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
第一次看川剧的老戏迷彭良娣感慨,
“沈院长了不起!我将来还要去重庆追戏。”
在上海,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直言,
“期盼铁梅的《江姐》已久,
她演出了‘重庆特点、川剧特色’。”
在合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
梅花奖得主蒋建国评价道:
“铁梅对江姐的塑造,
为当代戏曲提供了一种遵循和参照。”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领衔主演的《江姐》,首次造访闽、浙、沪、皖、苏五省市,与厦门、宁波、上海、合肥、南京五地观众见面。
整个行程历时20多天,辗转3300多公里,累计演出10场,还举办了3场“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高质量研讨会,这趟旅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重庆市川剧院历时最长、跨度最大、覆盖地域最广、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巡演。
观众的热情和专家的肯定令沈铁梅倍感珍惜,但她更为珍视的,是带着重庆川剧一次次走出去,“川剧是最具重庆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地方戏必须跳出舒适圈,不断走出去才能被更多观众看见。巡演拓展了观众群,也带来了不同剧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有碰撞才有成长,才能更好地‘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她说。
说家乡话的“江姐”
惊艳华东观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在巡演所到的每一站,每当演出进行到尾声,
记者都目睹了这样一幅感人画面:
舞台上,随着主题曲《红梅赞》响起,
江姐在红岩之巅傲然屹立,
目光坚定,慷慨赴义;
舞台下,
观众纷纷自发起立、鼓掌,轻声合唱,
不少人的眼里泛起了波光……
“铁梅院长的《江姐》名不虚传!我们上海观众对铁梅院长期待已久!”早在正式开演前,上海资深戏迷何德荣就约了一帮戏迷朋友赶到《江姐》见面会。
首演落幕,他用感动和惊艳来表达自己的观剧体验,“我也看过不同剧种多个版本的《江姐》,但铁梅院长这个版本带来的感动和惊艳真的前所未有。我想,很重要原因在于《江姐》来自《红岩》,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用重庆话表达实现了《江姐》的本味儿回归。”
宁波戏迷彭良娣同样激动不已,“我们小时候读着《红岩》小说长大,从小视江姐为英雄,沈院长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三度梅’,是‘声腔女状元’,她的演绎让我好像看到了书中读到过的江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红岩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沈院长让我看到重庆文化辨识度,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被惊艳到的,还有众多在校学生。“除了老家的黄梅戏外,其他剧种以前只看过京剧,沈铁梅院长让我秒变川剧粉!”华东师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吴树然来自安徽,他说,“以前担心川剧听不懂,其实川剧高腔不但好听,整个表演也颇具现代审美。”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本科生韩翘羽也曾担心语言问题,但看戏之后他已对沈铁梅佩服得五体投地,“铁梅院长演的讲家乡话的‘江姐’,但也从京剧、歌剧汲取营养,让川剧更讲究、美观,这非常有智慧。不同剧种取长补短,建构起复合现代人的审美,才能吸引年轻人,拥有更远的未来。”
作为近年来首屈一指的“渝字号”舞台文艺精品,川剧《江姐》由阎肃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该剧取材自长篇小说《红岩》,跌宕的故事情节、浓郁的川剧唱腔、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荡气回肠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观众。
2022年,川剧《江姐》斩获文华大奖,这也是继2000年川剧《金子》之后,我市文艺界第二次获此殊荣。
“在重庆市川剧院,获奖绝不是打造一个剧的目的,一个剧也绝不会因为拿了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而止步不前。”沈铁梅介绍,自2018年问世以来,《江姐》已累计全国巡演180多场,经历了20多次修改打磨,“今年下半年启动了《江姐》万里行巡演,7月去了四川,8月-9月去了京冀陕,11月-12月去华东五省市。好多同志说,这种演出强度从未有过,但大家都很振奋,能够带着最具重庆文化辨识度的川剧,与更多观众见面。”
在四川和北京,
《江姐》可谓常演常新,
对冀陕及华东五省市而言,
《江姐》却均为首次造访。
“一个剧目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在于是否经得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检验。”沈铁梅表示,每次出发前她都会给剧组打气,要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无论北京、石家庄、西安,还是宁波、上海、合肥等,都是大江南北的戏窝子,当地戏曲文化悠久、剧种传承发展多样,观众懂戏,品位很高。川剧作为重庆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只有赢得那些城市的观众的认可,你才有底气说走出了川渝大地,屹立于中国戏曲之林。”
“过去我认为,可以从黄梅戏和川剧身上看到地方戏的两种可能性:黄梅戏赢在了市场,川剧赢在了赛场。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则是说,五腔共和兼容并包的川剧博大精深,就舞台艺术的呈现来说领先于兄弟剧种。是铁梅的《江姐》改变了我的看法。”蒋建国表示,《江姐》已完成的180多场巡演说明,铁梅和她的团队技术一流,他们让人看到重庆人奋勇争先、敢闯敢拼的劲头,艺术精神和城市精神实现了完美的同频共振。
“过去我认为,可以从黄梅戏和川剧身上看到地方戏的两种可能性:黄梅戏赢在了市场,川剧赢在了赛场。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则是说,五腔共和兼容并包的川剧博大精深,就舞台艺术的呈现来说领先于兄弟剧种。是铁梅的《江姐》改变了我的看法。”蒋建国表示,《江姐》已完成的180多场巡演说明,铁梅和她的团队技术一流,他们让人看到重庆人奋勇争先、敢闯敢拼的劲头,艺术精神和城市精神实现了完美的同频共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一瑰宝,是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深刻阐明了人才对于戏曲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如果不是一次次亲临掌声雷动、喝彩不绝于耳的现场,不是一次次目睹观众自发起立、闪着泪光的大合唱,我或许也不一定能那么强烈地意识到,家乡重庆拥有沈铁梅这样一位全国屈指可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拥有重庆市川剧院这样一家全国一流的领军戏曲院团,是多么值得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
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形成的川剧,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川渝地区共同的文化名片。具体到现代化新重庆而言,源远流长的川剧艺术,也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认可的最具重庆辨识度的一种文化符号。
毫无疑问,沈铁梅和她的团队,正是繁荣发展重庆戏曲事业、擦亮川剧这块最具重庆辨识度这一文化招牌的关键,而名家对名团的引领,又是关键之关键。
放眼全国戏曲界,从老一辈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到今天广受戏迷追捧者如京剧的张火丁、黄梅戏的韩再芬、越剧的茅威涛、沪剧的茅善玉,等等,每位名家身上,凝聚的都是一个剧种的精华。
具体到川剧,已故著名戏剧家魏明伦有言:“新时代重庆川剧大发展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在整个川剧界的领军人作用;二是经典作品《金子》的横空出世,为当代川剧树立了新的丰碑。”这句颇有分量的论断,也充分说明了沈铁梅和重庆市川剧院,20多年来持续对于川剧剧种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本轮华东五省市巡演配套举行的“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上,不止一位业内专家提到,拥有沈铁梅这么一位视艺术为生命,为舞台奉献一生的艺术家,是重庆川剧的幸运,更是中国戏曲的幸运。
川剧已经进入了
川渝协同立法保护传承的新时代。
让名家名团更多、更好地被看见,
重视名家名团形成的强大合力,
才能更好地找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化
之于全国而言的优势领域,
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方能行稳致远。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张婷婷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