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论谈 | 杨玢: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作出青海努力

文摘   2024-11-11 20:05   青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青海需要不断健全制度机制,为加强制度供给作出新的努力。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共同”的核心要义。“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五个共同”从疆域、国家、历史、文化、精神五个维度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形式,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规律和丰富内涵,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生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
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征,制度建设不仅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素与基本内容,而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有力保障。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高度来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增时代注解;从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健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要求来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将为维护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权益、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丰富民主内容和形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通过提升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统筹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各方面合力,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序展开。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营造有利于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入交流、全面交融的社会环境,将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相结合,同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相结合,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发挥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统筹做好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工作
健全制度机制的提出,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将会更深入、更细致、更实在,涉及民族工作的相关部门的协调性、配合度、参与感将会更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内容将会更加有形有效有感。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机制、国家仪式机制、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符号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实践的产物,既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象,又能指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向度。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育和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探源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挺起民族脊梁的红色文化、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原文化,以文化的团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生动鲜活地讲好青海故事。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擦亮“山宗水源、大美青海”鲜明标识,更好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
二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仪式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纪念庆典活动是在特定时空唤醒并延续集体记忆的重要活动。这份被唤醒与延续的集体记忆,既是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源头活水,也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托。国家仪式在青海各族群众生活场景中的庄严展演,是凝聚价值共识、增强“五个认同”的有效举措,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至关重要。立足青海多民族地区的省情实际,国家仪式的生活化展演必须精心萃取仪式内容、合理设置仪式场景、统筹编排仪式呈现等,唤醒集体记忆,以共享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儿女”身份烙印,让各族群众从心理和情感上深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样态,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在青海,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重大政治命题,要从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实际出发,压实压紧责任,以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方位开展、全领域推进。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要梳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深刻阐明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要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优势转化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JB2302)阶段性成果〕
END


来    源:青海日报
责    编:马晓芳
审    核:黄发玺
监    制:赵   进


海北统战
宣传统战政策、普及统战知识,推送统战动态、交流统战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