、演变过程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发展建议。


本书可供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以及负责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国土安全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科学出版社
传播科学,创造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