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装备价格管理改革的深化, 订购目标价格日益成为装备价格全面管控的核心。针对现阶段军地各方对订购目标价格形成机理认知不清晰、 论证方法选用不合理等根本性问题, 本文在深入解剖订购目标价格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了订购目标价格的基本特征与评价准则;基于系统工程原理和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研究了订购目标价格的形成机理, 分析了订购目标价格的影响因素, 规范了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流程与工作项目;在传统工程法、 参数法、 类比法等面向成本属性的论证方法基础上, 面向需求属性和效益属性, 创新提出了经济承受性分析法、 战争成本代价分析法以及性价比评价法, 构建了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方法体系, 可以有效指导装备订购目标价格论证实践工作, 提高论证结果的科学性、 合理性。
订购目标价格是装备低成本发展的源头,是全寿命价格管控的核心。近年来,随着装备价格工作重心前置,大力推行源头限价和全程控价。订购目标价格对降本控制和报价议价的约束更加刚性,地位作用显著提升,装备建设军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从不同维度对其开展评价。主要包括:
一是从装备价格构成出发,在审查各项成本单元及其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订购目标价格合规性和准确性。
二是从装备功能性能出发,分析判断订购目标价格是否与其功能性能水平相匹配,例如,常见的按射程或重量评判弹药装备订购目标价格。
三是从同类装备价格出发,根据经验评估订购目标价格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四是从战争成本对抗或者可持续消耗等不同角度,分析订购目标价格是否低成本。
五是从装备经费约束出发,结合未来一定时期的订购计划和消耗情况,分析订购目标价格是否具备经济可承受性。
客观来看,上述关于订购目标价格不同立场、不同维度的评价,都是订购目标价格应当承担的使命,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长期以来,装备订购目标价格主要采用工程法或类比法确定,参数法限于价格数据和成本规律积累不足等原因,目前应用较为有限。无论是工程法、类比法,还是参数法,都是从成本价格的维度进行订购目标价格论证,难以从功能性能、战争消耗等角度解释是否具有匹配性和可持续性,甚至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因此,当订购目标价格仅从单个维度出发采用单一的论证方法时,其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合理。向多维度多方法的综合论证方式转变成为必然。
订购目标价格,是指供需双方按照一定边界条件,论证协商确定的拟订购装备的期望价格,是与战术技术指标同等重要的经济性指标。其用途主要包括:支撑装备研制立项决策,作为单一来源采购装备研制过程成本管控基线和激励约束议价基准,以及竞争性采购装备的最高限价。可见,订购目标价格管控已成为装备订购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
订购目标价格的定义及其地位作用,现已纳入装备价格顶层法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军地各方的普遍认同。关于订购目标价格的形成机理和论证方法的研究,应当坚持以此为理论基础、法规依据和逻辑起点,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订购目标价格的指标意识。指标是一种“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定量要求。依据系统工程原理,首先,指标的论证一般坚持需求主导、技术可行的原则,不仅要考虑研制单位的成本可行性,更要关注用户需求维度的论证分析,实现正向论证与反向迭代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因此,订购目标价格论证绝不能只是基于装备研制方案的价格预测。其次,指标的论证,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开展综合权衡优化,确保其协调匹配和整体最优。因此,订购目标价格的论证,需要考虑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方式,预测其影响程度,权衡用户需求和企业可行之间的关系,确保“跳一跳能够得着”。最后,批复的指标主要用于牵引控制和考核评价。订购目标价格一旦批复,其作用主要是降本控制、激励约束,即基于订购目标价格,对比分析预期价格或者审核价格是否达标,衡量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是否有效,也就是说,订购目标价格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装备承研承制单位是否积极有效地开展低成本设计与管控。
二是全面把握订购目标价格的经济性属性。订购目标价格是一项经济性指标,因此,应当坚持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论证或者评价订购目标价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明确,“装备经济性通常用寿命周期费用、效费比等参数表示”。其中,寿命周期费用主要是从装备建设成本的维度反映经济性,装备建设成本一旦超出规划或者预期,即使装备能力再强、效费比再高,其经济性将直接被否定,可见,低成本是经济性的前提条件。效费比则是从装备建设效益的维度反映经济性,即效费比越高,单位成本获取的效能越多;相反,如果效费比不高,即使成本低于规划或者预期,从经济性的角度也是不被认可的,可见,效益更优是经济性的内在核心。据此,从经济性的角度开展订购目标价格论证,首先,必须坚持低成本要求,确保订购目标价格可承受,即低于规划或者预期。其中,预期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常见的是国内外同类装备的价格,也可能是粗略分析的结果。其次,必须坚持效益更优,确保订购目标价格的先进性,促进承研承制单位开展低成本设计创新。
三是重新审视订购目标价格的地位作用。订购目标价格与战术技术指标同等重要,一方面,订购目标价格与战术技术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订购目标价格论证必须考虑战术技术指标水平。通常来说,装备功能越多,性能越高,战斗力贡献度就越大,订购目标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理应有所提高,实现对装备创新发展的正向激励,这符合基于体系贡献率的装备定价机制创新思路;另一方面,订购目标价格必须发挥其对战术技术指标,特别是设计方案的反向约束作用,绝不应该单方面从属于战术技术指标。因此,工程实践中,必须尽快扭转订购目标价格“买单式”论证的模式,即订购目标价格随战术技术指标或者技术方案单向被动变化的情况,特别是,只要战术技术指标提高、技术方案变得复杂,订购目标价格就几乎无条件提高的情况。
四是正确处理订购目标价格的军地协商关系。近年来,关于供需双方论证协商确定订购目标价格,到底怎么理解、以什么方式、怎么落地,一直比较模糊。事实上,从系统工程原理的角度开展用户低成本需求和企业/行业成本可行性的权衡折中,实现订购目标价格既先进又可行。因此,订购目标价格的确定,一方面,应当开展可行性分析,允许承研单位参与并提供成本可行性方案,以反映行业或企业成本水平,防止订购目标价格脱离企业/行业实际;另一方面,成本可行性分析结论,不能单独作为订购目标价格论证结果,必须与军方需求进行权衡分析,综合形成订购目标价格。需要注意的是,立项阶段在订购目标价格论证中引入成本可行性分析,与批产阶段的审价工作在前提条件、定位作用、精确程度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切忌将两者混为一谈。
1.3 主要特征
2.1 基本原理
从其内涵特征出发,订购目标价格论证应当是一个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开展需求与可能、性能与经济之间的权衡优化,最终制定具有经济性、可行性、协调性并满足精度要求的订购目标价格指标的过程。为保证该过程的周密与规范,需要一套严格而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予以保障,主要有:
(1) 寿命周期费用管理理论,这是一套围绕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评价、控制、管理等内容的方法体系与管理程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武器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研究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是订购目标价格形成机理研究的专业基础。
(2) 装备研制系统工程过程。传统系统工程过程,是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优化的系统性能参数和技术状态描述的各项活动和决策逻辑序列,包括输入、要求分析、功能分析、要求循环、设计综合、设计循环及验证、系统分析及控制和输出等步骤,是装备工程管理的核心。订购目标价格的形成应遵循、融入并发展该方法体系。
综上分析,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是指在装备立项论证过程中,按照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研究装备需求、经费承受能力以及行业成本水平等需求及可能因素,采用系统工程和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开展装备订购价格要求分析,并将其与战术技术性能、技术方案以及研制周期进行权衡优化,最终制定具有经济性、可行性、协调性的量化指标的过程。
其中,装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是订购目标价格论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是订购目标价格论证的前提基础;系统工程和寿命周期费用管理,是开展订购价格要求分析及其权衡优化的方法手段和程序框架;经济性、可行性、协调性,是订购目标价格的评价准则。
2.2 影响因素
装备订购目标价格主要取决于军事需求、经济可承受能力、列装规模等用户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技术方案、制造水平、管理水平等企业的能力水平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影响。订购目标价格论证工作中,必须全面识别和分析有关因素的影响,确保论证结论科学合理。
(1) 军事需求。包括装备的使命任务、作战对象、功能性能、质量可靠性以及自主可控要求等,间接决定了装备的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
(2) 装备经费规划。包括装备订购批量、年度列装规划、订购经费规划、订购周期内年度经费投资强度等,直接决定了装备订购价格的上限。
(3) 研制初步方案。包括装备的技术体制、系统组成、初步方案等,决定了装备的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
(4) 工业制造水平。包括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管理水平。其中,前者决定材料利用率、成品率等,对直接成本产生影响;后者决定生产组织过程和制造效率,对间接费用产生影响。
(5) 市场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直接人工工资、银行贷款利率等,对装备制造成本有直接影响。
2.3 形成过程
综合装备研制系统工程过程、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程序以及订购目标价格内涵特征,订购目标价格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1) 论证对象确定。通常为装备型号自身,但大型装备系统组成日趋复杂,立项阶段往往难以明确有关组成的功能性能、研制初步方案等,如保障系统、训练系统等,不具备订购目标价格论证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复杂系统,应当从立项阶段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装备型号本体,合理选择其他论证对象。
(2) 价格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军事需求、研制初步方案、经费规划、工业制造水平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各项价格影响因素,一方面要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要建立映射关系或逻辑关系,分析其影响趋势与程度。
(3) 数据收集与甄别。着眼订购目标价格多维度多方法论证需要,尽可能地调研收集本型号及同类装备的功能、性能、组成、价格、时间、数量等信息,作战对象价格等信息,以及装备行业期间费率等信息,并对数据的可信度进行技术甄别与判断。
(4) 假设与边界条件明确。由于订购目标价格论证需要的输入条件较多,一方面立项综合论证报告难以逐一明确,另一方面在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调研获取相关信息较为困难,为此,需要针对一些论证必需但确实难以明确的输入条件进行假设约定,说明订购目标价格的前提条件。
(5) 多维度多方法综合论证。订购目标价格不仅具有成本属性,还具有需求属性、效益属性。因此,订购目标价格的论证,应当在传统面向成本属性的论证路径下,创新引入面向需求属性和效益属性的论证路径,并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综合权衡,形成最终结论,主要有:①孰低取孰的原则,最大程度确保装备低成本经济性,但对于企业的成本可行性具有一定的挑战。②加权系数法,即按照各类方式方法的置信度高低,分配权重后加权计算得出最终的订购目标价格。该准则实现了各类方法优缺点的折中,更为稳妥,确保不会有较大的偏差,但应当说明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具体采用何种权衡准则,需要根据具体装备的技术成熟度、军事需求的迫切性、装备经费规划计划情况以及决策者的偏好等因素决定。
(6) 技术经济迭代优化。当论证结果超出经费可承受范围、战争成本代价、决策者预期,或者建设效益低于历史同类装备时,订购目标价格应当发挥其对功能性能,特别是对研制方案的反向约束作用,从成本经济性的角度,梳理功能冗余、指标过高、技术性价比过低等问题,反馈给技术论证部门,推进技术经济权衡迭代,确保装备管用、够用、好用。
(7) 论证报告编制。主要包括项目总体情况、论证原则方法与过程、订购目标价格方案、同类装备对比分析、经济可承受性分析等内容,特别是,有必要就订购目标价格的边界条件、引用数据、论证方法、论证标准、测算结果等进行说明。
传统的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方法本质上都是基于成本属性的论证路径,其中,工程法主要是从成本构成角度开展可行性分析,类比法、参数法则是依据成本规律开展价格预测。
该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有1个以上同类装备价格样本数据,即可通过比对性能水平、系统组成、技术体制及时间币值等差异来外推目标价格,是现阶段装备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最常用的方法。其缺点是,由于样本不足,装备的成本驱动因子不明,成本变化规律无法挖掘,导致该方法过度依赖论证人员的技术经验,工程实践中存在类比不系统、不深入,甚至选择性类比的问题。
该方法主要是根据装备价格变化规律,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构建成本估算模型来测算订购目标价格,具有定量、客观、快捷、过程可追溯等优点,但是,该方法存在“画价格延长线”的弊端,建模过程难以量化装备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对降本增效的作用,存在性能越高价格越高的倾向。此外,现阶段装备价格数据积累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挖掘成本变化规律的大数据条件,导致工程实践中应用范围比较有限。
受传统审价思维的影响,现阶段直接按照工程法确定订购目标价格的做法还十分普遍,具体表现为通过专家审查会的形式,对研制单位基于装备产品分解结构和订购价格构成提出的预期价格方案及其支撑材料进行审查,剔除不合理、不合规的成本,据此形成订购目标价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较为详细的订购目标价格构成方案,但弊端是,立项论证阶段,装备系统组成及其技术状态十分笼统,有些甚至无法涉及,研制单位据此提出的装备预期价格不确定性必然很大,即使集中专家经验进行审查把关,其偏差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工程法更适合作为订购目标价格可行性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于掌握企业或行业装备生产的成本水平,据此直接确定订购目标价格则存在较大的风险。
3.2 面向需求属性的论证方法
面向需求属性的论证方法,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论证提出订购目标价格要求,例如,从装备建设经费约束的角度开展经济可承受性分析,从战争成本代价的角度开展消耗比分析等。
依据装备订购经费规划总量,结合装备体系定位、采购数量和列装剖面等因素,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将装备经费分配给装备型号,确定其订购价格最高限值,即研究解决装备建设“有多少钱”的问题。
其中,确定装备可获得的经费资源是经济可承受性评估的关键难点,需要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和资源配比数据。具体环节和预测方法见表1。
由于装备发展规划计划与未来装备订购经费规划的政策性、保密性很强,而且各领域装备经费划分比例经验值需要各级决策机关的支持,偏差也较大。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装备发展规划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武器装备,可以通过经济可承受性分析其整机级订购目标价格要求,而对于一般的武器装备,基本难以推导,除非对该装备具有明确的订购经费预算规划。
从典型的作战场景和威胁目标出发,为确保高端战争“打得起、耗得起”,明确装备攻防成本代价要求,据此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推导订购目标价格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较为明确的装备攻防成本要求,反推订购目标价格,具有直接面向战斗力的优势,因此,主要适用于防空反导导弹、战斗机等直面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
(1) 防空反导导弹。拦截效费比是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主要能力要求之一,通常用平均击落一个空中目标所消耗的防空导弹价值来评价。例如,某低成本导弹,研制立项时要求其拦截成本不得高于某典型目标无人机的价格。据此,可以结合导弹的单发杀伤概率,反推导弹的目标价格要求。
(2) 战斗机。战损比是战斗机空战对抗能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空战对于价值和战损比要求,可以直接反推出我方新研战斗机的目标价格要求。例如,某战斗机经空战对抗仿真评估,对等兵力条件下,要求对某战斗机的战损比为1.5∶1。据此,可以反算出该新研战斗机的目标价格要求。
3.3 面向效益属性的论证方法
通常来讲,随着装备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新研装备应当比历史同类装备具有更好的投入产出效益;因此,可以从性价比或者效费比更优的角度出发,论证提出订购目标价格要求。
鉴于装备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评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订购目标价格论证来讲,更合适的方法是基于性价比的目标价格评估,即根据新研装备和国内外同类装备综合性能的量化评估情况,按照性价比优于历史同类装备的原则,反推提出装备订购目标价格要求。量化公式如下:
该方法具有显著的优点,比较适合现阶段装备价格数据基础薄弱情况下的论证工作:一是对数据样本量要求不高,只要具备2个以上同类装备性能和价格数据即可开展量化评估。二是实现了订购目标价格与战术技术指标一体化论证,并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了技术经济论证相互脱节的弊端。三是通过对装备订购价格的无量纲处理,规定其可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一方面参考了同类装备性价比情况,可以防止新研装备订购目标价格脱离行业基础;另一方面,实现了对战术技术指标的反向制约,克服了订购目标价格“买单式论证”弊端。四是采用性价比更优的论证原则,体现了未来装备因技术发展、工艺成熟、管理创新等降本增效因素,克服了传统参数法中装备价格随功能性能提升快速上涨和无限制上涨的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中对于新研装备性价比更优程度的量化主要是枚举类比方法,还缺乏更加合理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另外,该方法具有十分广泛的装备技术背景,包括战术技术指标的选取、取值边界的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以及综合性能的评估等,对装备价格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订购目标价格论证起源于成本估算,两者密切相关,但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与战术技术指标同等重要的经济性指标,订购目标价格的形成机理应当符合经济性内涵和系统工程原理,论证路径不仅要从传统的成本属性出发,还应当从需求属性和效益属性出发,全面考虑不同维度的要求进行综合论证。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都存在优点和缺点,因此,在现阶段装备价格数据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从不同维度出发,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论证,确保订购目标价格既先进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