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 凭津向海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政务   2024-11-19 10:59   北京  


初秋的津沽大地,海河之上桨声灯影、水光潋滟,科技塑造平安之城更具韧性,气象守护流域江河安澜正以“智”图“治”;登七彩廊道俯瞰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车来船往,胡张庄昔日的盐碱地今朝“葡”就致富路;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高效社区联动机制精准触达公众,“旅游+气象”数字场景相融相盛;沿“最美天路”津围北二线驶向梨木台,到“中国天然氧吧”里尽情“森呼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协同发展的滚滚洪流,对天津气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在新赛道、新业态、新质生产力中抢抓新的发展增量,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以经天纬地、凭津向海之势,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津门故事”。

乘风起——
保一方安澜,以科技之“智”筑牢城市运行安全之基

海河水脉千里,既见证了城市沧桑,也倒映着天津巨变。每到汛期,蜿蜒多姿的海河防汛形势瞬息万变。

如何守护江河安澜、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天津气象部门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海河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这是方向,是路径,更是破题之道——

搭建“海澜”海河流域共享平台。形成一套海河流域水体监测及洪涝风险预估技术,预估流域洪涝风险。研发多源融合—快速同化的分钟降水外推技术,构建海河流域降水强度增减幅统计关系模型。搭建中小河流域山洪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模型,建立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指标……

着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这是内在要求,是着力点,更是重要支撑——

天津市气象局集监控、运行、展示于一体的智慧气象运行中心 摄影:杨莹

建成新一代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可1分钟紧急呼叫2000名应急责任人。建立中心城区突发性暴雨预报预警指标,实现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临近降水客观预报。7部门共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机制。预警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95%,同时打响“应急之星”科普品牌……

着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这是基础,是根本,更是坚强保障——

成立市、区两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建成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立以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对极端强降水应急机制,健全政令畅通、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完善“131631”递进式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流程,与水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24小时直连机制……

向内,天津气象部门正汇聚起更多优势: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2023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今年,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2%、预警提前量达135分钟,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63分钟,暴雨、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较过去三年提高13%、10%。

向外,正拓展出更广阔的未来……

共潮生——
促一方发展,服务触角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角落延伸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凭海而立的天津,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搭建国内首个实现港口精度气象预报的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构建基于行业多数据深度融合的监测物联网体系与气象风险预警感知模型、落地应用“百米级、分钟级”预报产品……多项“蓝色科技”从这里“驶向”深海。

天津作为全国三大海洋中心气象台之一,肩负着做好北方海洋气象服务的重要使命。

围绕“立足黄渤海、面向东北亚、辐射北极航道”的海洋气象服务理念,2021年6月28日,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首次开展北极航线气象服务;2023年9月25日,联合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首次开通国内北极气象服务业务;今年7月1日,正式通过天津海岸电台北极航线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提供“靶向”服务……

近年来,天津气象部门打造“区域协同、局校合作、局企共创”的业务发展新机制,形成科研、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洋气象业务“生态链”,为海事监管、海洋工程、船舶引航、港口运营等30余家单位提供防灾减灾救灾、趋利避害决策依据。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2020年起,天津气象部门开展LNG(液化天然气)船靠离泊气象服务,每天发布未来7天的LNG码头风向、风力、阵风和能见度预报产品,遇7级以上大风提供逐小时加密服务,遇重大天气过程进行递进式跟踪服务。

气象服务助力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顺利靠泊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 摄影:张妍

大城市农业占比虽“微不足道”,但农业产业功能“不可或缺”。天津气象部门持续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索,将气象服务渗透至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模式,以服务众创的形式吸引多方联合参与产品研发,形成集灾前风险预估、灾中跟踪监测、灾后调查评估的全链条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否实现价值增量,用户最有发言权——“应用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每年为港口争取到超过150个小时的作业时间。”“精细气象服务信息为航线规划设计与船舶调度提供指导。”“去年种的三亩葡萄卖了十多万元,比之前增收30%以上。”……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天津气象部门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思路、提高服务意识、丰富服务产品、延伸服务链条。如今,“气象+”赋能各行各业的故事仍在涌现。

踏浪行——
惠一方民生,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融入和美幸福民生图景

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打造“气象+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搭建疾病风险预警机制和疾病预警防控平台、发挥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示范引领作用……天津气象部门主动探索,回答好新命题。

天津市气象局率先根据市脑卒中发病规律和人群特征,高影响气象因子对脑卒中发病的独立效应、滞后效应、累积效应等研究结果,研制出以变温和最低温度为指标的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体系。2021年在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2023年新增夏季高温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

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老年人检查身体情况 摄影:张妍

据第三方评估,2022年强降温天气过程预警发布后,天津脑卒中入院人数下降5.2%至11.9%,节省住院费用约2800万元。2023年高温热浪天气过程预警发布后,脑卒中入院人数降低3.8%至20.3%,节省住院费用1300万元。

惠民,不止于此——

持续开展融入式电力气象服务工作,指派专人全方位参与电力公司日常调控、线路检修等业务,开发电力体感温度预报、气象相似日、覆冰舞动风险预报模型;

联合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动“智慧气象”与“智慧热网”融合发展,针对供热启停关键时期的天气形势进行综合研判,制作采暖节能预报、供热指数等多类专项服务产品;

自主研制22套路面温度观测设备,研发路面温度预报、高铁风灾风险评估及预警等技术,搭建分场景的交通气象服务平台,优化提升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万车事故率下降约63%,交通延误时间缩短约46%;

自主研发符合天津多元化旅游特色的旅游气象适宜度评价模型、赶海拾贝气象指数、康养气象指数,打造一系列“旅游+气象”数字场景,开展旅游气象适宜度预报服务……

在“细致”与“温暖”上下功夫,天津气象部门的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施惠民之策、行便民之举、办利民之事。

扬帆起——
展一方青绿,厚植底色“碳”路先行 让美丽天津可观可感可触可享

民生有保障的“好生活”更要与精神充实愉悦的“美生活”相得益彰。

走进蓟州区梨木台国家森林公园,与草木并立,感受清凉,一呼一吸尽是负氧离子。山脚下,一座50米高的“绿色高塔”静静守护着这片森林。

该塔作为天津首个森林生态气象观测塔,不仅填补了天津在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方面的空白,也为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天津大学,已在天津典型生态功能区建立12套大气负氧离子、生态气象碳通量和植被物候观测系统,初步建成覆盖环渤海地球关键带所有典型生态系统的天津近地表气象与通量高密度观测网络。

监测数据显示,梨木台景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000多个,蓟州区也成功获得天津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同时构建“氧吧+文旅”“氧吧+赛事”“氧吧+双碳”地方特色氧吧绿色产业集群。

“气质”好“颜值”高,梨木台成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诗和远方”。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蓟州区重点监测的文旅商接待场所接待游客293万人次,综合收入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8%和8.5%。

2024年9月,天津市气象局在蓟州区梨木台国家自然风景区建成全市首套生态气象观测站 摄影:张妍

新时代的发展答卷,绿色成为鲜明底色。市、区两级气象部门协同开展重大生态工程气象保障和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服务,科学评估区域人居环境、生态功能,助力区级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

自2011年起,市气象局开展气候变化对建筑能耗影响评估与机理研究、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关键技术及建筑节能降碳气候适应性策略研发,研究成果应用于京津冀、青海、西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

今年初,天津气象部门研发的建筑节能气象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为全国600余个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气象参数计算,以及基于气象影响的设计负荷预测。其中,气象参数涵盖供热、通风、空调等节能设计的10余种参数,可直接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与科学运控。

东风浩荡征帆劲,再向江海勇弄潮。天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关福来表示,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以更强劲的实力、更可靠的手段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上昂首奋进。


作者:刘倩 王美丽 张妍 郭玲 杨莹(孟雪、罗凯、王锐、唐颖潇、曹经福、李根、董朝阳、李岩、王艳春、李磊、侯敏、王晓堂、李明聪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李悦 史光浩 吴彤 文科 刘钊 王素琴

发布:刘佳

审核:段昊书

中国气象局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运维,具有国家新闻出版资质;原创内容版权归中国气象报社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