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速飞舞的十指,迅猛灵活的回弹下落,分明清晰、张力十足的琴音……与其说她在弹琴,不如说,她正与琴键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博弈。这是阿格里奇于2016年与巴伦波伊姆、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现场。世界名乐团与名指挥在旁,却丝毫没有削弱阿格里奇一分一厘的光彩,人们的目光,都尽数被台上头发蓬乱花白的钢琴家吸引——仅凭双耳聆听,谁会想到如此震慑人心的琴声竟出自一位两度战胜癌症、年过75岁的老太太之手?近两年,阿格里奇依旧“马不停蹄”,丝毫没有要退休的迹象。在去年的上海音乐会,近80岁高龄的她光芒不减,有幸到访现场的乐迷都纷纷直呼惊艳,“比想象中还要惊喜,完全不敢相信她快80岁”。更有人以“天才的孤独”来评价她在音乐会上的表现:“不管是担当中提琴的阿格里奇大女儿、还是相对年轻的指挥家,作品的驾驭能力还是节奏把控上都相对阿格里奇略低一筹,始终难以达成与她琴瑟和鸣的效果。”正如阿格里奇的外号“钢琴女祭司”那般,她琴键上的双手似乎拥有无穷无尽的“魔力”。而世间又有几个坐拥“魔力”的人呢?有传闻说阿格里奇“几乎不练琴”,实则不然。就像哈利波特也要历经磨练才能迎战伏地魔一样,“钢琴女祭司”的刻苦,亦是鲜为人知又难以想象的。据全程跟踪报道阿格里奇上海行的记者所述,阿格里奇在来沪演出前,就明确要求“酒店房内必须有钢琴”,抵达次日,阿格里奇便埋头在酒店练了整整一天的琴,未踏出房门半步。与乐团彩排当天,又是从早弹到晚,甚至特地留了乐团管理人员的电话,“如果我晚上还想练一会琴,能否请你帮我开一下音乐厅的门?”三次国际大赛冠军、两次格莱美最佳演奏奖、德国古典回声大奖、留声机杂志-名人堂、西班牙激光唱片奖、 东京唱片学术奖、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等多项顶级荣誉……在古典乐领域几乎达成“大满贯”的阿格里奇,以毋庸置疑的实力,打破了外界对性别和年龄的固有观念。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让乐评人纷纷惊呼“这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 。当然,阿格里奇的演奏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都说技术流难有死忠粉,然而阿格里奇虽以高难度技艺著称,却全无纯炫技派那般冷硬。深厚的音乐领悟与艺术涵养,令许多奔着“技术咖”而来、只求大快朵颐的乐迷久久痴迷其中,难以自拔。上海场门票不到一个小时全部售罄、美国卡耐基的演出被评价为“感觉整个纽约学音乐的人都去听阿格里奇了”……她以独孤求败式的才情颠倒众生。同时,她似乎永远活力四射,日益老去的外表始终难掩内心的青春洋溢。台上的她充满激情,台下的她则豪爽活泼、爱交朋友,多年前傅聪在见过阿格里奇后曾这样评价道:“她这人真好,太可爱了,赤子之心啊!她已经不是个女孩子,而是60岁的老太太了,可对我来讲,她永远是个女孩子!”无怪乎她总是这般受人欢迎,历来与她合作过一众古典“男神”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拜倒在阿格里奇的石榴裙下。早年,15岁的阿格里奇随维也纳钢琴名家古尔达学习,途中结识了同在古尔达门下,时年22岁的阿巴多。那时的阿巴多,还未正式走上指挥之路,但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钢琴家了。据说,他在准备勃拉姆斯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需要寻找一个搭档,用钢琴来演奏乐队部分。于是古尔达就推荐了阿格里奇,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心心相印。这对“金童玉女”的相遇,一直是古典乐界的佳话。然而,也许是因为事业方向的不同,二人始终没有走到一起,幸而还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合作录音,只不过后来各自忙碌,合作的机会也并不多。虽然这段情缘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戛然而止,但这两位A字头的音乐家,始终是许多古典乐迷心中最喜爱的“CP”之一。2013年,两位老人再度合作,以两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为主打开启了巡演。这一次合作,就此成为了二人间的绝唱,也是阿巴多生前的最后一部录音作品。据说阿巴多弥留之际的工作之一,便是和唱片公司敲定了专辑封面,每一次看到这张封面都会引发乐迷无尽的感慨。曾经的“金童玉女”,如今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阿巴多依旧面带和蔼的微笑,而年逾古稀的阿格里奇像一个羞怯的少女,低转眉头。两人仿佛回到初始时的模样,青葱而美好,似乎这张录音并不是终止,而是时光的又一个轮回。18岁,阿格里奇与彼时正在学作曲的华裔同学、现今的华裔指挥大师陈亮声的一见钟情, 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立即成婚。婚后育有一女,名丽达-陈 (Lyda Chen),如今是一名优秀的中提琴演奏家。
这段婚姻来得快,去得也快,似乎没有经过太多考虑。熟悉阿格里奇的朋友解释,这是阿格里奇对多年来母亲一直在计划、安排她生活和无止无休的练琴的反叛。结婚两年后,陈声称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离婚并赢得了女儿的监护权。母女分离直到女儿成人后才重逢。
阿格里奇的第二任丈夫迪图瓦,是许多古典乐迷熟悉的指挥大师,两人初遇在1959年。
当时刚刚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的阿格里奇,与同样初出茅庐的迪图瓦合作演出,初见即有好感。十年后,两人重遇,彼时都是单身,惺惺相惜之余最终走到一起,步入婚姻殿堂。两人因相爱而结合,因相知而分手,而这段关系来去从容,即便到告别时也没有吵闹与纠葛。“我们中午去离婚,下午还在一起看电影”,迪图瓦说。
离婚后,阿格里奇和迪图瓦一直保持着好友的关系,也经常举办合作演出。到了晚年,两人并排坐着面对记者,迪图瓦更成熟睿智了,阿格里奇依旧我行我素,一个人在一边喝水点烟,时不时揶揄他几句,两人的合作也更轻松愉快了,她弹完了,看看发福的指挥,对他做个鬼脸,煞是可爱。
1974年,阿格里奇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三段婚姻,这一次的对象,是钢琴家斯蒂芬·科瓦塞维奇。
科瓦谢维奇和阿格里奇有太多的相似点,相似的童年,相仿的年龄,来自同一个美洲大陆等,他们互生爱慕,但是这段婚姻却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或许是因为太平凡了?天才显然不适合平凡。
除了这四段广为人知的“情史”外、传说钢琴家傅聪、大提琴家麦斯基、小提琴家克莱默都曾对阿格里奇有过倾慕之心。都说“人人皆爱阿格里奇”,果然诚不欺我。也难怪,美貌、才华、人格魅力兼具的女神,有谁不爱呢?
2016年,为庆贺这位被《留声机》杂志赞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钢琴家之一”的大师75岁生日,华纳古典集结其与阿格里奇合作50载以来的精华录音,特别推出20CD的专辑套装——《阿格丽希华纳经典录音》。录音年代从首张1965年的传奇肖邦录音开始一直到2006年,收录了阿格丽希在这41年间为EMI古典、Erato与Teldec录制的现场实况或是录音室录音,曲目种类包括钢琴独奏、钢琴二重奏、室内乐与协奏曲。这些曲目的创作时间横跨十八到二十世纪,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巴赫、巴尔托克、贝多芬、德彪西、法雅、法朗克、希纳斯特、李斯特、梅湘、莫扎特、拉赫曼尼诺夫、拉威尔、史卡拉第与舒曼等大师作品皆囊括在内。当中自然也有阿格里奇最擅长的肖邦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合作的音乐家皆是当今古典乐界的大师级人物,堪称“众星云集”——巴伦波伊姆、杭诺卡普松、杜特华、佛莱瑞、顾德曼、哈农库特、克莱曼、麦斯基、莫克与帕尔曼。当然,这套专辑中,表现最出彩的绝对是阿格里奇。名家们的加持,使得她本就炉火纯青的技艺更加夺魂摄魄。阿格里奇弹的普罗柯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以超级难弹著称,是技巧大师的炫技首选。也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由奏鸣曲的行板与快板,变奏曲的小行板和回旋曲的快板组成,音乐明快,充满活力,织体变化迅疾,被乐迷戏称“吃力但讨好”的大作。“听说昨晚阿姐弹太快了,整个乐团都顾着跟上她……”“……台上丝毫不露怯,脑子惊人的清楚,该细腻细腻,体力也够,该震天响震天响。而很多钢琴家过了六十五,现场就已经打折扣了,听了她一周之内再听Pollini还以为他比她大十岁,而不是小一岁。”“……昨晚真的非常清晰地看到阿姐是如何把这样一首对手指机能要求极端变态的曲子弹得无比轻松娴熟的,还可以研究她的发力技巧手形姿势,这完全就是大师班啊!完全就是大师班啊!”——听完阿格里奇2017年巡演弹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乐迷们如是说。《a小调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是舒曼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作品,作于1841-1845年间。整首曲子的吸引力在于戏剧性、抒情风格及梦幻般的想象力——这些素材不仅相互映照,而且共同营造出脆弱、纤巧、不断变化的平衡感。第一乐章表现出渴慕的想望之情,心烦意乱;第二乐章则是狂喜的悸动;第三乐章则绽放出热烈的火花。
阿格里奇极为擅长安排音乐层次以及不同音层间的色彩变幻,因此,这首曲子在她的麾下,情绪更加饱满动人,变化之处起伏分明又细腻,热烈复杂的人性表达被她诠释得十分到位,感染力极强。对于波兰舞曲和马祖卡舞曲,肖邦的作品就是里程碑。op.53,降A大调波兰舞曲,著名的“英雄”。鲁宾斯坦弹得比较古典,循序渐进地展开,以气场服人,晚年的霍洛维茨依旧举重若轻,起伏自如,而阿格里奇则是棱角分明的女汉子版 。个性的纯粹力量似乎压倒那些习惯于以一个温和的肖邦示人的演绎者。岁月无情,但阿格里奇的生命力却没有随之减弱,反而愈来愈强大。她无尽的才华与永葆的童心,仿佛可以终止时间。有的艺术家一生竭尽全力来雕刻他们的塑像、准备他们墓碑上的碑文,而阿格里奇跟他们正好相反。曾有人问阿格里奇最希望拥有什么天赋,她天真烂漫地地脱口而出道“治愈的魔力!”的确,她做到了,她以舞台上熠熠生辉的音乐与生活中积极正面的态度影响着每一个接近与倾听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