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试点县之一,绥德县肩负着为全省资源普查工作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自资源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市、县两级文旅部门紧密协作、高效推进,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热情高涨、协同作战,积极响应资源普查先行先试的号召。当前,绥德县资源收集与整理阶段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总体呈现出“六大”亮点,为全市文旅资源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经验和模式。
组织高效,建立普查工作体制机制
9月初,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挂帅的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突显普查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组建了县级资源普查工作专班和专家委员会,为普查工作的集中领导、组织协调、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提供了充分保障。先后召开了县级资源普查动员部署会和业务培训会,明确了普查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安排,有效激发了全体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普查外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阶递进,做好资源预目录填报工作
为确保普查工作的精确性与高效性,在资源预目录填报环节精心设计了“四阶递进”的细化流程,旨在从源头上保障数据的精准与全面。“四阶递进”即采取了“乡镇初步填报、技术团队整理、专家严格校核、现场精准筛选”的四步流程。具体而言,“四阶递进”流程包括:第一阶段,由乡镇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资源填报,确保了资源覆盖的全面性;第二阶段,技术团队对乡镇填报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与审核,剔除重复或不符合标准的条目,同时优化信息表述;第三阶段,邀请县级专家进行更严格的校核,确保信息的专业性与准确性;第四阶段,技术团队前往现场进行精准筛选,通过实地考察与验证,进一步确认资源的真实性与价值。
“四结合五规范”,探索高效普查范式
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绥德县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四结合五规范”的高效普查范式。其中,“四结合”指的是全面调查与重点详查相结合,既保证了对资源的全面覆盖,又突出了对重点资源的深入挖掘;传统工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效率与精确度;文献查阅与实地勘查相结合,通过历史文献与现场考察的双重验证,确保资源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走访调研与座谈交流相结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提升普查工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五规范”则涵盖了现场调查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照片视频资料采集的规范化、单体性质与特征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单体表填写的规范化以及数据整理的规范化,通过这一系列规范化措施,有效提升了普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横纵交流,共编“1+4”资源普查方案与手册
一是充分发挥省级试点县的示范作用,积极搭建资源普查工作的经验交流与互学互鉴桥梁。先后接待了来自神木、吴堡等县市的普查团队,通过现场观摩与交流,共同提高资源普查的业务能力;二是在市级技术团队指导下,以绥德县为示范,总结编制了“1+4”市级资源普查方案与手册,即《绥德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工作手册1-榆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及解读(参考)》、《 工作手册2-榆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操作细则(参考)》、《工作手册3-榆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资源类型解读(参考)》、《工作手册4-榆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百问百答(参考)》,为全市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经验参考。
数量与质量指标驱动,强化普查成果实践应用
在深化资源普查策略与成效方面,绥德县展现出两大创新性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普查成果的实践应用与价值转化。一是引入“资源富集区”概念,将一定区域范围内数量丰富且符合等级、类型要求的文化资源单体,集聚形成一个或多个有机整合的“资源富集区”。这一创举将促进资源普查成果在旅游规划、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应用,为后续的旅游线路设计及产品开发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大胆设定了每千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单体不低于200个的普查数量指标,这一量化目标的设定,对普查工作的扎实程度及对资源潜力的挖掘深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绥德同步推进了资源单体的评级评优工作,对资源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评定。
动员先行,线上线下共筑普查宣传新矩阵
全方位、多层次启动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绥德文旅账号、官方媒体公众号、横幅、海报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激发了全县人民参与普查工作的热情,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资源普查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