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云阳县“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启动,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高效推行,各级各类学校高频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了思政育人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云阳教育政务微信将陆续推送一批有成效、有内涵的“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希望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育人“金课”。
今日推送:初四中:“聚焦 “五个 ”发力点 写好 “五心 ”大文章
01
实践背景
云阳县第四初级中学,位于云阳北部新城,于2017年开始筹建,2022年9月招生办学,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2400余人,教师168人。这是云阳县委、县政府为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教育强县而打造的一所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5000㎡,建筑全部使用装配式钢结构,设计布局新颖,教学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作为一所新型现代化学校,如何践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起点”的办学理念,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行动与思考、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完美人格”的育人目标,努力办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是我们从建校开始就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02
主要做法
(一)坚持统筹推进,着力构建“五心共育”新格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作为党建必研、“三会一课”必学、文化阵地必建、领导班子述职必述的重要内容。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学校“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重点举措等,召开教师培训会,将工作成效纳入干部教师年度考核,作为评职晋级、评优评先重要参考,全校教师参与积极性高。
三是强化压力传导。压实学校党总支主体责任和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总支委成员牵头、党建办统筹、德育处主抓、各处室配合的责任体系,党总支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协调,总支委会定期调度,形成工作闭环。
(二)坚持内涵发展,全力夯实“五心共育”主阵地。
一是突出学科建设强引领。实施道德与法治学科领航工程,成立胡俊霞名师工作室,引进齐鲁名校长刘军波等组建思政学科专家指导组,定期开展视导,领衔学科建设。邹春凤、管瑞、杨洪获县级道法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陈婵等获集团优质道法课竞赛一等奖。
二是突出课程建设强动能。推进思政课标准化、可视化、立体化、专业化改革,制定学校《“五心共育”大思政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编写《<之江新语>学习手册》《习近平金句我来读》等思政读本,开设新闻时评课,家长代表与师生一起诵读“习近平金句”,分享阅读感悟。现在,关注时政的学生多了,周末回家坚持看新闻的学生也多了。
三是突出科研建设强支撑。完善思政课跨年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交流机制,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过关课、好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组建“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课题组,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及时固化研究成果,指导建设实践。
(三)坚持一体建设,合力绘就“五心共育”同心圆。
一是推进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协同共建。联合属地村社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师生志愿者进社区宣讲红色文化,开展假期留守儿童暖心活动,助力社风建设。与特教学校建立“普特”联谊制度,遴选优秀学生与特殊儿童结成成长伙伴260余对,通过共度节日等形式,培养孩子责任担当。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年行动规划,学校兴趣社团走进市民聚集地,表演传统戏剧,手书红色文化对联并赠送市民,弘扬革命文化。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学科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举办课程思政示范培训班,开展课程思政优质课竞赛,教务处、教科室每日开展以思政为主的巡课至少一次,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进集团学校与其他集团协同创新。实施初四中教育集团“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手拉手”行动,从组织领导、建设路径、条件保障等方面开展共建,整合学校集团资源,携手发展。联合初二中教育集团等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观摩、探讨交流等,推动集团学校思政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四)坚持特色引领,聚力增强“五心共育”辨识度。
一是打造“起点思政”品牌。将建校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探索“起点人生+”思政活动课程体系,开展“英语节”“美食节”等特色活动,举办田径、排球等特色赛事,开设书法、京剧、黄梅戏等精品社团,打造“起点花园”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学校特色。
二是提升“文化思政”品质。将“五心共育”与“起点”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建立“起点”团队之家、“新视界”图书馆、“启程”校史陈列馆等思政教育阵地18个,利用走廊文化墙、班级时政角常态化开展“五心共育”成果展示和时政新闻分享,让“起点”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三是拓展“数字思政”场域。扎实推进“数字+思政课”改革,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打造数字思政班级、校园“两大”平台,做靓“四中·微月刊”微信公众号品牌,“四中·微思政”微信视频号及抖音号品牌,推动形成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
(五)坚持夯实基础,致力锻造“五心共育”主力军。
一是优化师资配备。健全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聘请县戏曲协会、退教协等专家12人担任非遗精品社团导师,聘请团县委、气象局、科协、公安局、消防队等单位专家30余人担任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开展“五心共育”专题讲座50余场。
二是强化培训提升。健全学校、年级组、学科组三级培训体系,“组合拳”式开展业务培训、骨干研修、技能竞赛活动,思政教师培训全覆盖。引进名校“双师课堂”“教师成长学院”等优质资源,分批组织教师到重庆主城、山东威海等地培训学习,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三是深化评价改革。立足学生品德发展,制定“五心少年”评价标准,每期评选“四中好少年”50名。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学生“五星”评价体系,每季度召开“星级”表彰大会。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建立教师思政教育“三星”评价制度,每学年表彰思政教育“星级”教师。
03
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