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最近肆虐的甲流。
甲流在西医的认知中是病毒的侵犯,而在中医眼中,不外乎是病邪的入侵。
虽说甲流中招的人数不在少数,甚至传染力极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染的,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的抵抗力不一样,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不过,抵抗力是西医的说法,中医里既没有病毒的说法,也没有抵抗力的说辞,在中医的认知中,抵抗力就是我们的阳气。《黄帝内经》中早就提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简而言之,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就不容易生病。
若是再将阳气细分,则可以分为太阳、阳明、少阳。
其中,太阳经是最外层的防护,阳明则属于中坚力量,而少阳则为最后一层的屏障。
古人就曾讲过,少阳为枢。这里的枢是门轴的意思。大家试想一下,若是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少阳经都被攻破了,那么,人就会生病。
我们把时间拉回两千年前的汉朝,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里就记载了一张流芳百世的方子,没错,正是小柴胡汤,也就是现在市面上最为常见的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颗粒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作用于我们少阳的位置,简而言之,就是守护住我们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便是病邪进攻至此,遇见了小柴胡汤,也得无功而返。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的精髓就在于柴胡和黄芩。
可能有人要问,柴胡不是疏肝解郁的吗?
没错,柴胡走的是肝经,是疏肝解郁的要药。不过,柴胡的功效绝不仅限于此。柴胡还有疏散退热的功效。
其实,不论是疏肝解郁,还是疏散退热,都和柴胡的性味息息相关。
柴胡味苦而辛,中医讲,苦能降泄,它的力量是往下走的,辛能行散,它的力量是向上的。而柴胡集辛味和苦味于一体,所以,柴胡的药性是走窜的,它长于行散,走肝经而散郁积的气机,走肌表而可驱散蛰伏的寒邪。所以,小柴胡汤里用上柴胡,为的正是祛邪,半表半里之邪。
黄芩,走的是肺经,它的苦味最甚,加之其性偏寒。所以,黄芩放在这里是清热的。
哪来的热?
是外寒入侵,闭塞毛孔,使得肺失宣发肃降,体内的浊气排不出去,郁积就会生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是受了寒了,人体却会发烧发热。
而黄芩走的是上焦肺经,放在这里刚好。
然,郁热聚积在身体内的时间久了就会灼伤到我们身体内的津液,所以,发烧的人往往是伴有口干舌燥的症状。
同时,津液灼伤,酿而成湿,湿聚成痰,所以,好多人即便是退烧了,也要咳嗽咳痰好几天。
基于以上思路,这里用的是半夏。
半夏入脾经,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它就像是一双无形的刷子,把痰湿径直往下刷。
至于后面用的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放在这里则是扶正的。这就好比灾后重建一样,百废待兴。
其中,人参补气,大枣补血,生姜温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和合,这就是小柴胡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柴胡汤用来退烧不像西药里的退烧药,它是不容易反复的,烧退下去了,就是退下去了,因为病邪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清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