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亦称“乱弹”,明代中叶后由北曲遗响和山陕民歌、小曲说唱结合演化而来,其与秦腔同宗,是全国梆子戏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蒲剧兴起于山西蒲州而得名,流行于晋南、陕东、豫西北等周边地区,蒲剧具有慷慨激昂、音乐节奏强烈明快、唱腔高昂豪放等特点;它的表演既粗犷舒展有力,又不失细腻活泼轻快,且擅用各种独具蒲剧特色的特殊技法来表现人物。
如果没有扶危救难的勇气,暗涛呼啸着将肆虐大地。
红翎振翅着如风吹劲草般,经过了涅火重生,终成大义。
从幼年时,家里长辈每逢有剧团到村里演出时,都会带着我去看,那时在我心里就种上了喜爱戏曲的种子。长辈们念念不忘说在老家也有一种戏,后来我读书期间才知道是家乡的蒲剧,恰逢今年初,在蒲剧艺术的公众号上获知编辑老师的联系方式后,才窥动了解了蒲剧艺术的一扇窗。虽之前在互联网上看过一些关于家乡蒲剧的相关资料与演出视频,但终觉缺乏;十月中旬时,我出差前回到家乡有幸拜访了蒲剧名家任跟心老师,才了解到很多关于蒲剧的知识和故事,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我是感触良多的,也感觉能接触到家乡的蒲剧艺术,是一种天然的缘分。
十月底临汾的剧团导演告诉我,下月七号会有蒲剧的新编戏《精卫填海》在临汾大剧院演出,我就把休假时间排开回了老家。对于一个戏曲爱好者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观看蒲剧演出,我的心情不仅是激动的,也作为三晋子弟怀揣着对家乡的情愫,对蒲剧艺术的一份热爱。《精卫填海》源自于我国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故事讲述了炎帝神农之女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作精卫鸟,日夜衔石填海的故事。刻画出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也深刻表达出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和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险阻的奋斗精神;故事背景地发鸠山传自于山西地区,在这片三晋大地上,而新编戏的取材和创新与传统故事也做了有机契合,可以想象到创作框架的巧思与创排过程的不易,这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生灵涂炭
演出开场时的情景,就强烈表现出气象环境的雷鸣电闪,海浪呼啸着暗涛汹涌,云天雾漫人间凋敝,给人视觉以极度压抑之感。暴虐无道的海王在青龙和众鳌宫娥的簇拥下登场,咆哮着要用黑暗来统治世界。在整个开场的环节上将故事的背景予以了交代,在紧跟节奏的同时细节也不失考究,调动观众的视觉神经与情感引导至第一场。
巡天察象
进入第一场,在炎宫仙境,炎帝炎后在天兵拥卫下和歌入场,唱词表现了上古时期开天地立生民之功,随后作为帝后之女的精卫入场诉说巡天所观,东海见难,有意下界扶助民生;炎帝犹豫后予其日月双剑,她拜别父母后便下界去了。在剧情的渐进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精卫位列仙班,虽年少但志气不减,嫉恶如仇也心怀众生,将一个上古传说人物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鲜活的展现在舞台前呈予观众。
救民擒龙
人间凋敝一片涂炭是第二场入场时的景象,精卫在紧要关头将即遭厄运的百姓救下,并好言告诫青龙勿作伤天害理之事。青龙见精卫生得美貌端庄便轻言佻语以对,随之二人交战青龙不敌而落败逃走。众人告诉精卫海王的暴虐,民众流离之难,请她为百姓们救于水火,并告知海王有海珠一物,这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鏖战海王
在东海龙宫之内一片气派奢靡的景象,第三场的情景精卫打至龙宫,将一众鳌兵败之。此时青龙回转到龙宫禀告海王溃败并告其神剑一事;海王却不以为然,手持海珠法器设计困住精卫后又见色而起意,青龙因看透了海王秉性弃暗投明,但不敌海王之力,而精卫鏖战海王不敌身陷囹圄,在第三场的最后,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成为了此剧的转圜之引,也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
在第三场的唱词方面,我特别关注了打斗武戏高潮的这一部分:
海王:四海之内皆王土,称霸天下我为王。
青龙:夺人之爱天理丧,
海王:翻云覆雨把威扬。
精卫:屈从淫威是妄想,
青龙:岂能任他逞凶狂。
精卫:宁玉碎,不瓦全,
青龙:遭羞辱,恨难当!
海王:王所欲,谁敢挡。
青龙:今反上,
海王:我是王。
精卫:不惧怕,
青龙:不彷徨。
海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精卫:精卫我誓死要把正义伸张!
这一段可堪称斗争情景中的绝唱,结合舞美、声、乐、光等部分的展现,着实给了我非常震撼的感觉。这段唱词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京剧、豫剧《大保国》里面的一段,有相似之处却又完全不同。可以想象到这一段对于唱念做打功夫的要求是严苛的,也体现了演员多年的功力积累。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在场其他观众的反应也是非常强烈的,这种情景感也成功的带入了观众。
涅火重生
随着幕布的徐徐展开,本剧第四场的情景来到了发鸠山麓仙境,原来是女娲救下了精卫,她给了自己的孙女两个选择:其一是重返天庭陪伴父母;其二为化作金翎神鸟福佑人间。精卫决心扶危济困护佑百姓,在经历了涅火重生之后她含着泪拜别了自己的祖母女娲。从第四场最后的独唱中可以感到精卫虽小,但也心怀奇志,悲壮的声与乐表达出了她此时的心境。这种舍小为大的精神,无不为大家所动容感怮,暗自神伤。在这场中,不仅仅有道具设备更为巧妙的表现,演员老师表演的身法技巧也是更加引人入胜。独具蒲剧特色的翎子功夫也得到了相应的展现,既保留了传统绝活,也在新编戏上得以恰到好处的形式更好的体现出来了。
拜别父母
夜幕下,电闪雷鸣的天色烘托出此时此景的氛围,第五场在天庭炎宫的背景下开始,炎帝炎后在宫门旁焦急万分的等待着,等待他们的女儿回归。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都时时而又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精卫好似一支箭般飞回了炎宫,见到自己的父母,却又不敢作声。但亲情,永远是最让人纯粹、最令人温暖、最难掩内心中的那一份爱;炎帝炎后不敢相信,身旁的翎鸟竟是自己的女儿,他们相拥而泣,感人至深。炎帝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要为精卫报仇,去求祖母设法,都被精卫所回绝。精卫感叹而言道为天下苍生计,也为自己的年少遭计去弥补过失,毅然决然选择大义,遂再拜别父母,飞向东海而去。
金翎光晖
第六场,也是故事的最后一场,开头与结尾均采用了伴唱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手法来表现对应的情景。在海岸边,人们在看到精卫衔石填海时,便加入到其中共同填海抗妖,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同仇敌忾。海王带着鳌兵水族出现,双方再次交手,场面如浪涌凶天般。精卫手持双剑,加之炎火刺破海珠,打败海王,海王请降。胜利后百姓深情挽留精卫,但她是不能再留在人间的,金翎振翅漫漫飞回发鸠山去了。
新编戏整场的故事两个半小时,但让我颇感震撼,久久回味无穷,我注意到观演的群众里很多人默默的哭了,热泪盈眶,我在想,只有用心实意的作品才能使人共情吧。精卫填海本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是很多人儿时就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次通过戏曲的编排提炼,使它的精神内涵升华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戏本是戏,但绝不止于戏。它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实践使得普通大众广泛接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喜闻乐见,同时又具寓教于乐的功能;它包含了我们的优秀文化,人文与哲学等方面的精神气息,又需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非常珍贵的财富。
记得戏曲泰斗梅兰芳先生曾讲过:“艺术本身,不会永远站着不动,总是像前浪推后浪似的一个劲儿往前赶的”。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创新,打磨好的作品呈现给我们亲爱的观众。我实实的在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戏曲爱好者,我在家乡不只是看到了一场具有优秀水平的演出,制作的精良,同时我也看到了剧团的用心打磨,日夜排练的汗水,数易其稿的不易与艰辛,凡此种种,才会有成功的演出,结出的硕果。
我由衷的幸运,结识了很多师友,没有他们的帮助,就可能不会看到了这场具有特色水平的演出。作为青年戏曲爱好者,我愿做家乡汾河里的一滴水,积极支持家乡的蒲剧艺术;也衷心的祝愿源自于家乡的蒲剧艺术,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在保留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创排出更多更好的剧目作品,为了蒲剧艺术的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