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之花绽“南关”,共绘民族“同心圆”——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五

文摘   2024-11-21 21:17   青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华民族是以中华文化维系在一起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南关清真寺大殿里,马如云声音洪亮而温暖地讲到。

作为南关清真寺的主要教职人员,马如云每一次宣讲,都致力于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信教群众心中。他深知,唯有大家心连心,共同的家园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从业二十余载,马如云致力于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进各教派信教群众间团结和睦,大力推动“团结开寺”,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全省宗教界人士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楷模,他的事迹更是青海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凝心聚力 画出团结同心圆

2005年9月,马如云受聘来到教派矛盾较为突出的门源县青石嘴镇上吊沟清真寺,担任主要教职人员。他通过解经释教,全力消除教派间长期形成的矛盾与积怨。

在门源县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如云引经据典,为两个教派的信教群众答疑解惑,不仅拆除了清真寺院内两派间的物理“分隔墙”,也消除了两派信教群众内心的隔阂,自此实现了两派在同一个清真寺共同礼拜、和睦相处的“团结开寺”新局面。

2009年6月,马如云担任浩门镇南关清真寺主要教职人员,该寺是门源县境内最大的清真寺。

在此期间,马如云不断探寻“团结开寺”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总结提炼提出并大力倡导“八个一”认同教育,积极宣讲“团结开寺”理念。在寺院周边和信教群众中掀起了“不谈教派求发展,一心一意抓经济”的社会新风尚。“只有内部没有矛盾,才能画出最大的同心圆。”马如云如是说。

完成手头工作后,马如云带着记者参观清真寺。寺内民族团结文化墙上,张贴着“八个一”的内容,旁边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对面是图书馆,门口写着一些民族团结的标语。

作为主要教职人员,马如云始终将团结置于首位,他积极团结引领信教群众持续开展伊斯兰教界“八个一”认同教育,充分利用阿訇“三尺讲台”,通过日常礼拜讲经及“主麻日”讲“卧尔兹”活动,持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向信教群众广泛宣讲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深入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不断深化信教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并向广大信教群众宣讲“有国才有寺、国好寺才好”的“卧尔兹”。

来自青石嘴镇的村民马俊,随孩子搬到浩门镇居住,时常来清真寺礼拜。看到寺内不同教派和谐相处,他深有感触地说:“马如云阿訇讲教义更讲法律政策,在他的引导下,众多穆斯林团结一心,情谊越来越深厚。”

在马如云担任南关清真寺主要教职人员的15年里,他以身作则,从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南关清真寺也从未出现过任何教派矛盾,各教派信教群众长期共同礼拜、和睦相处,南关清真寺为海北州乃至全省“团结开寺”树立了典范。

守望相助 播撒团结希望籽

每年穆斯林的斋月期间,南关清真寺总是十分热闹。从2015年开始,马如云在每年斋月期间,都会向寺内群众发起倡议,开展“善行斋月、爱心行动”慈善活动,为浩门镇20多户特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遇到一些孤寡老人等不能来寺里领取物资的情况时,马如云都会亲自送到他们家中。“这些物资虽然不算丰厚,但每一份都是我们心意的一部分。”马如云温和地说,他希望这些微小的善举能在大家心中播下团结的种子,让它在每个人的心底生根发芽。

在穆斯林的节庆日,马如云都会邀请不同民族的干部群众来到南关清真寺,通过品尝特色美食等方式,体验穆斯林的民俗和生活习惯,进一步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门源县是由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2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这里历来是一片团结和睦的热土。在藏族等其他民族的重大节庆活动上,马如云他们也会受邀参加。

今年重阳节,南关清真寺内的穆斯林结束礼拜后,在院内排起长队献血。“州上血库血量告急,你们能不能在清真寺举行一次无偿献血活动?”说起这一活动的由来,马如云笑着解释,2014年他接到这通电话后,利用QQ发起倡议,让大家积极参与献血活动,此后活动一直延续了下来。

同心筑梦 书写团结暖心事

在马如云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乐善好施始终贯穿其中。马如云坚信,真正的大爱是超越民族和宗教界限的,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能够将大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前不久,西滩乡簸箕湾村一位汉族妇女来到清真寺,说她丈夫身患重病,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了,还借了不少外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到清真寺寻求帮助,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

听到这些话,马如云连忙安慰:“大嫂,不管是哪个民族,清真寺救助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我们虽然帮不了大忙,但我们会尽力。”随后,马如云召集在寺内的群众,告诉大家有客人因家人久病而前来求助,希望大家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

家住浩门镇的董海英,因儿子去年患上胸腺非角化鳞癌,病情严重,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他也借遍了亲朋好友。无奈之中,来到南关清真寺求助。经民管会和马如云商量,利用主麻的机会,倡议大家捐款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马如云说:“不管是哪个民族,都应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礼拜结束后,寺内众人筹集的5027元现金交到了董海英手里,董海英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从他眼中滴落的泪水中,让大家对回汉一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自2010年开始,在马如云的协调下,每年高考后,南关清真寺联系教育部门,邀请浩门镇榜上有名的各族大学生到清真寺,给他们披红戴花,祝贺他们考上大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同时也会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我是第一次走进清真寺的大门,没想到回族同胞会为我们其他民族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非常感动也很感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大家对我们的厚爱。”有一年仪式结束后,一位蒙古族学生发言时这样说。

“民族团结不是喊口号、挂横幅就行,民族团结的火种需要不断点燃、不断传递,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教职人员应当像火种一样,点燃信教群众民族团结的热情,激发大家共同奋斗的内生动力。”马如云从北京回来后,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计划。

最近,马如云和寺院民管会计划通过引导信教群众,给一些因大病导致家庭困难的群众提供生活物资等方面的帮助。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通过这种善举,让大家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ND


来    源:青海日报
责    编:马晓芳
审    核:郑卓卡
监    制:赵   进





海北统战
宣传统战政策、普及统战知识,推送统战动态、交流统战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