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丨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国办最新发文!

2025-01-17 16:02   重庆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国办最新发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全文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国办发〔20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5年1月9日


(本文有删减)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服务消费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提出如下措施。
一、丰富消费惠民举措
(一)举办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在春节前后举办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欢乐冰雪旅游季、“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四季村晚”等活动,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围绕“五一”、国庆假期和暑期等旅游旺季,组织各地贯穿全年举办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文旅活动。支持各地在游客互送、资源互推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强旅游产品推介。鼓励各地运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
(二)实施消费惠民让利行动。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发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作用,联动金融机构、文旅企业,将更多优质资源投向文旅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消费满减和积分奖励兑换、抽奖等优惠措施。鼓励各地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措施。
(三)拓展公共机构服务供给。鼓励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体验、艺术普及等服务。组织文艺院团、非遗工坊等开展惠民演出和非遗展演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活动。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
二、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
(四)优化亲子游乐服务。推出一批高品质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创新演出场景和形式。引导商场、景区、街区等引入亲子乐园、无动力儿童乐园、手工坊等业态。顺应生育支持政策,更好满足多孩家庭旅游住宿需要,鼓励酒店、民宿推出优质亲子房、儿童房,打造亲子度假酒店。
(五)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推动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具备研学旅游资源的各类单位提供优质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供给。推出一批优质研学旅游营地基地和课程,培育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品牌和企业。积极发展入境研学旅游。
(六)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康养、慢游、家庭游、怀旧游、错峰游等旅游产品,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优质戏曲、曲艺、书画、广播、影视、音乐、广场舞、短视频等文化产品,增进老年人福祉。推进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工作,提升老年人旅游出行收视体验。
三、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
(七)丰富文化娱乐产品。进一步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各地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巡演地不再重复进行内容审核。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增加文娱综合体、电子竞技、游戏游艺、手工创意、运动健身等室内文化娱乐产品供给。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游乐项目。积极发挥“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作用,增加优质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
(八)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提高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品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丰富避寒避暑旅居、冬日暖阳、滨海度假等特色产品。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文化旅游套餐,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活动。丰富温泉、旅拍、房车、邮轮、游轮、游艇、乡村民宿等旅游产品。合理开发利用文物主题游径。研究制定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有关管理规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打造多样化、差异化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增开大众旅游列车、银发旅游列车、主题特色旅游列车。鼓励开发租车自驾游精品线路,推出小微型客车租赁和景区门票套餐等一站式服务产品。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
(九)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彰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运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玩具等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高品质文创产品。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支持开设首店、旗舰店,举办首秀、首演、首展活动。发展多渠道艺术品交易市场。
四、培育消费场景
(十)盘活提升存量空间。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业态。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发展。
(十一)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邮轮、大巴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推动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知识产权(IP)相互转化,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动式演艺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推动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打通从船上到岸上的消费场景。
(十二)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举办民俗演艺、灯会庙会、光影秀等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水上夜游”文旅产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五、创新产业政策
(十三)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领域“两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允许地方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类项目。支持各地统筹用好各渠道资金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十四)扩大文旅有效投资。探索在部分地区开展旅游项目收益权、旅游项目(景区)特许经营权入市交易、备案登记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类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加快重组中国旅游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十五)释放职工消费潜力。鼓励基层工会拓展使用会员会费为会员购买所在省份或区域旅游景区年票。指导各地做好旅游景区年票产品策划设计和服务保障。鼓励单位和职工将带薪年休假与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六、优化消费环境
(十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科学设计文化和旅游场所参观游览线路,有序扩大接待规模。优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等预约、售票管理,畅通线上线下预约、购票渠道。优化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服务,加强旅游出行风险预警提示。提升公益性文化和旅游活动以及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所的通信网络覆盖水平。鼓励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主办单位与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合作,做好公众通信服务。开展景区、民宿淡旺季用工需求对接服务,破解旅游业季节性用工短缺难题。
(十七)优化入境旅游政策。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适当延长免签时间。加强宣传推介和服务保障,用足用好现有过境免签政策和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并适时进一步优化完善。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开发与过境免签政策相匹配的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活动。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推广“即买即退”措施。
(十八)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推进跨部门执法协作,修订旅游投诉处理相关办法,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推进线上线下同步治理。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有偿代约、恶意抢票囤票、“黄牛”倒票等行为。抓好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所、游乐设施、住宿餐饮等安全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重庆文旅标志性成果


1月15日,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25年重庆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着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

 ▼品牌力量不断放大,文旅揽金5000亿元

  会议回顾总结了2024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并对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川渝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共同举办川剧节、巴蜀合唱节等活动168场次;推出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累计开行主题列车500余趟,开展“景区惠民游”“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
文艺精品创作演出硕果累累。深化实施舞台艺术“渝韵”、美术“添彩”计划,新创、复排和打磨交响乐《长江》等舞台艺术作品10部,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舞剧《杜甫》全国巡演突破200场,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受邀参加丹麦奥胡斯艺术节;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1金3银,创历史最佳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建成“四馆一中心”1.2万余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四级文化阵地网络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760增至820平方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8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开展“阅读之星”等品牌阅读活动80余场次、文化进基层超2万场,惠及群众7400万人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居全国第7位。
 文旅产业发展稳进增效。新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达19万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排全国前列;签约文旅产业重点项目49个,签约金额185.4亿元;举办营业性演出5.3万场次,票房收入超11亿元,拉动消费超56亿元;全年预计接待国内游客、实现国内游客花费分别达到4.7亿人次、5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6.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成立“四普”机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新发现1420处,工作进度居全国前列;实施重点文保项目、考古项目312个,获批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6项,创历年之最;新备案博物馆7家、总数达141家,新推出展览500余项,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获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19个。
    文旅品牌声量不断放大。新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游轮2艘,推出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着力培育“渝味360碗”旅游美食品牌,评选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232家、美食街区6个。
▼构建“四梁八柱”,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重庆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新动力。
    其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重庆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文旅发展标志性成果。
    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锚定“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这一目标,协同打造巴蜀高品质文旅景观带,开展成渝双核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研究,创新开展宣传营销、品牌共塑、产业互联等工作,强化成渝双核枢纽集散功能,推动线路互通、景区联动,共同开发超大城市互动、巴蜀自然遗产、成渝古道文化等主题风景道。
    联合培育巴蜀特色文旅地标,提档升级“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联合举办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等活动,推进白鹤梁题刻、川渝宋元山城体系、蜀道(重庆段)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共同建设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深化“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持续开行旅游专列,推进“畅游巴蜀”“旅游一卡通”等措施;探索建立成渝地区营业性演出许可互认制度,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共同制定旅游市场负面清单。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
    2025年,重庆还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路径,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全面推进“四普”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持续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万州天生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实施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策划开展“古城过大年”等系列活动。
    全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质量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围绕“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精心策划2025年重点文艺活动,承办好在渝举办的闭幕式和文华奖、群星奖评选等重要活动;着力打造“渝字号”文艺精品,聚焦“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抓好川剧《火锅情缘》、歌剧《一路奔腾》、舞剧《超燃青春》等新时代作品创作;创新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
    有力推动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迭代升级“慢生活、深度游”要素体系,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构建彰显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持续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加快培育“文旅+”等新产品新业态,打造一批研学、康养、避暑、冰雪、低空旅游等多元特色新业态,创建一批旅游演艺新空间、沉浸式体验场景等。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引育一批领军型、骨干型文旅企业,培育一批“小而美”新型文旅服务经营主体;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旅游名县(区)。
    此外,重庆还将创新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做好宣传品牌口号征集,持续实施引客入渝计划等,深化文旅宣传营销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文旅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效能;绷紧安全生产之弦,不断强化文旅领域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临近,重庆将围绕“中国年·重庆味”——“欢欢喜喜过大年”等主题,推动文旅商农体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空间聚合、场景嵌合、业态融合,精心策划“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渝味360碗”美食文化节等,集中推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旅产品,拉长消费链条、提升消费频次、推高消费水平,让市民游客在重庆感受年味更浓、市场更旺、烟火气更足的蛇年新春。

【文章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
及时准确传达协会通知、公告、信息、旅游要闻、行业动态、国家政策,定期推送一些国际前沿、实用性较高的旅游相关的理论文章,定期搜集会员单位新闻,为有需要的会员单位进行形象宣传,更好地为会员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