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北州以“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为总体目标,主抓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更新换代,集成推广粮油高产栽培、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及打造省州县三级协同推广机制,推进种业科研、智慧农业、数字信息多方融合发展,充分引领和展示农业科技发展新信息、新技术,为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前进动能。
育种研发高效化。发挥育种“指挥棒”“风向标”和生产用种“把关”“探头”的作用,重区域、多环境测试筛选和审定优良品种,加快推进从“高产”品种到“高产优质”品种到“高产为主、多元化利用”的育种目标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的高效对接,历年来完成“北青”系列青稞育种品种14个,“北油”系列白菜型油菜育种品种4个,育成黑青稞优良新品系1个,本州多个选育品种已成为全省主推品种之一;经11年实施完成的《高寒区高产优质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青油21号(北油3号)选育及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荣获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青油21号近年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的70%左右,并且推广到了西藏、甘肃等同类型地区,引领了青海省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新方向。同时,在品种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上,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加快良种推广应用,今年北青13号在海北门源、刚察、海晏三县示范展示899亩,产出良种66.77万斤,示范点平均单产达到了742.7斤/亩,新品种展示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生产方式标准化。加大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到生产中去,到企业中去,到百姓中去”,海北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达到57%以上。依托科研项目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完成22项省级科技成果登记,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新技术地方标准20余项,农业生产形成了有依据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和规程,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海北州已建成“高寒绿色有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等5个以上,在全省首次开展了青油21号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青稞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宣贯工作,提升了全程机械化水平,建成青油21号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青稞全产业链构建示范点2个,种子“威播”包衣剂试验成果转化应用推广面积大幅提升,2024年门源青稞种植面积的90%以上都可实现种子包衣,增产幅度达到了25.5%,同时,结合政策引导和项目倾斜,支持企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促进科企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推广模式,目前扶持农业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20余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5家,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商品化供种率达到20%以上。
人才培育高端化。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努力打造一支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专业群行业“领军能力”,围绕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将产业链中的资源、人才、技术需求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链和“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素养”的专业培育链,直面群众拓宽农民在生产应用前景上的多元发展,畅通农民与科技需求的平台,目前全州有63名农牧民获得职称评定,进一步激活了农牧区人才创新创业激情,促使“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同时全州1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0名科技特派员(团),采取田间行走式教学、田间家访式传技、田间问需式答疑等有效举措送教下乡、科技下乡、服务下乡,形成“内提升外培养”人才培育模式,每年均培育州本级高素质农牧民200余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近110人次。
三级协作常态化。组织省州县专业技术骨干及企业带头人进田交流,建立科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打造具有技术技能优势的企业技术团队。构建省州县三级协同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体系,建立核心示范基地,依托青海省农科院、州县农技推广单位技术力量,以及国家大麦青稞、国家燕麦荞麦、国家肉牛牦牛三个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国家青稞育种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平台集中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包括新品种展示、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域建立示范基地进行进一步熟化适应试验,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有效性。每年结合县级专业合作社建立10个以上的示范展示点,通过“新品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使青稞、油菜产量不断创新高,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三级联动推广方式,将成熟的技术成果推广至田间地头,提高农户对新品种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实现了新品种的快速普及与大面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