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伟伟 主播|尚超杰
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天地一片冰寒肃穆。
12月12日早上9点,来自甘肃省张掖市的彭东兴挂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身着红工装站上2米多高的脚手架,上螺丝、装光伏组件,动作娴熟。妻子高春兰不时递上工具、扶住光伏板,帮着固定螺丝,不用说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心领神会、默契十足。
在油田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夫妻档”“父子兵”“兄弟连”比比皆是,有从陕西、青海等疆外省区不远万里而来,也有从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风尘仆仆而至。他们在这片3.5万亩、3285个足球场大小的广阔土地上,用行动诠释职责,以奉献彰显担当,绘就一幅精耕细作的绝美劳动画卷。
经过一夜的冷冻,每一根支架、每一块光伏电池板、每颗螺丝都冰冷彻骨,夜晚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16摄氏度。
“太冷了,每天早晨一到工地就赶快干,差不多半小时才能热起来。到了中午还不停冒汗,棉衣都穿不住。”围着头巾、戴着面罩,只露两只眼睛的高春兰干活麻利、不怕吃苦。
已有8年光伏项目建设经验的彭东兴是他们小组的组长,带着妻子、堂弟夫妇和一个表弟一起干。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是关键环节,怎么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他都心里有数,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有条有理。
“搭好支架是基础,打牢基础装光伏板就水到渠成了。”彭东兴按照设计图纸拉了两根线,借助线和同伴一丝不苟地调准支架的倾斜角度,上紧螺丝使支架稳固可靠。
看上去粗枝大叶的彭东兴干活仔细又认真,他常常提醒组员,干活不要走神,把心思都放在活路上。
“光伏板娇贵,怕碰怕磕,搬动、上架时都要格外小心。”农民出身的彭东兴颇有大局意识。他对同伴说,一块光伏板从原料变成产品,再跨山越海运到沙漠,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可不能在咱手上出事了。
每天从早上9点干到下午7点,中午吃完午饭继续干,他们抓紧白天有限时间将工作量最大化。
“这个组安装光伏电池板又快质量又高,一人一天最多能装一组,要是夏天天长,装得更多。当然,他们挣的‘银子’也多。”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负责人张继良说,他们标段有很多夫妻、父子、兄弟搭伴前来参加项目建设,这种组合“自己管自己”,工作效率高、质量稳。
在项目现场干了一个多月,彭东兴夫妇十分惦记在老家的孩子,但因时差关系,只能周末与孩子视频见面。
“儿子今年秋天上初三,正处在叛逆期,女儿还小,才3岁,让人放心不下。”谈起孩子,高春兰的语气变得柔和,“连我家娃儿都惦记着项目进度,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完工。”她每天都在鼓励自己,加油干,早点干完回家给儿女做顿好吃的。
在这片辽阔的光伏热土上,尽管天寒地冻,但仍有4000多名“红工装”奋战在现场,他们热情不减,克服寒冷天气等不利因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姿态迎风战沙,使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汇成一片“蓝色海洋”。
为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新能源事业部创新设置了样板区,明确了3种桩型光伏支架、组件施工工序,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入场前,每家施工单位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员工到样板区进行培训学习,掌握工作要领,增强质量意识,收到良好成效。
“在样板区培训后,我们心里就清楚了,咋样能把活干得漂亮、干得又快又好。”彭东兴说,他干过多个光伏项目,塔里木油田管理最细最到位,干活最顺心。
截至目前,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总体形象进度已达97%。
配图 | AI制作
文字 | 王伟伟 李馨月 许爱华
音频 | 尚超杰
策划 | 李丹丹
编辑 | 王莉梅
审核 | 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