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罗学群:把孩子们的病治好,特别有成就感

民生   2024-08-19 01:03   广东  

执信有嘉名,

校友造其芳。

校友是执信中学的名片。

为了传承执信百年荣光,

校友会特别开设“执信故事”栏目,

采访有代表性的校友和老师。


▲原创视频,建议全屏播放


罗学群

执信中学1978届校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血液专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儿童血液病专家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

广东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主委

广东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常委

广东生物医学工程血液血管分会副主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地贫防治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理事

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理事



罗学群非常忙,采访这天,他匆匆从病房赶到会议室接受执信校友会访谈,采访进行到中午,饭都没吃,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办公室工作,无缝对接。


看门诊、查房、开会、会诊、做研究、修改学生论文、自己写论文……忙,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罗学群说,医生这份工作很忙很累,坚持走下去的动力在于:能把孩子们的病治好,特别有成就感。


“成人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大多数是不能根治的,但儿童疾病很多是可以治愈的。”因为这个初心,罗学群在儿科领域坚守了将近40年,特别是在儿童血液病、肿瘤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罗学群接受媒体采访


罗学群进入执信时,当时学校的名称还是广州市第55中学,直到他毕业的1978年,执信才正式复名并恢复重点中学。但执信的烙印一直刻在他的心中,努力学习为校争光是老师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一定要努力,后来在工作上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


 ▲执信中学97周年校庆,罗学群(右)与何勇校长合影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学校里读书


“整个校园风格是古色古香的”,这是罗学群走进执信的第一印象。入学的第一天,他记得在课室下面的一块空地上,级长给大家讲话,说这间学校以前叫执信女中,是一所名校,有着很好的传统,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为学校争光。老师还带着大家在校园里走了一圈,荷塘、执信桥、执信墓、南北座……“高中时代在八家村上课,都是一些平房,课室条件不大好,但是学习氛围很不错。”


因为初一是在小学读的,罗学群从初二开始,在执信读了4年,4年的数学老师都是肖栋,一位很敬业、很严格的老师,但是对学生很和蔼。肖老师带队去龙洞分校学农,和学生一起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一起下象棋。“我们班有个同学特别厉害,赢了肖老师,肖老师输了就认输,没有什么架子的。”


高二面临高考,同学们心里压力很大。肖老师对大家说这就是一个考试,不要太紧张。他还将自己当年高考的作息时间表列出来供大家参考,比如早上7点起床,中午要午休,晚上不能太晚睡。“我们基本上按他说的去做,效果还挺好的。”


 ▲罗学群(后排右二)高中毕业照,前排左四为肖栋老师


物理老师罗迪斯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每次上课前都会先提出一个问题,所以同学们对他的课印象都很深。他记得那时对无线电最感兴趣,曾经买来三极管、二极管,自己组装收音机。


罗学群是化学科代表,教过他化学的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后来当了校长的辛丽君,还有刚刚毕业的李瑞琴,很年轻很漂亮的女老师。


高一分文理科班,然后再分快班和慢班,他分到了理科快班,一开始感到压力山大,“我在原来班上成绩一直都排在前列,但快班的很多同学成绩都比我好。”罗学群开玩笑说有段时间甚至担心过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


风趣幽默的罗学群说他以前是一只“丑小鸭”,性格内向,但被同学们推举为班长,另一个女同学做副班长。过了半年,班主任肖栋建议正副班长轮换一下,“可能老师希望一个相对活跃的同学来做班长。”他说不记得当时为什么会被选上,也不知道自己那么有威信,现在想想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中学毕业时的罗学群


他说那时有学生宣传队,有些活跃的同学经常上台表演节目,在同学中也有名气,但他从来没上过台,只是心里悄悄地羡慕那些同学。他还记得有一次参加物理竞赛,自我感觉不错但是颁奖时却没有他,事后问老师,一查原来写漏了他的名字,他其实得了二等奖,“那时颁奖仪式已经过了,虽然有点小遗憾,但还是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高兴。”


儿童的病大部分是能治好的


罗学群的父母都是中山医(现中山大学医学院)人,父亲是教生化的老师,母亲是眼科医生,高考成绩理想的他原本想学物理,但后来还是接受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中山医。他的高考分数是338分,而当年中山医的录取线是300分。


读了大学以后的罗学群,还是中学时的性格,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他又一次当选班长,“我是第一任班长,我还是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选我,其实我的成绩在班上也就是中上,比我成绩好的同学不少。”


 ▲中山医入学时全班合影,前排左二为罗学群


医学生的生涯,比其他专业辛苦和枯燥,但回想起来也有不少有趣的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解剖课。福尔马林味道刺鼻还是小事,被福尔马林浸泡后的尸体皮肤是棕色的,跟饭堂里天天卖的红烧肉差不多是同样颜色,刚开始的那几天根本吃不下饭,但解剖是医学生的必修课,4个人一组,所以大家还要抢机会“动手”。


课余期间,罗学群喜欢踢足球。当时年轻,精力旺盛,不管下雨天还是烈日当头,有机会就上场,这是他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有一次用力过猛导致右下肢骨折,需要同学用单车载着去课室上课。


 ▲罗学群(后排中)与班级足球队成员合影


大学期间学生会开展学生交谊舞扫盲活动,这可难倒了性格内向的“丑小鸭”罗学群。最后还是一位大方的女同学主动邀请他、教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拉着女同学的手,很不自然,一曲舞下来踩了无数次女同学的脚。女同学说想不到你这个大城市长大的广州仔这么封建,还自称执信名校毕业。


有一次,在妇科实习,诊室里有一位女医生(老师)和作为实习医生的罗学群,女病人一进诊室见到有男实习医生,扭头就走“我不能给你看,我要先问下我老公同意了才行”,罗学群赶紧说:“我回避我回避。”他说现在这种情况应该少了,特别是在大城市。


那时大学的条件远不如现在好,一间宿舍12人,又拥挤又闷热,没有风扇更不可能有空调,课室也是。医学院学习内容多,多数同学晚上都要到课室自习。当年课室紧张,经常要走遍学校才找到自习的位置。罗学群回想起当年的医学生生涯,确实不容易。


 ▲从中山医毕业前的罗学群(前排右一)与同学


毕业时罗学群想去外科或眼科,但他有深度散光加近视,外科的手术和剪线缝线是个大问题。有老师建议他去内科,他认为,除了肺炎,成人内科大部分是慢性病。选择儿科的理由,是因为儿童的病大部分是能治好的,“这样成就感高一点。”他表示,医生是一份严肃的工作,但他还是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一些快乐。


在儿童血液科之前,罗学群当了十几年的儿童心血管科医生,研究生读的也是儿童心血管专业。1998年前后,儿童血液科的一位老教授准备退休,看中他并希望他能够接班。罗学群有点犹豫,“我做儿童心血管已经十年有多了,转儿童血液科差不多是从头开始,但是老教授这么看重我,我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


从心血管科到血液科,一切都要重新学习,那是一段辛苦的过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


当时儿童血液病的治愈率还很低,而且重症较多,死亡率和复发率都比较高。罗学群认为首先要提高治愈率。他第一次提出要采用新治疗方案时,因为治疗强度比较高,科里很多医生都反对,“我拍着胸脯说,这个病人我负责,我不回家从头到尾盯着他。”在老教授的支持下,他建立了新的治疗方案,一步步寻求突破,临床治愈率从很低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几,几年后达到了80%。


 ▲在门诊工作的罗学群


第二步是走研究路线。他的研究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研究,一是临床研究。从2006年开始,他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进行细胞分子实验,之后逐步建立起一支完整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中山大学5010计划等资助的多项科研课题,并参与国家科技部863专题等资助的多项研究。


临床研究则是考虑怎么改善治疗方案,使病人的治愈率更高、副作用更低。他牵头的华南多中心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经过10年的临床实践治愈率达96.7%,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儿童患者中最高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血液学杂志上,被中外媒体争相报道。2020年,除了继续牵头新一轮的华南7省多中心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还新牵头另一个华南多中心临床研究——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步统计显示,接受治疗的70多例治愈率在70%以上,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排在较前水平,但他认为需要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增加例数才能更具说服力。


 ▲罗学群牵头华南各省医院成立多中心儿童白血病协作研究


罗学群希望将经验推广到更广泛的层面,让更多病童受益。目前他已经牵头完成了两个儿童白血病的全国指南并已发表,参与制定多个。他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28篇。他是《儿童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与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以下简称“广州金丝带”)合作主编了儿童白血病/肿瘤科普系列丛书。


工作之后,罗学群的性格逐渐变了,变得外向,但工作认真负责和治学严谨的态度没变。不论同本科生、研究生讲课,还是与全国同行交流的讲座,都生动诙谐。工作和学习对自己严格对学生也严格,学生对他既“畏”又“敬”。


 ▲罗学群在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的研究


“总想去救活他们”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眼睛,总想去救活他们。”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你总会看到这位“爱管闲事”的血液科专家。


白血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有些家庭甚至被迫放弃治疗。罗学群为白血病患童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标准治疗方案,一是经济治疗方案。在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把孩子的生存率提升到最高,“经济方案虽然只有5-6成的把握,比标准方案治愈率低,但不应该放弃治疗,放弃治疗的治愈机会是零。”中央电视台曾就此方案的治疗播出了20分钟的专题采访。他将该方案的治疗结果和可行性发表在国际儿科肿瘤学会(SIOP)的官方杂志《Pediatr Blood Cancer》(2008年)和国内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上,在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近年国家对儿童白血病/肿瘤的医保报销力度提高,经济治疗方案退出了历史舞台。


 ▲罗学群参加国际会议


为困难家庭儿童筹款治疗也是罗学群的工作之一。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广州的公益事业发展较好。除了公益机构,罗学群还发动身边的朋友筹善款,虽然善款有限,只能解燃眉之急,但也使很多困难家庭能坚持治疗,最后获得治愈。2012年,为了给白血病患儿筹集治疗费用,罗学群参与了广州金丝带“光头活动”的第一剪,这是他懂事以来第一次光头。他在现场还说,如果剪光头发筹款还不够,眉毛也可以剪,并因此带动了同事和在校的学生一起参与活动,甚至还有女同事和女学生。


 ▲罗学群参与“光头活动”筹集善款


罗学群还是公益机构广州金丝带和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的理事,联合社会热心人士一起为血液病儿童提供帮助。比如每逢六一儿童节、元旦和春节等,与公益机构合作组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为留院的孩子表演节目,每周为孩子们进行游戏辅导治疗、音乐辅助治疗等,为外地来的病人提供免费住宿,为化疗的儿童做假发……


 ▲罗学群(左)参与国际儿童癌症日线上直播


2010年,公务员考生因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遭拒录的新闻播出后,作为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常务理事的罗学群给《南方都市报》记者写信,声讨拒绝录用地贫基因携带者的现象,认为这是“基因歧视”,因为地贫基因携带者不会有贫血症状,不影响工作,甚至可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来写入人大和政协提案,提议立法禁止包括地贫基因在内的基因歧视。


在罕见病的病友会及各种会议上,他不厌其烦地向社会传播医学知识,同时写政协提案提议政府关注罕见病儿童……“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他在各类公益科普讲座上的宣讲让白血病家属看到了希望,也成了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罗学群去地级市医院普及儿童白血病肿瘤诊疗知识


除了儿童血液病、肿瘤,罗学群还兼治疗儿童风湿性疾病,儿童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发表在国际和国内医学杂志上,查新报告证实是国际上首次同类治疗研究。


罗学群连续多年被“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评为“岭南名医”,被“家庭医生在线·科普中心”评为2016年度“羊城好医生”。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罕见病杰出“罕”卫者。罗学群领导的儿童血液专科,国家卫健委分别授予“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服务病房”和“2020全国群众满意科室”的称号。


为能有健康的身体应付繁重的工作,罗学群在工作之余,只要能挤出时间就坚持锻炼。活动包括健身和游泳等,也出于好奇跟着一些武术爱好者试练拳脚。


 ▲业余时间坚持锻炼


鼓励更多医学生加入儿科行列


“今天科行政值班,特意回病房看看。由于儿童血液病种较特殊,春节期间的住院率仍在90-100%,基本住满,远较其他科工作繁忙……”这是罗学群春节期间发的朋友圈,也是他的工作常态。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他要求手下的医生也不能关机,病房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汇报,马上线上微信群讨论处理方案,然后马上执行。“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到明天。”他开玩笑说,自己这10年苍老憔悴了很多。


 ▲罗学群与团队


儿科医生公认难做,何况是一个会致命的儿童血液科,但在罗学群的科室,敏感的医患纠纷却基本是零。怎么做到的?科室建立了一套管理规章制度,所有进入病区治疗的病人及家属都必须遵守,而且还特别说明“这个制度不仅管你们,也管我们的医生护士”,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和治疗患儿。不少人认为儿童白血病/肿瘤病房是枯燥、冰冷甚至恐怖的,但罗学群所在的病房不仅治病,还非常重视人文关怀。例如前面提到的同多个公益机构合作,开展游戏辅助和音乐辅助治疗、节假日和生日派对等,尽量使患儿在治疗期间仍有童年的欢乐。同公益机构合作开展的“医路相伴”项目,由曾患白血病/肿瘤儿童的家长同住院患儿的家长讲自己的经历,作为过来人传教家长陪护和医患合作的知识,增加了医护患之间的理解、减少误会。此外,心理专科医生每周一次来病房为患儿和家长解决心理问题,化解了因重病、各种负担导致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使患儿和家属愉快地接受治疗。


 ▲罗学群(左二)参与患者援助项目会议


每天重复着高难度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全身心想着病人,而忽略的往往是家人。罗学群刚接手儿童血液科时,天天泡在病房里。那时孩子还不到三岁,周末也没人带,只能放在太婆家,80多岁的太婆手脚不便,孩子不小心被烫伤,烫伤面积达到40%,情况危险需紧急住院,到现在还留有疤痕。他每天工作到深夜,以前的打印机是针打,吱吱的声音经常把睡着的孩子吵醒。现在说起这些,他还是觉得很内疚,对不起家人和小孩。


不过,还是有很惊喜、很开心的时刻,那就是见到当年治好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来看我,我都不认得了,那时候都是小孩,现在长得比我还高、比我还帅。”


一个得了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孩,治疗缓解三年后复发,女孩已经12岁了,知道白血病是怎么回事,情绪很沮丧。罗学群经常去鼓励她,告诉她重新治疗治愈率照样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小女孩咬着牙熬过了治疗期。有一天,罗学群出门诊,走进来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原来这个多年没联系的女孩去了澳洲读大学,回国探亲就想来看看“治疗过我”的医生。



 ▲罗学群治愈的患者回来看望他


14岁时得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东莞女孩,邀请罗学群一定要去参加婚礼。准新郎亲自开车来接,并请教了三个问题:她得过白血病能不能结婚?能不能生孩子?生的孩子健不健康?“我明确回答他,这三个都不是问题,她已经治愈了,结婚生娃都可以,生三个都行。”罗学群笑着说,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说了那句话,他们真的生了三个孩子。


罗学群很喜欢跟学生们讲这些故事,他鼓励更多的医学生加入儿科行列。“儿童科医生的工作量是比成人学科医生大,因为小孩不会表达,医生要更细心,但成就感也更高。大部分小孩都被你治好了,而且治好的不是感冒发烧,而是恶性病。”他希望进一步提升团队年轻医生的业务能力,团队影响力不但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经过多年培养,不少学生已成长,能独当一面,他希望学生将来能超过他。



 ▲罗学群与学生



视频制作:零号视频工作室

撰稿:胡雪军

编辑:曾冬梅



后 记
广州金丝带从成立之日起,罗学群教授一直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指导我们开发“入院爱心资料包”,目前已经派发超过2万个患儿家庭。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们最早建立了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并派驻游戏师长期开展癌症患儿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最近广州金丝带进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分院儿科,罗教授也亲自到场指导工作。


在我们开展服务的医院
像罗学群教授一样的好医生
还有很多很多
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致敬他们的付出
祝福他们安康、幸福!



您也可以提高癌症患儿的生存质量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广州金丝带月捐


加入广州金丝带月捐

您将收获一串勇气珠子
我们的愿景

所有癌症儿童得到有效治疗和照顾,拥有生命尊严和身心健康,平等地融入社会。


 “百年之后,我曾经有过多少存款,住过什么样的房子,开过什么样的车?都不再重要。但是,如果我对一个孩子的生活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个世界也许会因此不同。”——波士顿儿童医院走廊上的标语


广州金丝带
广州金丝带是国内第一个以癌症患儿家长为主导、能长期为一个地区的癌症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多种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组织的最新资讯,欢迎与我们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