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创新技术有效融入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甚至凭着创新技术“催生”更多潜在的“独角兽”?
今年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院所转型发展,开启了自己的创新探索,并给出了自己的“创新答卷”。
近日,上海交大重庆研究院下属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与国内某顶流科技公司达成技术合作,收获了近千万元的“大单”,团队基于现有研发成果,将与对方合作开发数字化产线。
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仅今年下半年,研究院与企业就达成技术合作数十项,如与熵知数源科技公司达成能源数字化开发合作,升级推出光伏电站数智化全新解决方案「猎户座3.0」;又如联合泰山电缆成功获批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全面感知型高压智能电缆及监测系统”。
▲「猎户座3.0」数字系统构架
“横向技术合作是推动技术输出、加快成果落地的有效方式,一些应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往往聚焦于生产中的一两个环节,本质属于‘改良’的性质,其本身不具备孵化的潜质,以横向方式解决落地应用的难题,往往是较好的选择。”负责人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越来越多的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重要的是让科技活起来,在赋能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可让其在更多的产业场景中实现具象化,以更好地体现科研的价值。
让科技成果活起来,与上述负责人抱有同感的还有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赵敏。
过去,面对案头堆放的各类申报资料,及书柜里数不清的专利证书,赵敏常常眉头紧锁,他发愁这些专利如何落地转化,如何变成可以攥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财富”。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径,依托园区的科创平台、孵化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推动形成更多的横向合作的同时,对具备成长潜力的研发项目加快落地孵化。
“从发愁没钱转到撸起袖子努力干,产业化最终一定是转型解题的最佳思路。”赵敏介绍,研究院已完成“3+π”蓝图勾勒,正在摸索形成一条新的特色产业化路子。截至目前,该院已与国内外1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自孵化企业47家,投资项目12个,项目融资总规模达3500万,同时与16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自引基金3支,基金管理规模达20亿。
另外,在横向合作中,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达成技术合作项目17个,合同金额超270万。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
在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47家自孵企业中,其中不乏“明星级”的存在:如在智能制造领域,该院何佳龙教授团队自研出的高端智能装备早期故障试验系统,多项技术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多家制造企业试用;在低空经济领域,该院孵化企业已经在城市巡检、医疗物流、消费物流等前沿产业开启物资运输“空中速递”,实现了低空物流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航线常态化运行;在虚拟现实产业领域,该孵化企业通过VR技术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数据互通,已经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医疗及人体数字资产库……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从研究院的“实验室”走向全国市场的“货架”。
作为盲文显示单元,模块上壳是盲文kindle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零件壁厚极小,同时高度较高,传统机加工无法成型,而使用注塑工艺,每一次迭代的成本在10万元以上,对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承受。
▲明月湖超精密增材制造共享服务平台
不过,明月湖的两江超精密平台完美解决了上述“难题”。
近日,该平台向盲文kindle的开发商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顺利交付百余件3D打印模块上壳。今年上半年,平台通过超精密3D打印为无界启航累计完成了30批次打印任务,帮助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超过20次产品迭代,单次迭代的成本更是降低到了千元级别,实现降本95%左右,节约研发成本200余万元。
“超精密3D打印在保持3D打印速度和经济性的基础上,能够将精度控制在0.01毫米的准注塑级别,填补了机加工和一般3D打印加工的空白,大幅减少了产品量产前的验证成本,提高了迭代效率。”平台负责人表示,初创企业或团队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采购高价值仪器设备,通过与超精密平台合作,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研发资金,为企业提供概念验证、样品试制等服务,大幅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据介绍,园区富集的不仅仅是科研人才和技术成果,还有数以百计的科研平台,但缘于各院所间相互独立的科研管理体系,设备重复购置、闲置率较高等客观存在,让设备动起来,
提高平台的集约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两江超精密平台等10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获两江新区正式授牌。随后,园区整合10大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打造了明月湖材料检测与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目前平台运行情况良好,已经“链接”271台设备,可提供设备共享租赁、检验检测、3D超精密打印等服务。这标志着园区改革实施以“共享盈利”为牵引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以上述共享平台中的明月湖材料检测共享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联合园区共同筹建,该中心通过“自有+整合+共建”模式聚合高端X射线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科研设备60余套,可对外提供130余项测试业务,已为国内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累计提供了10000余次检测服务。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660余家,其中不乏潜在独角兽企业-摇橹船科技,及市级瞪羚企业-摩方精密,以两航金属为代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达37家,但在“协同人”的眼里,这还远远不够,让科技成果活起来,重要的是“撒豆成金”,让数以千计的创新成果能够落地生根,成长为一片茂密的“科创森林”。
▲明月湖联合产业孵化基地
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正在探索构建多元支撑体系,打造具有明月湖标识的“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培育模式和“拨投结合+直投+基金”早期项目支持体系,特别要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基金丛林”。同时聚焦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AI+机器人、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赛道,为科创团队量身定制“行动方案+支持政策+应用场景”的孵化方案,在具体落实中包括推动完善明月湖材料检测与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打造多元化孵化平台集群,促进院企供需精准对接……
以共享平台为例,以后链接的不仅仅是硬件的科研平台,园区还要推动院所联合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等,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中试平台、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平台,让共享平台升级为“使能平台”。在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中,还要联动市级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深入开展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分析,凝练企业愿意出钱解决的技术难题或需求,形成真实技术需求清单。同时培育壮大和整合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常态化组织院企对接交流活动,促进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出去、用起来和活起来。
(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宋丹蕾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