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去了一趟万隆。
去之前,对万隆的模糊印象大概是这几个关键词:“绿”、“万隆会议”、“殖民老街”、“街头文化”。
总之,它相较于印尼的其他城市来说,是一个更为清新、文艺的存在。于是我设想,去到那里,应该能体验到和雅加达不一样的生活吧,如街道绿化更好、食物更加可口、城市更有生活感、空气更加清新......
万隆之旅已结束,如今回顾,可以说以上设想是没什么错,但并不代表万隆本身,以及有很多超出设想,旁逸斜出的东西。
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你没亲身经历的话,很难想象和推理出来。以及,反而是这些东西,才真正定义我们对一项事物的切身认识。
他人传播的,终究是他人的理解,甚至是他人的懒惰表达,更甚者,是他人的立场偏见。而专属的体验,才代表着那些事物与我们真正的关系。
这次万隆行,我想分享,各种面相生动的印尼人民,为我串成的一条城市印象记忆之线。
我们首先体验的是火山,万隆有两个比较有名的火山景点:一个是覆舟火山(Tangkuban Parahu),位于万隆以北30公里,海拔2200米,是一座活火山,最近的一次喷发就在2019年;另一个是俗称“牛奶湖”的卡瓦普定火山湖(Kawah Putih),位于万隆以南50公里处,海拔2430米,是一个天然火山湖。
听说牛奶湖比较小,又比较远,我们就只去了覆舟火山。这次的火山行,是次很轻松的体验,因为可以直接自驾到火山口,不用跋山涉水、舟车劳顿。
印尼有很多更加壮观奇异的火山,但大多交通不便,以覆舟火山为初体验,起一个轻松悠闲的头,是我目前比较喜欢的风格。
印尼景点的门票设置非常有意思,和我们中国对待国际友人的态度很不一样,它要收外国人10倍的票价,有种生怕此生再也没机会赚你钱,这次赚个够的感觉。
但是如果你有印尼工作签,可以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票价。
来到火山观赏地,一片云雾缭绕的景象。此时火山口在不断喷发出由各种气体和水蒸气混合的雾气,其中不乏二氧化硫、盐酸和硫化氢,所以最好戴个口罩,不然当有风正好带着雾气吹向你时,那股刺激的硫磺味会让你有种窒息般的酸爽。
不像在我们中国,对于很多风险和不便,不仅官方会做更多的保障及提醒,周围行为统一的群体也会让你意识到一些事。而在印尼,要有凡事自己多考虑,多为自己担责的意识。比如当地人就很少有戴口罩的,包括长期待在这里的商贩们。
所以很多事,你在意,就自己去在意,没在意,也就过了。
向火山口望,有的口在喷涌着水泥色的浆状物,有的在向外释放白色的雾气,离火山口远些的岩石上,还能看到黄色的硫磺。
听说在印尼的很多火山点,一些穷苦的当地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这些硫磺,拿来卖钱。
在火山观赏地四周,各种小商贩遍布着,他们卖力地兜售,甚至早就学会了很多中文,会用中文跟你说:“你好”、“帮帮忙”、“你说多少钱”、“太少啦”......
这里的小商贩很有意思,他们围着你兜售的样子,就像一群向大人讨糖果吃的小孩,很直接很简单。
他们不害怕拒绝,会锲而不舍地追着你到这到那,还会做出生动的央求表情、为难表情,还会热情地给你指引好的拍照点,用来获取你的好感,甚至会帮你拍合照并主动说“免费的,帮你拍”。一顿操作,只为了卖一包你看不上的冰箱贴,或你压根不信的号称是火山石做的奇怪的链子给你。你问多少钱,他说200k,你转身就走,说“20k还差不多”,他说“太少啦”、“帮帮忙”,最后他说50k也行。只要你买了其中一个商贩的商品,他落单的老伙计们,就会都围过来,拿着自己手中的商品,跟你说”这个好“、”帮帮忙”.....或者一起坐下,先给你夸夸,陪你唠唠。除了卖纪念品的,还有卖水果的、卖围巾帽子的、卖骑马体验的......
移动小商贩之外,这里还遍布着各种摊位,摊位上的商品则比较大件,以及有章法。问了下,开价也更合理。比起那些小纪念品,这里的东西更加实用,讲讲价,你能25块人民币买到一大块天然的有花纹的木桩,或是100块买到几个盆栽或木花盆。
还有很多店铺,卖吃食、卖衣服,样式很老旧,光顾的大多是印尼当地人。
孩子们似乎都很喜欢这些动物头帽子,家长给买一个,戴上,很开心。
突然想到,我们通常评价某些人群很朴实时,大概是因为如果我们处于对方的状态,仅拥有对方的所得,会不满足,会烦恼,但对方并非如此且乐在其中。
但在当时那种氛围下,你会被这种朴实感染,慢慢地,甚至能感同身受那种满足。这种穿越般的反差感会在内心转化为一股奇异的触动和治愈。我想这也许是接触不同人群的有趣之处吧,就是在我们每个人有限的、固有的视角的局限下,能打开一些门窗,将触角伸出去,获得更多不一样的心流体验,从而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住你的事情时,能有转念的能力,从而去找到突破口,而不至于一直在原地打转、痛苦。马路移动小卖部
印尼的交通普遍很拥堵,机动车和摩托车共用车道。摩托车是这个国家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因为每个家庭都能轻松拥有一辆,他们灵活地穿梭在汽车群中。因为交通拥堵的普遍性,所以印尼人对“准时到达”这件事并不重视,一般约好时间后迟到个半小时到一小时,都被认为是正常的。不过虽然交通拥堵,但在印尼几乎听不到催促的喇叭声。司机们都很平静、悠哉,不觉得开了车就应该把握时间。所以你能在印尼见到这样的现象:在本就成问题的交通拥堵的情况下,马路上还会有各种小商贩穿梭其中,向路过的司机兜售商品。也许是小零食,也许是水果,甚至,也许是现泡饮品,需要提着开水壶给你泡的那种。反正堵车会耽误时间,泡一杯饮料也是耽误时间,合并同类项,是一回事,并不算什么火上浇油。
不过马路上的这些商贩们,不会过度向你兜售,大多是展示,你想要就招手过来,他们不会过多停留和叫卖,有种天然的分寸。印尼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有钱的非常有钱,贫穷的大概率持久贫穷。贫穷的人们大多做着非常小本的生意,赚取着非常微薄的利润,也缺乏迭代升级思维,鲜人问津的小店,能一直一尘不变地开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想法,在他们头脑中,似乎缺乏生长土壤。不过他们确实更平和,更知足常乐。羡慕这种快乐,但不想成为,即学习学习即可。就像印尼人非常钦佩中国人的工作风格,但也不想成为一样。只不过,也许他们连学习都不想。有时候我也会无聊地想想:快乐是作为一种真相更重要,还是作为一种感受更重要?也许这不是个好问题,或者也许这个问题问得还不够精确。街头的人们
万隆的街头,确实是绿荫环绕的,比起雅加达,其环境氛围,暂且先简单粗暴地类比为中国的上海之于北京吧。在万隆city walk,当选 Braga street。殖民建筑和万隆会议旧址是这个街区的景观底蕴,而满街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流行商铺、涂鸦和画展,为其增添了不少文艺的生活气息。万隆会议,开于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亚非国家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会议。是关于国家独立,关于民族自强的会议事件。去了好几个东南亚国家,似乎除了泰国没有殖民痕迹,其他国家几乎都留有很多殖民景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著名的酒店,著名的景点,著名的建筑,竟都是殖民国当年建造的。当年屈辱历史的产物,如今成了支撑当地旅游的门面,不得不说,是很心酸和讽刺的。因为我去的那天不开放,就没去万隆会议旧址,只在外围转了转,也忘了拍照。首先放眼望去,周边最多的是画。如墙壁上的各种涂鸦,如步行街上成片的画展,如一群儿童坐在地上学画。街道上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结伴而行,或在咖啡店喝喝咖啡,或在商店里排队买单,或在长椅上拍照,又或仅仅只是坐在路边聊天。还看到很多年轻的公务员穿着制服,在街头觅食或闲逛,也许是午休时间出来放风休息。街头卖艺的也很多,有配备乐队在原地演出吸引路人打赏的,有流动出击围着打赏目标直接开麦的,还有的是组团扮鬼群魔乱舞的——这种我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缠住你吓你,如果受不了就给点钱脱身?总之,我是看到有一群红衣骑手经过时,那群鬼就哄地冲上去闹了一下,还挺壮观的,我之前没见过。如果在中国,应该属于聚众闹事了吧。在这里,事情的最后,大家闹一闹各自散了,没觉得是什么大事。如果离开主干道,又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比如可能会从路口驶出一辆马车,男孩们在前面驾驶,女孩们在后面坐着,看到你惊奇地望着她们,会害羞又友好地跟你的镜头打招呼。没有马车开的小男孩们,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上瞎跑,那是飞一般的感觉。
整个citywalk下来,虽然街道绿化情况很好,但感觉万隆的空气也没那么清新。我想也许是因为交通尾气的缘故吧。摩托车多,汽车拥堵,废气就很多了。对比回想,惊觉在上海那么多年,原来几乎没闻到什么交通尾气的味道,怎么现在才意识到。不过,无论是在雅加达还是万隆,街道上都是干净的,没有见到什么垃圾。很多东西,只是相对地破、旧、简陋,但并不那么相应地脏、乱、差。以及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大小商场、景区,还是机场的公共卫生间,也几乎都是比较简洁干净的。可能跟他们的祷告文化有关,因为很多祷告室是紧挨卫生间设置的。去了一次万隆,回到雅加达后,对比回想,也惊觉原来雅加达真是大城市啊,怎么现在才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