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第四届(2024)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暨白羽肉鸡“中国芯”走向“一带一路”交流会

2024-11-07 10:43   北京  




2024年10月23-25日,第四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暨白羽肉鸡“中国芯”走向“一带一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新动能、新市场、新局面”为主题,设置了“一带一路”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专题论坛、“一带一路”白羽肉鸡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国际交流会等3个分论坛,共27场高质量专题报告,中外专家全面系统的分享了畜禽基因组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新品种培育、疫苗研发和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国畜禽种业》将部分专家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周正奎研究员分享了题为《千鸭X计划》的报告。该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千鸭基因组计划项目发起的背景、研究策略、最新进展以及前沿展望。他总结了千鸭基因组计划项目在鸭遗传分离资源群体构建、起源进化、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解析和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展望泛基因组、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育种等学科方向在鸭精准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分享了题为《中国肉鸡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肉鸡产业在生产量和贸易额上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肉鸡生产在肉类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领先于其他畜禽产业,展现了肉鸡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品种结构的多元化和节粮高效品种的推广,标志着中国肉鸡产业在优化品种和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白羽肉鸡的自主品种战略作用显著,为种源供给提供了有效保障,这在确保国家食品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报告解读了从中国到全球肉鸡生产企业分布中,中国企业占据重要位置。他强调了品种资源鉴定保护、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低蛋白低豆粕日粮技术、立体养殖技术、卵内性别鉴定,以及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肉鸡产业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进步为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内蒙古大学刘永斌教授以《我国肉羊种业现状与育种实践探索》为题,从我国肉羊种业发展现状、目前创新种业技术底座及种业行动应用实践和种业未来规划进行了汇报。他指出我国肉羊种业在亚洲占有重要地位,羊存栏量和羊肉产量及羊品种数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种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与羊产业区域布局相适应的以核心育种场、繁育场和生产场为主体,以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性能测定中心为支撑的良种繁育体系。且已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正在踏入肉羊数字化育种新纪元,在表型精准测定结合大数据分析下加速了遗传改良进程,已经构建了多个基因组育种创新体系。最后,他提出要进行重点领域风险点分析,服务县域经济,重视地理标识品牌建设,加强重点任务攻关,建立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促进国际合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种子库建设。





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赵要风教授代表实验室做了《从牛育种看我国畜禽种业》的报告。其报告中提出中国奶牛和肉牛育种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国奶牛和肉牛育种取得巨大进步的经验可归结为大规模精准表型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基因组选择和优良个体高效扩繁技术的应用以及政府、科研机关和企业一体化完善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同时他也提出目前我国畜禽育种在数据基础、关键技术和组织实施中尚有不足,我国畜禽种业未来应全力推进表型测定规模化、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良种繁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战略层面加快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理论和体系研究,坚持前沿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最后他建议国家层面从长远出发,稳定支持实验室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大力支持种业相关重大平台、基地建设;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尽快出台基因编辑动物品种商业化应用政策。


中国农业大学韩建永教授做了题为《家畜早期胚胎多能性解析与干细胞建系》的报告。在其报告中提到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猪、牛等家畜动物稳定的胚胎干细胞系被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家畜胚胎发育和多能性调控机制研究不清楚。韩建永教授团队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率先建立了猪、牛等大家畜完整的附植前胚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进一步阐明了家畜动物早期胚胎多能性和信号通路依赖性变化。筛选获得广泛适用于家畜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培养体系,建立了稳定的猪、牛等家畜胚胎干细胞系和不依赖于外源基因的猪诱导多能干细胞系。这些干细胞在长期培养过程中保持多能性和基因组稳定性,对于研究动物早期发育、遗传改良以及疾病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为再生医学、干细胞育种和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策略。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建斌研究员做了题为《奶牛核心群选育技术进展》的报告。他首先认为要加强对动物育种的认知,认知正确是事业成功的开始。动物育种不仅仅是育成新品种,从遗传上改良畜种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现代动物育种的主要方式。现代动物育种并不一定是要育成新品种。认为育成新品种是从0到1的过程,而遗传改良是从1到2到....9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可能回到0。之后他就奶牛核心群的概念及用处,国家及各省相关支持政策,国外技术研发及团队研究进展了汇报交流,精炼总结出奶牛核心群选育技术十二字方针:登记、测定、评估、选配、扩繁、优选。该技术成功也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蒋琳研究员分享了题为《亚非山羊抗逆性状景观基因组学分析》的报告。该研究通过景观基因组学的方法,利用来自亚洲和非洲100多个山羊品种1000多份基因组和全球气候和土壤数据库,鉴定了STAR、FGF5等耐高温和寒冷的功能基因和突变。还发现部分来自于BEZOAR野山羊群体的关键基因对亚洲家山羊的渗入。通过气候因子的降维聚类分析,将亚洲山羊及其生存环境主要分为四大类群,包括南亚/东南亚、南方中国、北方中国/青藏高原等品种。针对未来气候变化,研究利用景观基因组学的多种气候模型,预测了山羊适宜分布区域的变化,例如阿尔巴斯绒山羊在2040年的适宜性区域将显著向北迁移入蒙古和中国东北。整体来看,该研究为理解山羊的环境适应性及抗逆性提供了新的基因组学依据,并为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联育肉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畜牧师汪聪勇做了《华西牛选育与推广》报告。在报告中,汪聪勇介绍了华西牛培育历程、华西牛选育与推广、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重点。公司运用传统育种技术结合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建立了全国范围的联合后裔测定体系和精准高效数字化管理平台,育种群推广从6个省市增加到12个肉牛产业优势省市,育种群规模从1.36万头增加到2.27万头,创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5个,华西牛种公牛达426头、冻精推广占全国市场19.4%。未来,公司将不断扩大育种群,加大选择强度,不断提升性能水平;增加饲料转化率、繁殖、健康等性状,改进选择指数,加快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研发自主遗传评估系统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形成更大范围、更加紧密的联合育种实体,推动华西牛育种与市场推广高效运转;加强市场推广,加大宣传,扩大市场占有率。


华南农业大学聂庆华教授以《黄羽肉鸡基因组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题,从黄羽肉鸡产业基本形势与需求、标记辅助选择及优异基因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创新与应用、及PGC保种与基因编辑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他指出,近几年我国肉鸡总体出栏量和消费量在提升,然而由于白羽肉鸡、小白鸡增长势头迅猛,导致黄羽肉鸡近年来的出栏量和市场占比在下降。黄羽肉鸡产业的最大优势是肉质风味好适合中餐饮食,却由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黄羽肉鸡产业的发展。在保持肉质风味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基因组育种技术,选育提升生产性能,培育优质高效的肉鸡新品种,是当前黄羽肉鸡产业的迫切需求。围绕当前常见现代基因组育种技术,他做了细致的讲解,并概述了这几种技术在黄羽肉鸡中的产业化应用。最后,结合当前黄羽肉鸡的产业态势,他指出基因组选择和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黄羽肉鸡产业高速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顺应时势,利用黄羽肉鸡血缘培育优质小白鸡,实现黄羽肉鸡种业的另类创新。尽管当前经济形势、政策多变,但他对黄羽肉鸡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河南农业大学田亚东教授以《特色蛋鸡的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从特色蛋鸡品种界定、育种现状、河南农业大学在特色蛋鸡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他回顾了我国特色蛋鸡产业发展的背景、历程、目前产业的定位和贡献、采用的育种和制种方法,并指出必须依靠自主育种、健康养殖、拓展特色和加工增值来发展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向国际市场。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官、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贾高峰做了《关键共性技术在畜禽育种中应用》报告。他介绍到华智生物是国家级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202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畜禽、水产三大类国家种业阵型专业化平台企业,拥有农业农村部生物育种基因型鉴定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华智生物研发的全基因组分子标记、mGPS、cGPS液相芯片、底深度重测序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在畜禽育种中获得广泛的应用;WiSeed智慧育种平台、畜禽大数据平台在科研院所、企业广泛部署;和合作单位联合研发成功智能血液分析仪、料重比设备和智能禽蛋检测设备在抗性育种、品质育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行业提供T2T基因组组装、泛基因组分析、多组学分析、单细胞时空组学分析等育种前沿技术服务,在单细胞大语言模型、生物育种大模型构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的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桂苹研究员做了《白羽肉鸡育种技术前沿》的报告。她指出,白羽肉鸡是生产动物源食品的主要畜禽品种,在我国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报告比较了我国白羽肉鸡与ROSS、Cobb等国际品种的育种技术和生产性能进展,报道了团队在T2T泛基因组、大规模表达调控规律和抗病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广明2号”白羽肉鸡完善的基因组育种体系,包括核心技术京芯一号芯片及mini芯片的创制、6项智能化表型测定技术的开发、基因组选择算法的优化和育种大数据的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结合广明2号的世代选育成绩,强调了基因组育种技术加速提高遗传进展,引领了国产肉鸡品种育种时代的跨越。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田国彬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H5/H7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制和应用》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流行和危害,指出HPAI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规定的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也是我国禽病中唯一的一类疫病;鸡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死亡率可达100%,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感染H5亚型HPAIV也需引起关注。他介绍到,2005年以来,全球发生3波H5亚型HPAI疫情,尤其是2020年开始的第3波疫情,全球家禽和野鸟暴发疫情13000多起(主要在欧美等国家),死亡和扑杀禽鸟约3.1亿只;而中国仅有野鸟疫情零星散发,扑杀禽鸟不到10000只;国内外HPAI防控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采取的HPAI防控策略不同,欧美日韩等国家主要采取“物理隔离安全屏障+扑杀”的策略,而中国主要采取的是“疫苗全面免疫预防+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
接下来,他介绍了中国H5/H7禽流感疫苗研发简况。目前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已经获得16个关于禽流感疫苗的新兽药证书,其中全球首创的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5个,分别为禽流感H5灭活疫苗、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H5+H7二价灭活疫苗、禽流感核酸疫苗和禽流感重组鸭瘟病毒载体活疫苗,这些疫苗均居世界领先水平。此外,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还有针对性地研发了多个专供出口的HPAI疫苗产品。
最后,他介绍了HPAI疫苗的应用及防控成效。2004至2023年底,超过3000亿羽份的HPAI疫苗在国内外多个国家应用,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家禽中H5和H7亚型HPAI的暴发和流行,而且对于阻断H7N9病毒由禽向人传播、有效预防人H7N9流感疫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典范。最后他表示,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愿同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HPAI疫苗生产企业一道,为国内及“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先进的HPAI防控技术和优质的疫苗产品,共同保障养禽业持续稳定健康地高质量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和人民生活免受HPAI疫情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峰研究员以《肉鸡饲料营养价值工业化评定技术的研发》为题,他从饲料营养价值与降本的关系、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的创制及应用案例进行报告。他指出,我国工业饲料产量整体呈快速增长,但饲料资源短缺、饲料原料价格波动较大,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是真正决定饲料配方价格,实现原料替代及降低配方成本的关键。其团队根据不同品种肉鸡体内消化过程,基于仿生消化液生产技术、仿生消化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分肉鸡品种开发了测定饲料能量、氨基酸、磷利用率的工业化评定技术,实现了对肉鸡饲料营养价值的精准、快速评定。并详细阐述了温氏集团、江苏立华和新希望六和采用仿生消化技术评价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构建动态数据库,实现饲料原料的多元化替代、降本增效的技术案例,为肉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南京农业大学黄明教授做了题为《鸡肉加工需要技术创新》的报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鸡肉加工产业现状,并详细探讨了鸡肉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介绍到,鸡肉在我国的消费量仅次于猪肉,是居民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其饲料转化率与蛋白质含量高、碳排放与脂肪含量低。发达国家肉鸡加工产业链已向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延伸,而国内肉鸡加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围绕鸡肉原料品质提升、加工工艺优化、装备研创与产品溯源等三个方面,黄明教授团队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创建了异质肉控制、胴体微生物减控、副产物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解决了鸡肉原料异质肉发生率高、胴体微生物污染严重、副产物利用率低的难题。其次,研发了鸡肉制品加工危害物靶向减控和特征食用品质保真保鲜技术,攻克了鸡肉制品有害物残留高、风味失真、保质期短的技术瓶颈。最后,集成了鸡肉制品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关键装备与产品溯源系统,开发了系列清洁标签产品并产业化,突破了鸡肉加工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供应链环节多,溯源管理困难、高品质产品少等难题。另外,报告还对我国鸡肉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策略进行了展望。





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家禽育种中心李辉总经理做了题为《广明2号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应用的主要优势》的报告。该报告阐述了广明2号父母代种鸡及商品代肉鸡在凤祥公司饲养管理技术体系下的性能表现,以及相关指标与国外品种的优略势分析。

通过两个世代的数据分析证明广明2号父母代种鸡具有后备期抗应激能力强,育成成活率高,性成熟快,开产早,产蛋平稳,单只产蛋数多的育种优势,产蛋期成活率,平均受精率也接近国外品种。

商品代肉鸡三个世代的性能测定,每个世代的育种指标都有较大的提升,特别是料肉比、日增重、耐粗饲方面表现突出,通过三个世代的选育,已与国外品种无差异,相信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革新,广明2号白羽肉鸡将达到和超越国外品种,在全产业链中展现出卓越的优势,不仅为养殖户带来回报,更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鸡肉。


辽宁奕农畜牧集团总裁王向阳做了题为《父母代肉种鸡的现场管理与数据分析》的报告。
他重点讲述了现代化养鸡的理念、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不同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点:空舍期达到五个“无”的保准,即无鸡粪、无鸡毛、无异味、无灰尘、无杂物;育雏期重点做好七度(空气温度、垫料温度、相对湿度、体感温度、工作温度、饮水温度、肛门温度)管理,减少小鸡的比例,使最小的鸡只体重达标;育成期通过管理减少“五漏”(漏料、漏水、漏风、漏光、漏鸡)、做到“四准”(鸡数准、喂料准、称重准、剂量准),达到各个不同品种种鸡的标准体重曲线,使其成活率达到95%以上、均匀度达到85%以上,为产蛋期打好基础。产蛋期重点关注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公鸡要重点关注6周末的体重,育成期饲养密度为3.5~4.2只/平方米,不同的饲养模式(单栋或公母同栋)要做好混群后的公母分饲管理,防止产生“过度交配”问题,为延缓受精率下降,可以“内部交换”公鸡2次。





山东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大伟总经理分享了题为《广明2号白羽肉鸡最新遗传进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广明2号的生产基地、技术体系、遗传进展和未来发展,重点介绍了广明2号第四代的生产性能。他介绍到,广明白羽纯系10万羽,祖代种鸡30万套,每年可生产广明白羽肉鸡父母代800万套。

而在技术体系方面,广明2号构建了高效精准的大数据遗传评估的体系,解决了选育进展慢的难题。创新建立了包括B超、X光等5项智能化表型测定技术。特别是利用淋巴细胞比率H/L选育,显著提高鸡的抗细菌病的能力。与国际顶尖育种公司相比,广明白鸡育种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代差,并且在木质肉的选育方面还优于国际公司。

利用高强度选择和生物安全保障,广明2号白羽肉鸡遗传进展显著。广明2号第四代父母代种鸡产蛋性能好,64周入舍母鸡产蛋总数在185-200枚,产雏数在150-160只。商品代肉鸡抗病力和适应性更强,可以完全适应高营养饲料。经过山东、辽宁超过100万只广明2号第四代肉鸡数据显示,在普通营养下广明2号与最好的进口品种没有差异,在高营养水平下,广明2号仅在饲料转化率方面相差0.02。

最后刘大伟总经理还介绍了广明2号自主育种的优势、产业布局和广明白羽肉鸡的系列品种培育计划。企业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白羽肉鸡育种领域的科技引领者,以卓越品质和持续创新推动行业进步,为全球客户提供最优种源。


 欢迎投稿!

杂志投稿网站(建议优先采用此方式投稿):
http://xq.aiijournal.com
杂志邮箱:xqzy@caas.cn
投稿电话:010-82106255、8210625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畜禽种业》编辑部(100081)
关于开展肉鸡育种工作者公益宣传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专题征稿的通知
关于开展马种业专题征稿的通知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性能挖掘征稿启事
畜禽新品种培育历程写作模版
关于开展畜禽繁殖育种技术专刊征稿的通知
《中国畜禽种业》微信公众号顶刊优秀论文征稿启事

中国畜禽种业
《中国畜禽种业》,国际刊号:ISSN 1673-4556,国内刊号:CN11-5342/S,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综合类行业期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