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Pink”三只持续爆火!韩国娱乐产业的“文化输出”已然走到欧美的C位,亚洲文化要崛起?

美体   2024-10-23 13:30   北京  

不丧失对外界的感知,不做信息茧房时代的离散个体,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4年10月22日,世界音乐大奖(World Music Award)的官方账号宣布。

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Rose的新单《APT》在音乐Spofity上获得了“单日最大流量”。

而这首和美国流行歌手布鲁诺·马尔斯(Bruno Mars/火星哥)的新歌《APT》,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让全世界知道了这首歌中的韩国饮酒文化。

作为一个北美留子,我真的非常想聊一下韩国娱乐产业的“文化输出”。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我们要先把时间线往回拨一年。

如果2023年要盘点一下美国音乐圈的大热歌曲,你会发现,风格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Miley Cyrus(麦莉·赛勒斯)再次凭借强势流行曲风《Flowers》回归;SZA则带来了关于复仇的深情思考;

Selena Gomez(赛琳娜·戈麦斯)与尼日利亚歌手Rema的跨文化合作也相当吸睛;

还有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摩根·沃伦),一边争议不断,一边继续稳坐热度C位。

不过,真正“爆灯”的,还是BTS成员朴智旻的个人初亮相——《Like Crazy》。

万万没想到,2023年4月4日这天,朴智旻(韩国男团BTS成员)凭借这首歌登顶了Billboard Hot 100。

成为了首位达到这一成就的韩国艺人。

当然,这一成绩,对于一个过去十年间火遍全球的组合成员来说,算是意料之中吧。

BTS已经有六首歌登上了Billboard的冠军宝座了,而朴智旻的个人单曲首发即登顶,似乎也不奇怪。

自从韩国组合Wonder Girls在14年前成为首个登上Hot 100的K-pop团体以来,韩国音乐在美国的影响力就肉眼可见的不断攀升。

可能连你没听过的女团Fifty Fift,也凭借一首在TikTok上爆火的《Cupid》成功进榜,排名60。

这首歌连Ariana Grande(A妹)的Ins故事都打卡了!

在现如今的西方音乐世界里,Billboard榜单依旧是衡量一个艺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榜单的排名综合了流媒体播放量、视频点击率,以及电台播放数据。

对于一个非英语国家的艺人来说,能在这样一个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那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背书”。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某“已入狱”顶流男星在欧美刷榜的主要原因。)

“K-pop”已然成为了一个“名词”,而K-pop艺人已经不仅仅只是打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海外,韩国娱乐产业已经有一个英文专有名词了,“K-POP”。

即使当年音乐流行产业最具特色,最火的日本,也没有能走出亚洲。

而像BTS、Blackpink这样的团体,早已经是各大音乐节的头牌,票房收入动辄就是全球亿万级别。

所以问题来了:K-pop,到底算不算真正的走入了西方“主流”呢?

主流?“主流”到底是个啥?

想搞明白K-pop到底算不算主流,咱们先得搞清楚“主流”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韩国艺人来说,所谓的“主流”,往往意味着在美国市场上打出一片天。

尤其是通过推出英文歌曲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拿BTS为例,他们的两首英文神曲《Dynamite》和《Butter》,直接把他们推上了Billboard榜首。

这种模式也让像Twice的《The Feels》、LOONA的《Star》这样的作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

这些歌曲通常都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听众量身定做的“快乐动感曲”。

主流化,其实是“一个音乐类型的受众,突破了原有的文化圈子,开始吸引更广泛的听众的概念。”

也就是说,大众化,普世化,这一首歌放在哪里都可以被接受的概念。

而在韩国,这通常是唱片公司为了扩大市场而推动的策略,艺人自己可能并没有太多发言权。

简单来说,这是唱片公司为了赚钱的“阳谋”。

而这种策略显然是奏效的。

当BTS发布《Dynamite》后,《大西洋月刊》的记者Lenika Cruz观察到,

“无论乐队是否刻意为之,他们发布的唯一一首英文单曲,竟然成为了他们最成功的作品,

甚至超越了他们用韩语创作的那些更具艺术性的歌曲。”

其实,这种“多语言打天下”的策略并不只限于非英语艺人。

早在21世纪初,像Christina Aguilera(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这样的美国流行歌手也曾推出过自己热门单曲的西班牙语版本。

(邓紫棋也唱过西语歌曲,她也是我觉得目前最能和世界流行音乐接轨的华人歌手。)

不过,非英语艺人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往往被看成是一时的热潮,远不如美国本土艺人的成绩那么“正统”。

当然这其中有文化上的偏见,尤其是对K-pop这种被年轻女性粉丝推上神坛的音乐形式。

K-pop的成功,赚钱还是文化输出?

对于K-pop艺人来说,进军美国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

当然,有一些人会认为,

韩国人这种输出方式,没有了韩文基础,制作风格和表现方式全都欧美华,这完全已经属于是“舔”的范畴了。

但这次Rose的《APT》,我却从里面看出了韩国所谓“文化输出”的高明之处。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

英语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水准还是受众,依然是强势的一方。

而韩国文化输出的聪明之处在于,

它其实并没有执着的把“韩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区分开来,而是找到了“世界文化”的共性!

仔细想一想吧,朋友们。

跳舞,唱歌,喝酒,宿醉,玩游戏,聚会,哪一个国家的人不做这些事呢?

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亚洲文化”,“欧美文化”的严格分界线。

有的只是根据地区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大家的诉求都是统一的。

就是 “Have Fun!”

韩国娱乐业,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

在找到共性的基础之上,把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东西添加进来,使其更多元化,更被大家接受!

“人”作为一个物种,不管在哪生活,其实都是有很多共性的。有些东西是属于世界的,而不是某一个群体的。

唯一的主流?K-pop算不算主流还有意义吗?

如果在短视频出来之前,我会说那肯定还是有“主流”文化的。

而今天的媒体早已渗透到了各种细分市场和兴趣圈层中。

现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唯一的主流”,而是有无数个并存的主流。

“与其说主流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如说它应该是多个主流的复合。”

有的艺人在某个圈子(比如二次元)里特别火爆,而另一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他们。

但是,有些艺人却能打破这些文化壁垒,成为大家共同的音乐“偶像”。

“即使在这个多元化的主流中,依然有一些艺人能让全世界的粉丝团结在一起。”

但问题来了,K-pop艺人是否已经达到了这种全球共鸣的高度呢?

自从11年前Psy的《江南Style》在YouTube上爆红以来,K-pop已经走了很远。

Psy自己也曾说过,一首歌的流行度和艺人本身的持续影响力是两码事。

显然,像BTS、Blackpink这样的团体,已经凭借持久的影响力打破了Psy当年只靠一首歌走红的局限。

所以,如果说“唯一的主流”已经不存在了,那K-pop是否算作“主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它们更像是站在全球文化交汇点上的一股音乐力量,超越了所谓的“主流”定义。

也许,K-pop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打动了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的人群,成为了那个连接各类身份和文化的纽带。

按照这样的标准,K-pop在全球的流行显然已经无可否认。

至于它是否符合某些“主流”的定义,可能就像“主流”这个词本身一样,早已变得毫无意义。





海外派MOJO
海外派MOJO专注于提供海外前沿资讯、科技潮流、穿搭建议、趣事见闻等内容,致力于连接你和世界的距离。 不多发,只为让你每天有轻松一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