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七秩 铸就名社
1954年8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创建于1930年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成立科学出版社。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出版方针是遵照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组织编译、出版中国和外国科学著作,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随着“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学出版社紧密配合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编译出版规划,在后续70年中亦始终保持与国家科技规划同步更新。
科学出版社12年远景规划纲要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出版社又一次作为国家科技出版任务的首要承担者,出版了一大批质量高、影响力大的丛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出版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坚定坚守专业化发展的科学出版社在经营上遇到了相当困难的局面,科学出版社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促成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设立,以补贴学术出版,出版畅销书“以书养书”,成立境外分公司“以外养内”,开展多种经营“以副补主”等等,这些工作为后续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启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学出版社适时调整发展战略,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种媒体、综合经营,实行产品分类管理的“三点战略”,突破专业分工,积极拓展新领域,打造多个业务增长点。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龙门书局)、医学学术与教育、文物考古、中科进出口……一个个全新的业务板块和子品牌争相涌现,与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占据制高点的学术出版业务齐头并进。经历了“爬坡”“上台阶”“全面突破”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出版社探索出了一条学术型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独特发展道路。
效益的提升为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2000年,以科学出版社为核心企业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随后2003年被列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2007年,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完成转企改制;201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又成为中央出版机构上海主板上市第一股。公司上市以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出版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汇总
70年来,在书写科技出版奋斗长卷的进程中,科学出版社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咨询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等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出版工作,荣获全国优秀出版社、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出版融合发展旗舰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国内优秀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外优秀科技成果的引进中心。
名编辈出 接续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仿照苏联科学院建制筹建、滥觞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的科学出版社,成立甫始即为中国国家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科学规划的组成部分,这是科学出版社70年历史的基调。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专业而优秀的编辑人才,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以推动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出版,推动科学研究为己任,创造了辉煌的科学出版事业。
科学出版社的第一任领导集体成员杨钟健、周太玄、赵仲池等均为知名学者,社会地位高、影响力显著,是集名家和名编于一身的代表,对科学出版社的文化传统、业务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建社初期,他们充分利用自身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文化界名流约稿。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赵仲池总结出“精而准,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对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具有深远的影响。副总编辑杨肇燫曾在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机构任职,长期从事国外科学著作和经典教材的翻译工作,在科学出版社工作期间积极推动科学家、翻译家编写和翻译大量的自然科学书刊。正是科学出版社首任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使得科学出版社在这一时期配合国家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把各学科经典著作列入科学出版社的编译出版规划,进入规模化译介的繁荣时期,促进了很多薄弱学科的迅速成长。
1964年科学出版社社庆十周年郭沫若题词,确定了科学出版社“三严”作风。
科学出版社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紧密联系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策划选题的工作思路。走访科学家,召开专家座谈会,征集意见和建议,邀请各学科专家来出版社授课,使编辑始终对应该出版哪些书心中有数。在出版行业快速发展的世纪之交,立足知识创新源头、融入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为科学出版社发展壮大的“秘诀”。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版社积极开展“走进科研院所”活动,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更好地履行服务科技创新、传播科技成果的职责。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科学出版社培养出一批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带动学科发展的学术型编辑人才。如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姚岁寒编审,从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形成的科学规划中敏锐地意识到,遥感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策划出版了一批遥感著作。得知我国将举办国际遥感会议,提前策划出版遥感相关大型图集,使我国作为会议东道国大放异彩,联合国为此特别资助150万美元,国家遥感中心从这批经费中拨出人民币50万元作为发展遥感技术的出版费用。
名编的成长得益于科学出版社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创办编校大赛,一代代编辑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意识不断提升,为科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1964年,科学出版社社庆十周年之际,创编了《校对手册》,这本手册后来成为全行业的标准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编校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为全国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和参考,促进了整个出版行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名家荟萃 名作迭出
70年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科学家,诸如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等等,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多是通过科学出版社的图书和期刊来发表的。建社初期的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陈省身、唐敖庆等老一辈科学家,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袁隆平、黄昆、刘东生、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师昌绪、郑哲敏、李德仁等等,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和他们的光辉篇章,铸就了“科学家的出版社”这一出版品牌。
建社初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权威著作,在学科基础建设、科技队伍培养、科学知识普及和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由华罗庚撰写的经典著作《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由钱学森所著的自动控制领域引用率最高、对我国自动控制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作用的《工程控制论》,这些著作在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堆垒素数论》
这一时期,由知名科学家撰写的学科开山之作和代表性著作不胜枚举。比如曾对我国半导体事业有开创之功的黄昆、谢希德版《半导体物理学》,冯端等学者著、被誉为从事金属材料学“圣经”的《金属物理》,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黄汲清教授的代表著作、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发行的《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我国工程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谷德振撰写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由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创立者冯士筰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风暴潮机制和预报的专著《风暴潮导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徐光宪的《稀土的溶剂萃取》,还有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配位场理论方法》(唐敖庆)、《地质力学概论》(李四光)、《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杨乐)、《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侯振挺)、《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张文佑等),等等。1959年以来陆续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由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等30个学科、200多个分支学科和专题,有500—600位著名科学家参与撰写和审稿,成为新中国科学史上具有时代特色和里程碑意义的编研项目。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
基本科学资料是科学出版社在配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出版规划中紧密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需要而重点布局的一类特色著作。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疆综合考察丛书”,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均对开发祖国资源、建设祖国边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四代科学家跨越半个世纪接力完成编撰的《中国植物志》,其编研过程本身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获评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对学科发展作出类似贡献的大型基本资料还有《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各门类化石》等等。
《自动控制原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出版社立足科技、面向教育,不断在更多领域和学科板块推出精品力作,丰富了“三高”传统的内涵。以胡寿松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立体化教材为代表的789种精品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位居全国第三,确立了科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地位;文物考古板块《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中国出土文物全集》系列丛书,以及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报告与研究成果的出版,成为考古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现和经典名著;由医学名家编著的“现代临床医学丛书”出版后,开科学出版社临床医学类图书出版的先河,在医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力,丛书中多部专著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
《中国植物志》
科学出版社拥有高水平、高质量、多品种的期刊方阵。从建社初期的30多种刊物发展到今天的600多种刊物,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传播、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国家科技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著名科学家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最初就发表在科学出版社的两刊上。如陈景润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1977年第6期发表了吴文俊的《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一文,首创了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被国际同行誉为“吴方法”。《科学通报》1964年第3期发表了竺可桢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6年第17卷第4期发表了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山之作;第6期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论文,向世界宣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由中国科学家完成;屠呦呦于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关于她重大贡献的首次记录正是在《科学通报》1977年第22卷第3期上发表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发表了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70年来,科学出版社的书刊出版,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需求、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推动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作为国家科技出版的“国家队”,70年来,科学出版社在跟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始终秉承着创新理念和实践精神。
进入新时代,科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面对科技出版的多样化需求和市场挑战,科学出版社较早开始探索按需印刷(POD)业务,2015年投资自建POD生产线;2019年启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开发工作;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陆续成立了一批数字业务部门,建成了科学文库、中科医库、中国生物志库、科学智库、3D细胞生物学资源库、中科云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为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建成了功能先进、国际传播力强的“SciEngine期刊全流程平台”。2021年科学出版社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出版融合旗舰单位”。
SciEngine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
2023年,科学出版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把出版工作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和推动,自觉坚持“两个结合”,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精准研判科技出版在形态、模式、产业等层面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及职能体系,坚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赛道,扎实推进知识服务转型升级,以科技出版赋能科技创新。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也有助于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社党委在工作中鲜明树立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导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实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议题,坚定不移贯彻党管出版,党管意识形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出版工作者政治意识,严格守好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力量;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倡导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重大项目建设再获佳绩。在项目建设上精心策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主题出版项目,社会效益考核评分连续多年取得满分佳绩。“十四五”期间,40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7个项目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244种出版物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99种图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入选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出版社之首。2024年,科学出版社10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数量再创历年最高。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蝉联商务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2023—2024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在“年度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等各种奖项的评选中均有斩获,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保持传统出版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经营策略和管理思路,不断创新数字业务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转型升级。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优化数字业务机构,建立数字产品研发规范流程,开展数据治理调研和规划,制定新的数字产品销售政策。数字业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期刊平台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2024年SciEngine 平台承载期刊504种,比2023年增加12%。数字教材平台V1.0版实现数字教材建设、出版、发行和使用全流程服务。德才数字出版云平台、远至医学平台上线,经营分析与风险预警平台上线试运行,数字资源服务平台V1.0版完成开发,中国生物志库V5.0版等数字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国际化传播效能不断提升。持续加强与国际一流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编辑多渠道参与国际出版机构组织的国际会议、国际合作项目等。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来华开展交流合作,和阿拉伯出版商协会建立联系。充分发挥EDP的“桥头堡”作用,全力推进与EDP业务整合,鼓励国内书刊部门与之合作办刊、协同出版,同时,探索在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科技会展等业务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版权输出工作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成果丰硕,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多措并举,实施专业化人才战略,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人才,全面修订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年轻员工、中层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完善中层干部考核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历史仍在回响,奋斗从未止步,追梦永不停歇。未来,科学出版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初心砥砺精神,以使命鼓舞斗志,切实肩负起从创生即为国家科学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在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而奋斗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本版图片均由科学出版社提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