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在四川彭州举办的“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气工大赛暨中国石油第三届创新大赛竞赛”中,青海油田代表队荣获团体三等奖,油田选手金兆芃摘得个人银牌,一举刷新了油田在国家二类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今年33岁,是青海油田采气一厂生产运维中心二号运行组的一名班站长,在涩北气田工作了十余年。他在岗位实践积累中,摸透了所辖气井的“脾性”,在各类大赛的磨炼中,快速提升着气井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气井综合“诊疗法”。
金兆芃从小就爱琢磨,他的脑瓜里装着无数个“为什么”。别人听收音机,有声就行。他非得拆开看看里面是怎么出声的,原理是啥。而且,他把物件拆得七零八碎,还能原模原样地装回去。
金兆芃的父亲是石油物探人。他生在油田,长在油田。小时候,他记得,父亲每半年只能回家几天。在野外没有条件理发,父亲每次回到家,头发都长得能遮住半截眼睛,他的肤色常年晒得黑红黑红的。当然,最令他开心的还是父亲每次回家,都会带来小汽车之类的玩具,他又能琢磨着拆装了。
2014年7月,金兆芃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选择毕业去向时,他没有争取留在北京当老师,而是响应“支援西部”的号召,回到了自己从小长大、父辈扎根的地方——青海油田。“觉得熟悉、亲切,心里踏实。”这是他为啥要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最简单纯朴的理由。
那一年,金兆芃来到青海油田,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次踏上了涩北气田这片类似“月球表面”的地方。他却坦言:“不是特别出乎意料,小时候见过物探营地的那种荒凉。但是,远远看到雅丹地貌里的气井,觉得很震撼,有一种自然环境和工业文明的反差与融合。”
尽管金兆芃的思想上几乎没有过渡期,可是他的嘴皮干裂、脸上晒得掉皮、眼睛干涩发红等等难受的反应,还是让他适应了小半年。不过,这些困难都拦不住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开动脑筋琢磨工艺原理。
刚走上工作岗位,金兆芃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一切都得从头学扎实。他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诀窍就是加深理解。他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学懂弄通。”
一到场站,他就抱着流程图,一路追着师傅问:“管线为啥要加热啊?”“汇到一起再加热,还省事,咋不行?”……一连串类似的问题,问得师傅哭笑不得,笑着骂他“犟牛”。
随着他在一线学习实践的加深,他逐渐理解了场站这些工艺流程、设备操作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率。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大胆琢磨,才让他对每一步工艺、每一条原理、每一台设备结构都理解得透彻又明白,真正为他日后高效管理气井,给气井“防病治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处置气井异常问题的过程中,金兆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擅长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还喜欢琢磨多种方法寻求最优解。
有一年冬天,他们班站有一口高产井,一到后半夜,管线都会冻住。每天凌晨4点多,室外温度低到零下30多摄氏度,金兆芃都会跟同事一起来到这口气井边,用开水对着冻堵的位置一直浇,直到管线暖热、化开为止。他们在井口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冻得手脚麻木,没有了知觉。
即便如此,他在脑子里,却琢磨着解堵过程中的最优用水量、最佳时间等具体问题,同时分析着这截管线冻堵的深层原因。最终,在不影响周边气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节加热炉温度,调整节流前后的压差,变更该井的工作制度,解决了管线冻堵问题。从那以后,这口井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
金兆芃至今仍清楚记得,解决涩R30-2井复杂问题的经历。当时,在气井排查时,发现这口井的油压升高,但是套压变化不大。他初步判断是气咀发生了堵塞。经检查,发现气咀无刺损,但是有砂粒存在。于是,又对这口井进行了单井计量,结果是产气量增加,但是产水量降低,情况不同以往。
凭借日常经验和竞赛学到的动态分析方法,金兆芃综合判断可能是气井工作制度不合理导致出砂。接着,对气井进行测试作业,果然发现是产层沙埋,找到了“病根”。在防砂作业过程中,终于发现了“病灶”所在。原来,气井管柱有5根都出现了大面积腐蚀穿孔。最终,将腐蚀管柱全部更换完毕后,气井又恢复了正常生产状态。
每当遇到气井异常的情况,他不被表象所误导,而是经过一步步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直到找出“病根”,手到病除,这就是他的气井综合“诊疗法”。
从金兆芃工作以来,他参加的厂级、油田级专业技能竞赛少说也有十多次了,取得了不少荣誉,也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但是,这次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这样的国赛选拔,对他来说,还是头一回,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暗下决心:“要顶住压力,不打无准备之仗!”
青海油田高度重视这次国赛的选拔及备赛工作,按照“线上练兵、油田竞赛、派外实训、内部集训、赛前集训”五个阶段精细组织,并提供了专业场地、设备工具、培训指导等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金兆芃在油田选拔阶段,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凭借过硬的技术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4轮集训淘汰赛中脱颖而出,与其他3位选手一同代表油田挺进国赛。
还来不及喘口气,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此次国赛侧重于培养和选拔数字化条件下核心采气复合型人才。因而,竞赛内容既有气井生产管理、一线创新的必备知识,又有采气生产现场故障处理、应急处置的常用技能,还新增了数字化系统操作,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场景的实际运用。竞赛难度不言而喻!
在紧锣密鼓的备赛过程中,金兆芃琢磨出了高效备战的“四到法”,即:手到、眼到、脑到、心到,最终达到心脑合一、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最好状态。
金兆芃回想起赛前的集训阶段,正值夏末秋初,“秋老虎”横行。在四川的集训场地,连续多日收到红色高温预警,气温直逼40摄氏度。他和队友们开启了连续20多天“从早7点半直到晚10点半”的拉练集训模式,争分夺秒抢夺时间备赛。
他们团队每天练习操作要领的时段,正是中午2点至下午5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他们4个人一直站在室外,顶着湿漉漉的空气,就像蒸着桑拿,手上反复练习着孔板项目的操作流程。这个项目限时11分钟,他们团队最初的操作时间达到了20分钟,远超限时。这可怎么办?
大家抓紧琢磨方法破解难题,先是梳理操作流程,再确定标准动作,接着重复操作、固化动作,直到这一套操作“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彻底形成了“肌肉记忆”。最终,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操作时间大大缩短,稳稳控制在了限制时间内。
金兆芃深知,气井的动态分析和问题处置是“硬功夫”。大家琢磨着,如何快速提升应变能力?金兆芃与他的队友们针对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一次次刮起了“头脑风暴”,反复讨论各类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置方法,直到面对各类问题都能够从容不迫。
金兆芃还有一套独特的备赛提升法,那就是重点补短板。计算环节是他最为薄弱的部分,他琢磨出靶向突破的方法。他先把所有计算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公式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接着逐个弄懂悟透每个公式推导的过程和原理,并且琢磨出举一反三的方法。直到“计算”这块“绊脚石”成了他的“铺路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金兆芃眼里,每一次大赛的临场表现和每一口气井的问题处置一样,都在考验着自己的基本功和综合技能。
见识了国赛之后的金兆芃心里琢磨着,今后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还要尽快把大赛学到的经验转化成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法。他也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文稿|焦玉娟
图片|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雷佳 平台编辑|邓杰
主编|刘培国
监制 | 宁学锦 李波
欢迎转载 请尊重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青海油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