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容易让人发生变化的3个原因
文摘
2024-10-12 20:29
印度尼西亚
后台有人留言问,为什么来到印尼会有这些变化?(欢迎大家留言,虽然因某些原因,决定目前不放留言,但我都会看)我想,人发生变化,一定是因为看到了“不同”,体验了“不同”,一些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已经僵化的模式,便会发生一些细微的调整或调转,长此以往,行为和生活也会发生相应的一些变化。关于不同,除了最直观的宗教氛围:如在机场就看到很多祷告室;如每天从四五点开始,隔几个小时一次的全民祷告声;如随处可见的,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还有就是印尼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在这里,你能意识到,快乐和心理状态,与金钱的关系没那么大。在雅加达,贫富差距很大,CBD与贫民区,也许就一墙之隔,街上也会经常见到带着孩子乞讨的妇女,或是随地大小睡的底层劳务人民。但他们的神态是平和的,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盯着有钱人虎视眈眈,盯着命运不公酝酿戾气,他们似乎是接受自己的状态的,想法也不多。普通民众一到周末和假期,头等大事就是休闲。他们大多都是一大家子,或者三五好友,相约到广场上聚会,相约到商场聚餐。很简单的供给,就能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以及他们的休闲,并不像我们国内那样,充满景观化,他们是快乐给自己,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之前这篇文章写过这个现象:印尼人民简单的快乐,是落后还是领先我们几十年呢?)人们不会因为觉得自己穷,就自卑就痛苦,也不会因为觉得别人富有,而对对方充满想象和羡慕。有种所谓的穷人不作妖,富人不装b的氛围。总之,无论贫富,大家都在自己的地盘过着自己的生活。以及,印尼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是更有等级观念的,但他们的等级观念,更像是各谋其位,而不是更加趋炎附势。比如一般的服务人员,如司机、保姆、服务员,他们会天然地认为自己是较低一级的,与雇佣者是从属关系,所以很多餐厅都会有偏厅,专门给保姆和司机吃饭用,他们是不会和雇佣者同桌吃饭的。对于外国人,他们认为是“贵”的,是很尊重的,称呼也会用尊称。比如我所居住的公寓,汇聚了各国人士,从人进门,就有门卫为你鞠躬开门,而后大厅里的前台人员会满脸笑容地向你打招呼,如果看到你手里拿东西不方便,会快步向前为你刷门卡。进到里面,随处的保洁人员则生怕没有向你投来尊敬的姿态:原地短暂站立,问候、轻鞠躬、让路......在国内习惯职场假笑以及习惯都市人机疏离感的我,怎么受得了这个?一直到现在,我每次出门经过大厅都还蛮有压力的,我觉得他们如此礼仪,我是否应该回应相同的程度才能以示尊重,才算不让人觉得冷漠,才能彰显我人人平等的理念?以及相比之下,我觉得我回应的笑容是如此的假,我还做不到频繁的,简单的笑容。我们中国人,观念里追求人人平等,但在实践上,又出现了那么多的面具和假笑文化。印尼人,接受等级观念,反而呈现出一种简单、真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在雅加达生活,和在国内生活相比,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美食的多样性,一个是商品的丰富程度,还有一个就是物流的发达程度。这三方面,中国吊打印尼,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印尼生活,这三方面是很匮乏的。但匮乏反而带来了一些返璞归真,给了人重整生活的契机。以前在国内,我基本很少吃那些很基本的蔬果和五谷杂粮,因为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光尝试都应接不暇。在雅加达的超市里,中国食品远没有那么丰富,当然除了北部华人区,那里华人多,会针对中国人,有更多的种类供应,但比较远,我不经常去那。于是,在印尼四个月,我最常用的中国餐食材便是常规的红薯、南瓜、豆腐、馒头、番茄、鸡蛋、土豆、白菜之类,因为它们比较好买。因为中国人和日韩人民口味比较相近,所以我也经常买他们的经典食材作为补充,比如海带、三文鱼、年糕、拉面、辣白菜......而因为宗教原因,印尼一般的商超不提供猪肉,所以肉类的食用习惯转向了脂肪含量更低的鱼虾、牛肉。东南亚人喜食甜,油炸程度高,我不习惯,所以很少在外面吃饭,也不爱买饮料和膨化零食。以及没有了线上商品的丰富,物流的便利,我几乎不会像在国内一样,频繁刷电商浏览商品,消费物品。在国内,我们有一种潜意识:我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的消费,和我们置办的各种物品构建的。我们被各种新商品新功能所标榜的先进吸引,我们为各种消费概念声称能代表的生活方式所沉沦。不被商品占据太多精力,我可以更持续地做很多其他的小事、平常事、不轰轰烈烈的事,比如运动,比如阅读。以及我逐渐发现,原来不用商品来填补自己,来支撑起一个生活状态,我并不匮乏,生活也不会垮。说起运动,另一方面,在气候上,印尼属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四季,只有夏季,而大多公寓住宅多多少少都配有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人在夏季的环境下又是很愿意运动的,因为很方便。以及,虽然常年30多度,但其实相对于中国的夏季来说,它体感上竟然是相当凉爽的,对于我个人来说,对空调的依赖性没那么强了,不会像在国内一样,几乎24小时在空调房里。总之就是,人爱动了,湿气也少了。宗教氛围,磁场影响,让人趋于内心宁静;印尼人的特点与“不同”,让我因在旧环境生活三十多年而形成的一些特定模式、思维发生了变化;而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让在旧环境里形成的问题或瓶颈获得一些破局的切入点。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如此几个方面了。这篇先概述大方向,以及先讲个引子,后续会有更多细节和分支的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