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英伦散记

文化   2024-10-09 00:01   浙江  

“上海——迪拜——伦敦”,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转碾飞行,2013年末,一个冬日的下午我终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不列颠群岛。 从希思罗机场出来,由西向东穿越伦敦市区,大巴很快进入市中心。泰晤士河,伦敦塔桥,海德公园,大笨钟,以及街道两边一幢幢楼宇从眼前掠过。伦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洁、典雅、精致、高贵。中心市区建筑的那种造型、线条以及色彩搭配,简直无可挑剔。眼前的一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日不落帝国”昔日的辉煌。

  

我来到伦敦的时候,正值冬至前后。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节。但这时伦敦的日照短得还是让我感到意外:早上八九点天刚蒙蒙亮,下午四点稍过就已经华灯初放。由此,引起了我对进一步了解她的地理环境的兴趣。 原来,英伦三岛分布在北纬50度到60度之间,伦敦位于北纬51度上下,所处的纬度高于哈尔滨。要是没有大西洋里一股强大的墨西哥暖流的影响,一年当中有很长时间会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如此看来,在农业经济的年代,上帝不但没有眷顾英国,而且可以说提供给她的是一个十分苛刻的环境。然而,英国人一向以勤奋执着著称。据说,历史上法国人曾经讥讽英国是个“小店主”国家。也许,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英国人。是这个国家在18、19世纪创造的奇迹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的时代。


这次英国之行时间很短,但这里的很多东西深深吸引着我。 


威斯敏斯特——不列颠的灵魂所在  


威斯敏斯特是伦敦核心城(City of London)的一个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钻石地段”,与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形成一个“三角”。这里有两幢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议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议会大厦倚泰晤士河而立,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自1512年以来一直是上、下议院的所在地。英国的政治体制形成和发展,是与王权、贵族之间的斗争密切联系的。她的议会民主发端于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但是真正走向君主立宪则始于1688年发生的光荣革命。当然,政治体制的演变、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此后的经历反复、曲折,也不乏腥风血雨。500年来,这里经历了议会地位确立、剥夺、加强、完善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反复博弈。正是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使得英国的政治体制不断演进,为17世纪之后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世界上许多君主制国家走向现代提供了范例。


威斯敏斯特教堂与议会大厦由议会广场相连接,建筑风格和外墙颜色与议会大厦基本一致,同周边的环境也十分吻合。大教堂拥有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米黄色石材砌筑的外墙、细腻的雕饰和匀称的线条,使它从骨子里透出英伦式的高贵。正门两边相互对称的高高耸立的双塔,则给教堂增加了庄重和威严。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历代君王加冕登基的场所,也是王室举行大婚典礼的地方。由于这里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本来只安放国王的灵柩。1727年,牛顿成为第一个获得国葬礼遇的平民,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息。此后,这里也成了一个个为人类、对英国作出重大贡献的闪光人物的生命终点: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电磁学家法拉第,天文学家赫谢尔,“诗圣”乔叟,诗人斯宾塞,作家狄更斯、哈代等等,先后享受这样的殊荣。对此,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当年是这样评价的:“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伟人树立的纪念碑。这便是人们对才能的尊敬。”   


站在议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之间的广场上,我在想,威斯敏斯特堪称不列颠的灵魂所在!


格林尼治——低调的权威


格林尼治位于大伦敦东南部、泰晤士河南岸,距离伦敦中心城区8公里。这里原来是英国皇家天文台所在地。1948年皇家天文台已经迁往英格兰东南部的赫斯特蒙苏。当年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以及周边的区域被开辟成格林尼治公园,是伦敦的几处皇家公园(Royal Park)之一。天文台已经被改建成了天文博物馆。这里是一处不大院子,里面有一幢红砖小楼。从外表看,当年赫赫有名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更像一座私家别苑。然而,就是这个低调、不起眼的天文台,在揭开宇宙奥秘、确定地球的“时空次序”方面发挥过无人能及的权威作用。


格林尼治天文台院子的地上镶嵌着一根笔直的长长的铜条,这就是全世界公认的地球本初子午线。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从此,格林尼治成为地球经线的起始点。这条本初子午线将地球划分成东西两半,也是格林尼治时间制定的依据。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纬度以赤道为0度,这是大自然决定的,毋庸讨论,而经度以哪里为起点全凭人们的主观意愿。国际天文、地理学界,把经度的0度放在这里,无疑是对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贡献、地位的一种肯定。  


格林尼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是当时的国王查理二世下令建立的。当时的英国重视天文学的研究与航海发展需要有关。了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成就“日不落帝国”辉煌主要靠海上扩张和工业革命这两条。然而,在远洋航行中,确定位置及时间至关重要。可是,那个时候,英国的海难事件频发,最严重的一次是1707年,一支英国舰队因为位置测量错误导致4艘船舰沉没,一千余人葬身鱼腹。因此,皇家天文台建立之初,王室给它的任务是:“寻求确定经度的办法法,改善航海与天文学。”

       

剑桥——大隐隐于野    


剑桥位于伦敦东北大约100公里的地方。我们从伦敦西北部的温布利驱车来到这里花了两个多小时。从伦敦到剑桥,沿途的地貌变化不大,没有起伏的山峦,也没有壮阔的江河湖泊。进入剑桥只感觉树木更加茂密、苍翠,无形中增加了一种幽深与厚重。映入眼帘的没有高楼大厦,我们也找不到刻着“剑桥大学”的招牌和大门。剑桥是一个宁静的小镇。“栖息”在镇上的一个个院落式的建筑组团,就是剑桥大学的35个学院。剑桥大学始建于1209年,这里的建筑大多很古朴、典雅,是800年历史的积淀。除了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及其周边的部分建筑还可以称得上高大、气派,大部分是不超过三四层的小楼。这些楼房大多是砖石结构,也有的是砖木结构。深深的庭院,参天的古树,斑驳的大门,和卵石铺就的窄巷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她悠悠的历史。


趟佯在剑桥古镇,仿佛时间是凝滞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眼前的康河,就是八十多年前徐志摩笔下的那个场景的再现!



然而,透过这种古朴与宁静,剑桥始终会让人感觉庄重和力量。毕竟,在她800年的历史里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思想、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巨人,创造了许多改变人类发展轨迹和进程的思想精神财富。剑桥大学是英国诞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高等学府。据统计,超过90位的诺贝尔奖得主曾经在此学习或者执教,其中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这个数字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排名第二。这里涌现出了牛顿、达尔文等一批科学伟人;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哲学经济学巨匠;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还走出了7为英国首相。 


剑桥大学培养的众多名流精英之中,首屈一指的当然非牛顿莫属。这位伟人与剑桥大学的“瓜葛”大致可以这样勾勒:1661年,18岁的牛顿考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1665年获学士学位,同年他提出了数学上的二项式定理;1668年牛顿获硕士学位,1669年成为圣三一学院的数学教授。在圣三一学院任教期间,牛顿创立了微积分,提出了方程与变分法。在物理学上提出了著名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直至1696年移居伦敦,他在剑桥的35年正是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的最辉煌的时期。对于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有一段话做了形象的概括: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诞生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t at night;God said,‘let Newton be’,and all was light.)


剑桥是宁静的、“原生态”的。然而,剑桥也让人感觉深不可测,望而生畏。能说这是一种“大隐隐于野”的境界吗?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关联阅读


行吟丨从溪流奔向大海

诗会丨以诗之名,为三清山抒怀写意

行走丨水墨大理,弦歌不辍

行走丨蒙古随想

行走丨海之南


中国旅游文学
没有文学,就没有旅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