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以“融合”之智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文摘   2025-01-09 18:22   重庆  

2023年3月,云阳县“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启动,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高效推行,各级各类学校高频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了思政育人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云阳教育政务微信将陆续推送一批有成效、有内涵的“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希望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育人“金课”。
今日推送:实验小学——以“融合”之智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云阳县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近120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因修建三峡工程于2002年8月从云阳老县城搬迁至新县城,占地 50余亩,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师生4500余名。当前,学校正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从“百年老校”向“百年强校”奋进。

一、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2023年3月,云阳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云阳县建设“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品牌工作方案》,要求 全县学校加强学生“忠心、诚心、信心、匠心、爱心”教育,标志着县域“五心共育”大思政品牌建设正式实施。同年5月29日,时任县委书记覃昌德率队到学校调研“大思政”和少先队工作,对学校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五心共育” 大思政课品牌,充分用好各类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学校以此为契机,全面探索“五心共育” 大思政融合发展策略,赋能学校党建德育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课程融合夯基石,“五心共育”抓铁有痕。
学校狠抓思政课程建设,丰富“五心共育”大思政课“菜品”,使其更加适合儿童“口味”。
一是开发“五心共育”主题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主题式课程。中高段学生实施“ 3个一”课程:即每月一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专题学习,每周一次《五心共育大思政学生读本》读书活动,每天一次课前新闻分享。低段学生开设“ 2个一”课程:即每周一节“五心共育”主题班队课,每天一次“五心”故事分享。
二是打造“五心共育”精品课例。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细化“五心共育”目标,制定“三阶五维”评价量表,既注重学科特点,又突出育人价值,为教学提供评价导向。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五心”教育,丰富“共育”手段。截至目前,开发武术、游泳、篮球、校园集体舞、合唱、书法等特色课程30余门,打造“五心共育”大思政校级精品课例120节。
三是打造“五心共育”思政微课。将日常生活中的“五心”元素巧妙融入思政微课,如以“实小十礼”培育学生“信心、诚心、爱心”,提高“五心共育”针对性。这些微课全部由学生策划,自己担任主讲或主演,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生动活泼的表演,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目前,该系列微课已推出7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
(二)文化融合浓氛围,“五心共育”铸魂有品。
学校秉承“生活即教育,环境即课程”的理念,将“五心共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施以无言之教。
一是党建文化融入。建成党员活动室、校史陈列室,精心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四史”文化长廊,培养红领巾讲解员200余名,常态开展宣讲活动,用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增强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增强对自身前途命运的“信心”。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设立“我与国旗同框”“我与队旗同框”景观小品,成为孩子们最爱的打卡点。
二是少先队文化融入。聚焦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将少先队建成“五心共育”主阵地。少先队组织建设、队室建设、鼓号队建设等成为全县标杆。精心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朗读亭”等阵地,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开设“读党报、听党声、跟党走”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学习先进典型,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班级文化融入。在教室文化建设中,孩子们自己动手,以手工、书法、绘画、手抄报等形式,表达“爱自然、爱社会、爱生命”的大爱之心。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匠心”。
(三)实践融合促知行,“五心共育”培根有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学校广泛开展实践教育,让思政课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走进鲜活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用双手触摸、用心灵感受、用行动践行。
一是开展“五心共育”主题教育。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升旗仪式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如“观爱教电影育五心少年”活动,将《厉害了,我的国》《志愿军》等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作为生动的“五心共育”大思政课教材。“红心向党 筑梦未来”活动,通过讲述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事迹,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崇敬之情。“红领巾爱祖国”活动,组织少先队员们通过绘画、诗歌朗诵、歌唱等方式,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感。“高举队旗跟党走 红色精神伴成长”活动,带领孩子们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和红色精神。有效推动“五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开展“五心共育”研学实践。充分挖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彭咏梧纪念馆、黎明古村等校外实践基地思政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推动“五心共育”火起来、活起来。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孩子们通过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感悟思想伟力,领略厚重文化。在彭咏梧纪念馆,孩子们学习红岩英烈事迹,表演红岩情景剧,领悟红岩精神。在黎明古村,孩子们参观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彭氏宗祠,品味古村历史文化韵味。在龙缸景区,孩子们学习了解喀斯特地貌,种下科学考察种子。这些研学活动,将“五心共育”思政课具象化、生活化,增强了亲和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机制融合凝共识,“五心共育”落地有根。
深入推进机制融合创新,构建“1+3+1+N”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衔接的思政工作格局。
“1”是设立学生发展中心。这是学校成立的推进大思政课融合创新的专门机构,在党总支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担任中心主任,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安稳办3个处室8名干部为骨干成员,实行合署办公、平行管理。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每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层分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五心共育”重点任务清单,年级组负责落实,中心负责督促考评,确保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3”是设立三个学科党支部。学校党总支下设语文、数学、综合 3个学科党支部,由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各支部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研讨活动,研究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和途径,将党建工作延伸至教育教学的“最后一米”,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1”是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8人,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培育“诚心、信心”等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N”是实行“1对N”导师制。每位党员教师担任一定数量学生的导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工作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党、团、队育人链条一体化衔接贯通,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五心共育”大思政在学校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三、取得成效
一是聚势赋能,开启学校治理新纪元。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走深走实,“三重一大”制度严格执行,1901万元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塑胶运动场、阳光篮球馆、阳光剧场等相继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23年以来,学校获评全国法治教育三个课堂试点学校、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新时代“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在全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亮晒评”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依法治校”工作经验被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聚沙成塔,谱写全面发展新篇章。学生思想根基更加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到95%以上。学生文明礼仪习惯持续向好,主动行礼问好、让行让座、靠右行走等好习惯蔚然成风。学生学习负担、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等各项指标全县领先,学生在篮球、武术、舞蹈、声乐、器乐等比赛中获得市级、国家级奖200余人次。
三是聚众拾柴,激发队伍建设新活力。学校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改革试点学校。学校荣获2023—2024学年度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教研工作先进集体,20余名教师获评市级骨干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30余名教师在市县级赛课、基本功大赛、演讲等大赛中获奖,20余项教研成果获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果案例获得市级二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验小学党总支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用“五心共育大思政融合发展的方式来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阳教育精彩回顾

云阳教育
宣传教育政策,展示教育形象,传播教育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