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起,由荔湾博物馆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之共鸣——大放异彩的广珐琅”在荔博一楼临展厅正式开展。
展览精选清代广珐琅约70件/套,聚焦广珐琅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面貌,及其中西文化、工艺深度融合的细节,带领观众开启一段中西交流互鉴的绚烂历史旅程,直观感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如何在“和而不同”中寻找“美美与共”的相通性,达到美之共鸣。
滑动查看更多
在展览上,不仅可以看到题材、花纹、式样、用途各异的广珐琅工艺品,还可以体验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珐琅盖盒,谁能不心动?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次展览上的人气展品吧!
古人的创意吸管杯
这件清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碧筒杯,杯口敞阔,外撇成荷叶形状,内壁绘有莲花纹。仔细一看,杯底有一洞与流口相通,流口上翘。饮者托杯,不用倾斜,就能直接从流口吸入杯内之酒水。
清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碧筒杯
你一定发现了,不就是今天的吸管杯吗?但在古代,它不叫吸管杯,而是叫“碧筒杯”,还有“碧筒饮”“荷杯”“荷盏”等别称。
碧筒杯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呢?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北魏宣武帝时期,齐州刺史郑公悫带领宾僚到使君林(位于今山东济南)避暑,他们借助莲的通气组织结构,用新鲜荷叶盛酒,再用簪尖刺破荷蒂处。沁凉的液体裹挟着荷叶的香气,从贯通的孔道流入口中,解暑又别具风雅。
明 张翀 《人物图》(局部)
青岛市博物馆藏
唐宋时期,天然的碧筒杯逐渐成为文人雅士在夏季的一种独特饮酒方式。
石榴枝上花千朵,荷叶杯中酒十分。满院弟兄皆痛饮,就中大户不如君。
——(唐)白居易
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宋)苏轼
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宋)欧阳修
后来,人们利用金、银、瓷、玉、犀角、象牙等材料,把只有夏季能够享受的碧筒杯仿制成吸杯,以便反复使用和保存。
在“美之共鸣——大放异彩的广珐琅”展出的碧筒杯,则是以珐琅技艺为载体。清康熙晚期,欧洲画珐琅技艺传入中国,广府匠人掌握制作技艺,创新融入中国工艺,形成独具中西文化特色的广珐琅。当广珐琅工艺运用在精致小巧的碧筒杯上,便把自然之美融于广州工匠精神之中。
《红楼梦》王熙凤的同款手炉
在87版《红楼梦》里,王熙凤在荣国府见刘姥姥时拿着一件精致的手炉,在展览中也出现了同款,吸引不少“红楼”迷前来打卡。
影视片段
清末铜胎画珐琅
开光花卉瑞兽八宝纹提梁手炉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或“火笼”,由火盆发展演变而来,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冬季常备的用于暖手的器具。从目前的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出现在明晚期。
手炉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外壳则根据人们的需求,使用不同的工艺和装饰。
展览展出的这件手炉为倭角方形,铜鎏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如意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太平有象图,两侧面开光内绘功名富贵图,开光外饰湖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此手炉色彩丰富、绘工精细,保存相对完整,将吉祥寓意的纹饰融入山水风景画中,集美观性与实用性于一身。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珐琅
在本次体验活动中,专业老师将会向参与者教授珐琅制作技艺。大家在首饰盒盖上创作细腻优美的花朵图样,继而填充明快丰富的色彩,体验中西文化交融之美。名额有限,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成品展示
活动时间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14:30—17:00
活动地点
荔湾博物馆三楼
活动名额
15名
活动对象
13岁以上
报名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活动流程
时间 | 内容 |
14:15—14:30 | 签到 |
14:30—15:00 | 展览导赏 |
15:00—16:50 | 活动体验 |
16:50—17:00 | 合影留念 |
注意事项
1. 请确认好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报名条件,请勿重复报名,避免活动名额浪费。
2. 活动免费参与,长按相应二维码报名。工作人员将在11月6日(星期三)下午17:00前以电话形式通知录取成功人员,若由于报名人员自身原因两次无法接通电话,活动名额将顺延。未被录取者不另行通知,请勿在未接到电话通知情况下前来参加活动。
3. 活动当日请提前15分钟到指定地点签到,迟到15分钟将被取消活动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