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放眼辽宁广袤大地,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地之一,秋粮收获进度喜人。在盘锦市大洼街道和清水镇的两个水稻对比试验种植区,多部门专家在金灿灿的稻田里忙碌,2024年水稻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和试验测产工作正在进行,气象服务的含金量通过准确的数据得以衡量。
再次深入被特强暴雨冲击过的葫芦岛市建昌县、绥中县,受灾地区正全力以赴重建家园,气象部门全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并提供各项支撑,保障群众平稳有序温暖度冬。
山海有情。从凌源到营口,特色农作物气候品质评价助力一朵花、一粒果逐渐带动产业致富、农民增收;观“夕阳坠海”“露营赏花”,景观预报不让游客“白跑一趟”……气象助力下,“绿水青山”底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辽沈大地秋季稻田远景 供图:辽宁省气象局
……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落实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气象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丰硕,气象服务保障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成效显著。
一方丰沃土地—改革创新 乘势而上
历经一场场疾风骤雨、闯过一次次狂风暴雪,辽沈大地上,气象工作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更加精密的综合观测体系纵览天地—至2024年10月,全省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平均站间距9.3公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实现粮食主产县全覆盖。建设S波段天气雷达5部、X波段天气雷达19部,1公里探测高度监测覆盖率达63%。建成沈阳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盘锦国家气候观象台地面基准气候观测业务正式运行。
图为大连新一代天气雷达 供图:大连市气象局
更加精准的预报预警体系洞悉风云变幻—通过抓有效性考核、抓一县一策预警、抓国省技术支撑、抓预报员评价提升基层技术能力,通过极端天气实战预演、极端天气应对预案、防汛多部门协同保障预置、国省快速支援基层高效预警提升临灾预警质效,结合实时增效、长期提能一体化复盘牵引业务咬合发展,构建“441”基层短临预警能力现代化发展模式。全省暴雨橙色以上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91.4%、提前时间44.5分钟。
更加顺畅的信息强力支撑业务—气象信息化软硬件基础不断夯实。“天擎·辽宁”数据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地、海、空、天等11大类329种气象数据的在线服务。更新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为睿图东北短时临近预报、东北区域中尺度等数值预报,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撑。
这背后,辽宁气象部门以“优”为本,健全多方协同机制,不断优化气象高质量发展环境。2020年10月,中国气象局、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第四次省部合作协议。2023年12月,中国气象局与辽宁省政府在沈阳召开第四次联席会议,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持续深化省部合作。
图为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全貌 供图:辽宁省气象局
各项举措有序落地。省政府先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县级政府全部出台配套文件,有序落实相关项目。省气象局与40多个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多方协同融合发展形成新局面。
重点领域改革快速推进。完成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调整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分院机构改革。在构建“云+端”技术体制、业务布局、业务流程、自主创新、管理和考核体系5个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15项制度性成果。
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辽宁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推动制定地方性法规8部、地方政府规章9个、行政规范性文件19个,组织制定各类标准105项。
“辽宁气象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气象保障!”辽宁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怀亮表示。
一条上升曲线—器有大焉 攀高向新
今年7月30日,一场事关未来发展的讨论在刚刚揭牌不久的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进行。
成立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政府第四次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精神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该研究院将立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农业与生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
图为辽宁气候生态优品,营口市大石桥大红袍李子。供图:大石桥市气象局
走创新路,成为辽宁气象部门上下的共识,近年来落实科技“三评”改革,推动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比如,粮食作物干旱、低温冷害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在东北三省推广应用,影响效应覆盖全区13950万亩玉米农田,受惠农村人口4900余万。以数据驱动强降水最优集成预报技术为支撑,提供全省749座水库和中小河流的全流域数字化面雨量预报,支撑精准防汛调度。辽宁输电线路电线覆冰风险等级区划及预报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国网辽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有效提升输电设备气象风险防控能力。
近年来,辽宁气象部门疾驰在创新之路上,打开胸怀建设起汇聚多方力量的创新平台。建设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和6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初步形成定位清晰、合力攻关、开放共享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签署局校合作协议,加入辽宁省环保产业校企联盟。创新“引擎”加速更新,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创新,离不开人才。辽宁气象部门实施“百雁”计划;建立“6+6”培养考核机制,出台《辽宁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实施“辽宁气象人才123计划”,截至2024年10月,入选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计划21人、地方人才工程48人次,引进和培养博士10人。
由此,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丰硕。过去3年,辽宁气象部门获立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74篇、专著14部,获发明专利18项,完成中国气象局成果登记56项,42项科研成果完成业务准入。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项,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级1项、“良好”等级5项。
开挖潜力,升级换挡,辽宁气象正奔走在一条不断向新向上的路途中。
一道坚实防线—夯实基础 众志成城
那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8月20日的凌晨,漆黑的雨幕笼罩了天地。
8月18日至21日,葫芦岛市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多个乡镇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降水量为648.3毫米,最大日降水量为638.8毫米,均超过辽宁省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21日,经辽宁省气候中心评估,此次葫芦岛地区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达到最高级别—特强等级,为1951年以来葫芦岛地区第一位。
那个暴雨如注的清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加强主动互动联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指导市气象局做好融合数据编录等工作,省气象局成立了服务专班,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应急服务群”。另一方面,县气象局也持续开展工作和服务,全力应对特强暴雨过程。
葫芦岛建昌县气象局开展特强暴雨应急响应工作。供图:葫芦岛市气象局
近年来,无论是在应对2019年台风“利奇马”、2020年台风“三连击”、2022年台风“暹芭”“梅花”,还是2021年汛期17轮强降水、2022年汛期19轮暴雨、2023年汛期16轮强降水,抑或是2021年“11.07”特大暴雪、2023年初冬低温雨雪冰冻等,辽宁气象部门始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扎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机制不断优化—“1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全省防汛指挥调度体系,即结合工作实际,提前1周向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灾害性天气过程的趋势预报;提前3天向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部门及重点行业用户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相关影响和建议等;提前1天向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部门发布精细化灾害性天气预报、极端性分析和气象灾害预警相关信息;提前6小时在气象部门内部启动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联动;发布频次为3小时、1小时的滚动预报和实况,强化服务质效。
硬件基础不断夯实—“知天·辽宁”决策气象手机客户端和辽宁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更新升级,开展闪信和微信自动“叫应”预警强制性提醒,实现全省11万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按需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
体系不断完善—成立辽宁省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队伍,形成一种灾害一个策略、一类保障一个预案的“1+24”应急保障预案体系。省政府定期召开气象灾害防御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
防灾减灾更有底气。今年汛期,盘锦市累计降水量675.5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8倍。盘锦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盘锦气象应急指挥平台,深度融合气象、应急、水利、水文等基础数据信息,实现了实况信息分省、市、县、河流流域查询统计。“该平台不仅方便全市防汛抗旱指挥人员实时了解天气变化趋势,掌握本地降水实况,还让我们能及时了解上游重点流域面雨量、水情信息。”盘锦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孟超这样评价。
精准的预报支撑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持续降水会对蓝莓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今年7月31日,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四平乡北旺清村生态蓝莓种植基地赶在新一轮降水过程前,趁着降雨停歇的天气,抢收蓝莓2万余斤。“及时抢收极大降低了损失。感谢气象部门的信息服务,你们的精准预报,为农户抢来了宝贵的时间。” 北四平乡农业站站长刘景峰说。
一片赤诚之心—深耕一线 托举幸福
气象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这些生动的场景便是生动体现:
沈阳地区设施农业稳产保供,离不开冬季的御寒有方、夏季的调温有度。沈阳市气象局应用高分卫星数据和设施农业分布图,绘制低温灾害预警、棚内低温预报色斑图,还在新民市、辽中区、苏家屯区等地的设施大棚内安装“温室宝”—温室环境监测仪,为设施农业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保障。
海洋牧场,一头连着渔民生计,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今年6月,大连市政府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辽宁)落地大连,开展高影响因子监测预警研究和陆气海影响因子综合评估,组织海洋牧场气象服务规范标准编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挖掘特色海产品气候生态产品价值。
图为北方海洋牧场 供图:大连市气象局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部门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成立15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开展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量化评价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连续三年组织召开全国农试站交流会议,提高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的辽宁气象部门,更是主动迎上新机遇谋划新发展。
新能源的广阔天地中,近5年来,辽宁气象部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31项,开展重大工程或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22项。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纳入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工业用地“标准地”“7+N”强制性评估体系,协调发改、住建、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联合印发编制辽宁省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目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亦可成为“火热”资源。气象服务民生更加普惠,首届辽宁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铁岭西丰召开,省气象部门与省文旅厅联合推进冰雪经济发展,分析辽宁省冰雪气候特征,并科学提出开发规划建议。
“气象×金融”如何乘出经济效益?辽宁气象部门试点打造“气象+保险”防灾减损新模式。在营口,市气象局积极与金融部门共同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和大地保险营口支公司共同推出对虾养殖天气指数保险。“对虾养殖可以买保险,每亩虾塘75元,最高能赔付5000元,再也不用担心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了。”晟宏育苗场经理王树岩说。在葫芦岛,市气象局联合金融机构依据气候、气象风险浮动贷款利率,正式发放首笔多方降本增效的气候惠农贷。
一次次精细服务中,辽宁气象部门与百姓的心贴得更近。辽宁气象部门还建立气象信息发布融媒体矩阵,打造“专家聊辽天儿”“小张说天气”等系列科普短视频品牌,大力发展“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气象服务,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联动直播活动。5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获评年度优秀。
辽沈大地上,新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蓝图已经绘就。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辽宁气象部门将紧盯气象高质量发展任务“进度条”,按下工作“快进键”,着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用真抓实干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图为11月14日《中国气象报》四版
作者:赵晓妮 唐亚平 于芳健 徐方姝 马东雷
编辑:卜钰 罗澜 丁继武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