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以一己之力,单挑美国微软、苹果、特斯拉、谷歌等十大巨头!

文摘   2024-11-19 12:09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单挑美国高科技企业





当世界的目光还在聚焦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苹果、亚马逊、谷歌的同时,一个中国品牌正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碾压一众的美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凭借一己之力,挑战整个美国高科技企业,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崛起。


01
华为一己之力
华为这个名字,五年前还只是在中国电信设备市场中鲜为人知的存在。然而,如今华为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崭露头角,与美国的微软、苹果、特斯拉、谷歌等十大巨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这个对决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华为成了引发故事发展的反派,而美国的巨头们被迫扮演起了焦头烂额的主角。他们的技术帝国被华为的崛起撼动,他们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当世界的目光还在聚焦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苹果、亚马逊、谷歌的同时,一个中国品牌正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碾压一众的美国高科技企业。华为,
凭借一己之力,
挑战整个美国高科技企业,
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崛起。
华为在手机领域曾经打得苹果节节败退,最终美国举全国之力疯狂制裁和打压华为,致使华为发展受挫才给了苹果喘息之机。如今华为卷土重来,mate60系列横空出世,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重要玩家。无论是硬件配置、操作系统还是软件生态,华为的智能手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单挑特斯拉。世界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是领军人物。然而,华为也在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布局,与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合作,共同研发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华为凭借其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华为在芯片领域单挑高通、联发科。华为在芯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麒麟芯片性能卓越,功耗控制出色,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无疑是对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有力挑战。
华为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单挑谷歌。Google的安卓系统是全球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而华为的鸿蒙系统也正在逐步崭露头角。华为的鸿蒙系统不仅在功能上与安卓系统相当,而且更加安全、稳定。华为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商合作,共同推动鸿蒙系统的生态建设。
华为在数据库上单挑甲骨文和微软。这两家企业是世界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翘楚,而华为的鲲鹏系列服务器和数据库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华为的数据库产品性能卓越,稳定性高,而且易于扩展。这无疑是对甲骨文和微软等公司的有力竞争。
华为的电脑操作系统正在逐步挑战微软。微软操作系统是全球大多数电脑用户的首选,但华为的电脑操作系统也在逐步赢得市场。华为的电脑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性能和易用性,而且安全可靠。未来几年,随着华为电脑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会对微软构成挑战。
五年前,微软还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司之一,其市值达到了2.43万亿美元。然而,华为崛起后的今天,微软发现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华为在5G领域的技术突破,让微软看到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微软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竞争力,加快创新步伐,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苹果是全球最有名的科技品牌之一,其市值达到了2.67万亿美元。然而,华为的崛起让苹果感到了压力。华为的创新产品和高效的销售策略,使得它逐渐蚕食了苹果的市场份额。苹果不得不加速推出新款手机,并加强对华为的竞争。
特斯拉一度被认为是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市值高达7820亿美元。然而,华为的进军让特斯拉感到了压力。华为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得特斯拉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竞争力,并加快创新步伐。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市值达到了1.67万亿美元。然而,华为的崛起让谷歌感到了威胁。华为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突破,让谷歌感到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再稳固。谷歌不得不加快技术创新,以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
高通和英伟达分别是移动通信芯片和图形处理器领域的巨头,市值分别达到了1239亿美元和1.06万亿美元。然而,华为的崛起引发了芯片领域的竞争激烈。华为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威胁到了高通和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全力进军5G和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以抵挡华为的竞争。
甲骨文和思科是云计算领域的巨头,市值分别达到了2907亿美元和2148亿美元。然而,华为的崛起让他们感到了威胁。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突破,让甲骨文和思科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竞争力,并加快创新步伐。
开智和伊顿分别是人工智能和电力管理领域的巨头,市值分别达到了900亿美元和838亿美元。然而,华为的崛起让他们感到了压力。华为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得开智和伊顿不得不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应对华为的竞争。
华为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创新,以及中国的政府支持,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华为自主研发的5G技术、高端智能手机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让全球都为之惊叹。
华为在5G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赞誉。华为的5G技术不仅速度快、稳定性强,而且能够实现低延迟通信,这对于智能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为的5G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通信方式,而且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系列在全球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华为手机的品质和性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顶尖的手机之一。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不仅注重外观设计,而且在摄影技术、处理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些创新让华为手机成为了全球用户的首选。
华为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华为的云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华为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了稳定、高效、安全的服务,得到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认可。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领先于全球。
华为的崛起不仅对中国的科技实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华为的成功揭示了中国除了劳动力的优势外,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他们不仅需要关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需要关注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华为的崛起也告诉世界,科技创新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非资本主义国家也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华为的崛起让美国的科技巨头们意识到,他们不能再有所麻痹,不能再单凭惯有的优势而得胜。华为的进入,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加竞争激烈,迫使美国的大腕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
华为的崛起也让全球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它打破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证明一个非资本主义国家也能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功。华为的成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希望和启示,也将刺激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
华为的崛起不仅对美国的大腕们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全球科技格局的变革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华为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无论是对美国的大腕们还是对全球科技发展来说,华为的崛起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02
美国科技的发展“黑史
在一次次的技术竞赛浪潮中,美国字母表、亚马逊、苹果、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和微软羽翼日丰,成为响当当的科技“五巨头”。技术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巨头们对新技术的追逐也没有尽头。
美国大型科技企业正在研发方面疯狂砸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指出,“五巨头”2021年在研发方面花掉了1490亿美元,比美国五角大楼的研发预算还高出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技术巨头的巨额研发支出中大约有5%至20%用于我们所称的“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元宇宙、自动驾驶汽车、医疗保健、量子计算等领域。巨头们希望“利用市场力量赢得下一个重大胜利”。
“项目建议书”公司提供的数据称,过去3年来,五巨头收购了110多家公司(不包括微软最近宣布斥资690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公司)。其中总估值约为500亿美元的交易有40多笔。其中四分之一专注从事人工智能或处理大量数据集;四分之一关注其他前沿技术。此外,在Meta自2019年以来的22笔收购当中,超过一半都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初创企业。
云服务公司是五巨头在收购时眼中的“香饽饽”。微软此前同意以197亿美元收购专注于健康医疗的云服务和软件提供商纽安斯通讯公司。微软还购买了一些辅助云服务的公司,如帮助企业把数据转移到云端的搬运者公司,以及从事网络安全的诺克斯云安全公司。在云服务方面落后于微软和亚马逊的谷歌公司则抢购了三家做云业务的初创企业,包括Actifo数据管理公司。
元宇宙是五巨头青睐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2022年将成为“元宇宙”领域最重要的一年。高盛分析师在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大型科技公司现在将增强现实视为下一个计算平台,这似乎是消费模式的合理转变,将有新的行业领导者横空出世”。高盛估计,未来几年将有多达1.35万亿美元用于开发相关技术。
五巨头当然不遑多让。其中最狂热的当属Meta。自2019年以来,Meta有一半以上的专利申请都提到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经济学人》的报道指出,在13家以公开价格收购的从事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的公司中,Meta公司收购了8家,包括“大盒子”虚拟现实公司和“倾盆雨互动”公司。苹果买下4家,包括NextVR虚拟现实公司和Kinema 3D动画公司,该公司预计将在2022年发布一款混合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高端耳机。
据悉,谷歌公司成立了一个新团队,目前正大量招聘员工,开发一种“创新的虚拟现实设备”。微软计划通过两项新举措发展元宇宙。第一项举措帮助管理者深入了解客户在零售商店、员工在工厂车间等空间内的移动和互动方式;第二项举措允许不同位置的人们召开会议、发送信息、处理共享文档等,共享全息体验。
谷歌投资了两家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出行新方式”公司和努罗公司。苹果在2019年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企业Drive。苹果的自动驾驶项目“泰坦计划”旨在2025年推出一款汽车。今年2月份,微软也加入竞赛,投资总部设在伦敦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韦夫公司。亚马逊也投资了奥罗拉和里维安两家公司,后者去年11月上市,估值670亿美元,亚马逊持有其20%的股份。此外,亚马逊去年还以13亿美元收购了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祖克斯公司。
另外,自2019年以来,风险投资部门及其私募股权投资部达成大约400笔交易,其中大约100笔面向从事生命科学或医疗保健的公司。技术公司认为这一领域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对生物学的适用性越来越强。资产管理专家认为,现在可“在计算机上编写RNA结构,仿佛它是一个软件”。谷歌的风险投资包括基因组编辑公司埃迪塔斯医药公司和发现新药的阿达乔制药公司。微软则收购了包括运动跟踪者公司在内的三家可穿戴设备企业,斥资21亿美元,反映出其对医疗保健日益浓厚的兴趣。
谷歌融资部门另有45笔投资进入金融科技企业,其他科技公司也在采取类似行动。苹果公司在2020年收购了从事支付业务的初创企业莫比韦夫公司,该公司把iPhone手机变成移动无接触支付终端。去年,亚马逊收购了印度金融科技公司Perpule零售技术公司。
科技巨头对量子计算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谷歌目前在开发自己的量子计算硬件。2022年7月,谷歌称已经证明其“悬铃木”量子计算机可检测并修复计算错误,这是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对这项技术未来的商业化至关重要。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凯文·斯科特认为,投资于量子计算对微软非常重要。2021年7月,微软的风险投资部门参与了对PsiQuantum的4.5亿美元融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一旦量子优化技术成熟,仅在金融、物流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就能产生高达2200亿美元的年收入。美国的四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任何一家在各自领域都是霸主。但每一家都不满足于自己本身的地盘,始终马不停蹄地致力于利用自己优势去瓜分更多的蛋糕。于是巨头与巨头之间就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总体而言竞争大于合作。这背后核心源于他们每一家都是平台型公司,平台公司就意味着有着收税和当裁判的能力。他们的矛盾在于在自己地盘通常自己是裁判,但到了其他人的地盘则变成了运动员。因此,巨头与巨头在不同业务层面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可以看到,苹果和微软的收入结构都相对多元,苹果主要源于不同模块的硬件收入再加上软件和服务收入,微软则来源于云计算、Office等多个业务模块。但谷歌和Facebook的收入结构都比较单一,核心都是广告。然而,仅仅从收入结构我们几乎很难理清楚四大巨头之间的真实业务关系。因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重要特征在于“羊毛出在猪身上”。
比如从谷歌的收入结构中,我们是看不到Android这个免费系统的价值的,而Android确实谷歌众多业务中的核心之一,它给搜索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苹果和谷歌两家公司其实颇有渊源,谷歌的董事长施密特在2006-2009一度是苹果董事会的成员,第一代iPhone上市时默认安装的是谷歌地图。两家公司在谷歌早期的业务交集并不多。然而,当谷歌在2007年宣布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时,两家公司开启了漫长而激烈的战争。
乔布斯得知安卓发布后更是震怒,宣称“Android是一个盗窃的产品”、“我要花掉苹果账上400亿美金发起一场热核战争来毁掉它”。乔布斯认为是施密特在苹果董事会期间得知了关于iPhone的信息从而加速秘密开发Android系统,撕毁了两家公司默认的不进入对方领域的不成文约定。
乔布斯的担心不无道理,要知道PC时代,Windows就依靠向所有硬件厂商开放操作系统取得了PC战争的胜利。乔布斯担心历史重演,毕竟操作系统和生态的竞争从来都是互联网最高维度的竞争。但这一次,历史并没有重演。
今天安卓和iOS是移动操作系统的并列双雄,各有胜负,安卓胜在市场份额,高达78%,而iOS胜在体验和对苹果利润的巨大贡献。今天,硬件增速放缓背景下将重心重新转移到软件和服务的苹果,的确和谷歌有了更多的业务层面竞争关系,这些竞争横跨互联网众多领域——
谷歌钱包VSApple Pay、Google News VS Apple News、ARKit VS ARcore、苹果地图VS谷歌地图、Chrome 与 Safari、Google Drive 和 iCloud 。甚至苹果还开始入侵谷歌的商业腹地——广告,AppStore的广告已成为iOS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苹果进军软件和服务的同时,谷歌也并没有闲着,它开始在硬件行业和苹果展开了直接的竞争。
旗下的Pixel智能手机瞄准了那些对的iPhone无感的用户,在北美销量不俗。而谷歌的Chromebook也和iPad在竞争教育市场和轻办公市场。谷歌的智能音箱也在对阵苹果的HomePod。谷歌旗下的Google Assistant、Nest也和苹果的HomeKit一起角逐智能家居市场。
Apple TV和Chromecast则一起瓜分家庭电视盒子市场。今天,两家公司的竞争是广泛而全面的,甚至一度还因移动操作系统的专利诉讼对簿公堂。但无论如何,谷歌除了操作系统的业务,它还有搜索和其他业务互联网业务,这些都需要在iOS这个庞大的生态中运行。
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谷歌也和苹果有着罕见的合作,这一惊人的合作就是谷歌每年付一大笔款给苹果,以换取Safari浏览器中默认搜索引擎的地位。这笔钱到底有多少呢?据外媒的报道,2021年为150亿美元,且每年还在不断上涨。谷歌之所以愿意付如此一笔巨款的原因在于,Safari占据了移动浏览器市场份的四分之一,这就意味着谷歌搜索大约四分之一的流量都来自苹果。
要知道,谷歌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搜索引擎的广告营收,兴师动众研发免费的Android也是为了给自己的搜索导流。如果苹果这个默认搜索入口给到了微软的Bing或其他搜索引擎,对谷歌营收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因此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量,谷歌其实很愿意付这笔“保护费”。苹果和谷歌在精神内核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苹果诞生于IBM统治的时代,因此封闭和软硬结合的思想深入骨髓;谷歌诞生于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原住民”,开放是其核心的精神,创始人布林曾经在苏联出生,它痛恨苏联式的封闭和管制。两家公司在不同理念下诞生了不同的产品,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同的成功,我们很难直观判断两种策略的优劣。
但毫无疑问,只要苹果和谷歌继续纠缠博弈,他们竞争的本质上其实是封闭与开放两种理念之间的较量。展望未来 ,二者在AR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会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看点。
苹果和微软相爱相杀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乔布斯盖茨时代。简洁的版本是,苹果“借鉴”了施乐的图形界面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同时委托微软给自己开发办公软件。但微软在此过程中“借鉴”了苹果的图形界面,开发了Windows。彼时,乔布斯暴怒,两家公司分道扬镳。
之后微软通过Windows一飞冲天,苹果则因产品混乱跌入谷底,一蹶不振。当两家公司重新聚首的时,上演的一个关于拯救和被拯救的故事。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他面对的是一家年亏损10亿美元、现金只能维持90天的满目疮痍的公司。
没错,苹果需要帮助,这时候微软适时地出现了。1997年的Macworld大会,回归后第一次亮相的乔布斯在演讲中宣布了和微软的合作。其中包括微软购买1.5亿美元的苹果股票、微软开始为苹果电脑开发Office、苹果电脑将IE设置为默认浏览器。甚至乔布斯在当天的演讲中还卫星连线了盖茨,多年后乔布斯回忆依然耿耿于怀——“那次演示显得盖茨特别高大,而我特别渺小。没错,和微软的合作是乔布斯拯救危机四伏的苹果众多举措中的一个,这为苹果后面眼花缭乱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比尔盖茨有多么慷慨。而是1997年的微软面临着巨大的反垄断压力,对竞争对手的支持有助于减少其反垄断的监管压力。商业层面,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源于利益。两家公司从此也走向了新一轮的竞合关系——2001年苹果的iPod一炮而红,眼红的微软在2003年推出自己的MP3播放器Zune试图复制iPod的成功。
然而,产品品味很差的微软一败涂地,按乔布斯的说法——“我们开发iPod的是因为我们真的热爱音乐,而微软则不是”。当苹果推出iPhone开始定义智能手机时,微软发现自己先于苹果几年发布的Windows Mobile根本毫无竞争力。不甘失败的微软于是收购诺基亚推出智能手机系统Windows Phone 7,期望和iOS、安卓三分天下。
如我们所熟知,这个野心也落空了,在这一轮移动竞争中,微软彻底地输给了苹果。但微软和苹果的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纳德拉掌管微软后,重新调整了思路,启动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正视和拥抱了对手苹果的强大。
微软为iOS用户和Mac用户精心开发了Office套装,微软的高管有时候还现身苹果的开发者大会为Mac版的Office摇旗呐喊。如今“微软是iOS的最佳开发者”既是一句调侃,也是部分事实。甚至,微软还学习苹果开始做起了硬件——推出了极具设计感的Surface系列二合一电脑,被媒体评论为丑陋的Windows阵容中为数不多的有“苹果式简洁”的作品。而新一代Window 11用户评价中最多的一句是“界面果里果气”。苹果也趁者iPhone帝国生态重新夺回了部分PC市场,Mac系列的主机和笔记本持续畅销,不讲武德的M系列的芯片更是有望挑战“Wintel联盟”,继续扩大MacOS的市场份额。
如今,两家公司的真实商业关系谈不上融洽。比如苹果在推广M1芯片时找喜剧演员扮演并丑化“PC先生”,微软则投钱给Epic Games支持其控告苹果垄断,苹果禁止微软的云游戏应用上架AppStore。“移动新王”和“PC旧王”的暗中对抗依然在继续上演。更重要的是,苹果在潜心开发自己的VR/VR头显,而微软也早已发布了自己的HoloLens。这两家相爱相杀超过40年的科技常青树必然会在元宇宙这个赛道继续狭路相逢。
按理说,苹果和Facebook的关系应该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平台和应用开发者之间的关系。然而,真实的商业世界却比想象中要复杂。首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Facebook在业务层面其实也和苹果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苹果有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iMessage。
而在美国,iOS用户超过60%,因此iMessage和Facebook message、WhatsApp构成了直接的竞争。没错,在美国,最流行的视频通话工具是苹果的Facetime,而非Facebook旗下的任何其他应用。除此之外,这两家公司的确在业务层面没有直接的竞争。然而,苹果和Facebook的关系目前非常僵。直接原因在于苹果新的隐私政策调整动了Facebook赖以生存的广告奶酪。
事情是这样的,Facebook核心收入来源为广告,而互联网广告核心是精准性,精准性则来源于对用户的定位。比如一个购物网站如果要在Facebook上精准投放给那些访问过自己网站的用户,那么它必须告诉Facebook这些用户的唯一标识,Facebook的广告系统才能准确匹配。
广告主在投放后也会用这个唯一标识去衡量和检验广告效果,这在广告领域被称之为归因。这个唯一标识就是苹果的唯一设备号——IDFA。在过去,iOS的APP是可以自由获取iPhone的IDFA的。但苹果在2021年对隐私政策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即必须获得用户许可才能获取IDFA,这样一来,APP们就有较大的概率获取不到用户的IDFA。
因此,Facebook广告的精准性就下降了,传导到广告主端就是广告效果下降了,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就会减少在Facebook上投广告。如此一来,对Facebook的财务影响是非常直接的。2021年Q4财报,Facebook净利润下降8%,其CFO直接在电话会议中承认部分由于苹果的隐私政策所致。
尽管如此,
这些公司合力还是打不过有“九阳神功”的华为!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