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平凉75年丨结构调整实现突破 协调发展步伐稳健

政务   2024-10-04 11:19   甘肃  

75年来,尤其党的十八以来,平凉市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提高。

      产业结构实现重塑性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产业发展呈低水平的“一三二”发展格局,三次产业比例为79.9∶5.7∶14.4;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建设步伐加快,至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调整为47.8∶28.2∶24,工业超过服务业占比,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跃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4.7:54.6:30.7优化为2023年的24.5:28.6:46.9,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其中,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50%以上,2017—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超过“半壁江山”,2021—2023年第三产业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依然稳定在45%以上,“三二一”发展格局依旧稳固。

 城乡结构稳步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辖区城郭颓废,集镇和村庄凋零残破,全市城镇人口仅9.36万人、城镇化率9.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加大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实施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一批道路、绿化、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电网改造、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补齐和完善,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7年首次突破40%,2023年末城镇常住人口85.8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48.09%,比1949年提高38.62个百分点。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393个、和美乡村示范村58个,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9%,乡村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投资极为不足,改革开放后,全市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一大批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民生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项目落地建成,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与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19781999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额117.32亿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2000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6%,党的十八大后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32023年年均增长3.7%,其中20192023年年均增长8.3%2023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项目834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建国初期商品供给仅限于简单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商贸流通体制和商贸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商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品质大幅提升,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居民消费意愿得到充分启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22亿元,是2012年的2.2倍,是1950年的1166倍。开放型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全市依托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资源和电机、电子产品等机械制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贸销售规模逐年加大,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83亿元,是2012年的2.4倍。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编辑丨吴   鹏

平凉发布
我们将在这里为您第一时间发布平凉政务信息和民生资讯,讲述平凉好故事,传播平凉好声音,展示平凉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