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写上一块Nexy刘南奎pro时曾经预告过一下,因为最近用好多块底板都觉得挺好用,怀疑自己是技术进步了适应能力增强,要用这块盾牌老底板试试是不是真的。
试是试了,没试出来。首先说关于板的结论:它真的挺好用的。虽然底板很重,超过了100g,但是通过贴胶皮可以知道,它主要重在宽大的拍肩及其延长至板面下部靠近手柄的地方,所以重心靠后,用起来并不觉得太重。在这么重的情况下,手感真的算是清晰啊,老底板我也用过好几块了(46、90、118、119、120、122、123、141),这块手感算是数一数二的,控制感可以用精确来形容。用它跟教练练习对拉,出手弧线轻松到底线,但是这不代表它底劲强,实在是手感给的信心,敢用力,敢往底线去。说到底劲,平心而论:稍差。主要差在回弹感不明显,全要靠自身力量把球“扔”出去,感觉底板在出球力量上帮不上多大忙,但是胜在稳定。在这种手感下,反手练习感觉很好,因为我反手技术的原因,需要器材提供很大很大的容错空间,这板可以。出球比较慢,弹性一般,反手可以亮一点板形,正好合上力,解决了我反手摩擦比例太高一拿不准击球点就容易掉球的问题。
按上面的说法,似乎旋转应该是这板的强项,但是说来复杂。不能说它旋转不好,但是不全好。发球搓球、摆短劈长、侧切这些旋转挺好,甚至比一般的板都要好,教练吃我好多下旋球。但是拉球的旋转就有点奇怪,起下旋,不管是正手拉半出台还是反手拧,旋转还不错;拉上旋球不转球,特别是对拉,旋转就很弱很弱。我只能合理怀疑,所有旋转强的技术,都是力量偏小的技术,胶皮的功劳多过底板,底板只要做到清晰传递手感即可,这个它没问题;旋转弱的技术,都是需要底板参与得多的,需要透板用到支撑力,这是它的弱项,或者说,它的回弹节奏我还没完全找准,导致加不上旋转。怀旧板,浅尝辄止,就这样吧。至于最开始说的自己技术是不是进步了的疑问,我觉得还是存疑,毕竟我一直对持球时间长的底板打分偏高。
说说为啥要买这块怀旧板吧。这还得从四十多年前开始说起,以前家里有一副盾牌的成品拍,绿色单面颗粒胶皮,胶皮现在回想应该是生胶,海绵挺厚,质量应该是当时成品拍中的顶级。可能在我出生之前就有了,反正自打我记事就在拿着玩,但是没开始打球。一直到1995年天津办了世乒赛,一下来了兴趣,和几个同学打了一个暑假,这副拍子弹性最好,最受欢迎。从此开始走上了乒乓之路。这些年来一直想买回一块和当年那副拍子尽量像的横板,目前这块算是最接近的了,但是跟记忆中相比做工还是差一些。所幸的是,这次试打感觉不错,就像多年未见的儿时玩伴,重逢之后依然相处愉快,难得难得。
再啰嗦几句关于底板一些新的心得。通过试了这么多老底板,发现大多数板手感还是不错,就是出球慢、底劲小是常见通病,个人猜想是干燥技术的原因,这些老底板的板面,摸着就感觉干燥程度一般。而常识告诉我们,干燥是木材弹性的基础,湿润是木材韧性的基础,比如做家具要想让木材拐弯,就得先把它充分弄湿。再联想到,张继科说过,新底板要想上手手感好一些,可以用湿毛巾捂一捂。所以底板湿度大一些,回弹会慢一点,手感会好一点,弹性会低一些。要想手感又好、弹性又好,制作难度肯定会高,也就意味着要多花好多钱。
最后一个猜想,关于器宗们常说的底板被“打散了”、“打酥了”。覆盖着胶皮的木材会被这么轻的乒乓球撞击到发生物理变化,我是不大相信的。今天突然想到,打酥了的底板,不就是底劲小了、弹性低了么,由于现在的底板为了吸汗防止打滑都是不刷清漆的拍柄,使用久了之后,手上的汗就会让底板的含水量逐渐升高,是不是就会造成所谓“打酥了”的感觉?这是个猜想,要验证它,我能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块底板新的时候的重量,和“打酥了”之后的重量作对比,但是前提是底板不要有太多磕碰和磨损,这太难了,我的十年主板被磕的稀烂,还掉了好几块。不过也可以称一下试试,如果这样还比当初重了,那就离猜对进了一步。改天搞下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