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世纪开始,背谱演奏慢慢成为钢琴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这段浪漫主义引领的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得到飞速发展,钢琴本身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钢琴演奏难度直线上升。
更加激情的音乐使弹奏速度和大跳距离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边看谱一边弹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种令人眩晕的惊人技术片段中再也行不通。
在此背景下,专注于键盘和双手的背谱演奏成为钢琴演奏者的唯一选择。寻求高效的背谱之道,是每一名钢琴学生的必经之路。
依照练习者的习惯和乐谱特点,钢琴背谱法可分为十类。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音乐的创作基础就是和声体系,而钢琴的发音原理使其具备比任何管弦乐器都复杂得多的和声运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和声知识对辨识和记忆乐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钢琴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点遗憾:一是各专业院校的和声课程往往开设较晚,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有些学生以一种较为孤立的方式来学习和声等专业理论课程,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并未将其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因此,学得深不如学得活,关键是要学以致用。
此处提到的结构并非完全指曲式结构的划分, 包括对作品中所有音乐元素或动机的发展分析。通过对作品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梳理, 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从整体到局部都能清晰回忆的印象, 将提高背谱的把握性。
比如,运用所学的曲式知识对奏鸣曲的调性分布做一简要分析, 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题部分存在的调性差异, 就能避免前后混淆这一奏鸣曲背谱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再如,将复调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见的两页长度的平均律中的赋格最好细分为8至10段), 将其编号并做成纸签条,然后自己抽签背谱。
大量听唱片的益处不言而喻, 除了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演奏提示和音乐处理的启发之外, 还能帮助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头脑中能预先听到即将弹奏的音符, 有时就像在视唱练耳课上进行听力训练一样,这时即便忘却了演奏的动作和键盘位置,也能跟随内心听觉记忆顺利演奏下去。
这种方法对演奏者本身的素质要求颇高, 较适合于具有绝对音高辨识能力的演奏者。这种绝对音高辨识能力很难依靠后天的培养而形成, 但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听辨钢琴声音的时间较长, 完全有条件加强对自己内心听觉的培养。贝多芬在他完全聋了以后仍能依靠强大的内心听觉创作出众多经典作品, 这足以说明内心听觉的可塑性。
顾名思义,通过反复看谱在头脑中形成视觉映像,就像是对于某一图形的记忆一样。这样,当演奏者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乐谱的内容,演奏者会产生仍然是在照谱弹奏的感觉。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动作惯性的记忆永远是最不需要劳神费心的方式,只须机械的重复练习就能形成。但是这种最顺其自然的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即很容易产生对弹奏速度的依赖。惯性与速度成正比,这个物理定律在钢琴演奏中也是成立的。
因此,以极慢的速度完整地背谱是检验背谱牢靠程度的重要方法, 因为在慢速弹奏的过程中,动作惯性消失殆尽,只有真正在头脑中清晰地存有乐谱的人才能完成慢速背谱。
记忆总是与遗忘并存的,钢琴大师约瑟夫·霍夫曼曾说过,保证曲目量的唯一办法就是经常把以前已经掌握的曲目重新练过,这与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古训不谋而合。
上述的十种记忆法都是背谱的辅助手段,真正的要害是“重复”,只不过这种重复需要头脑:演奏者应当根据作品的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将各种记忆法加以综合, 灵活运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德]门德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