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人物姓名
李海波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制造与工艺事业部负责人,一个48人团队的“头”。
“美国回来后,我跟着导师冯雪在柔电院创业,这里的科创氛围,让我想到了美国硅谷,我觉得在这里能够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李海波经常这样感慨。
不仅是他,在他所在团队里的好几个小伙伴,起初也只是来南湖实习,干着干着就被南湖良好的科创氛围吸引而最终选择定居在了南湖。
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在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柔电院”)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李海波正在和同事调试机器设备,多台设备在中试线上陈列有序,到处弥漫着科研创新的浓郁气息,这里就是李海波不断攻坚克难的地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技术关。”这是同事们对李海波的评价。36岁的李海波有着非常亮眼的履历,是美国西北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21年入职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现在是该院制造与工艺事业部负责人,带着一个48人的团队,奔跑在柔性电子制造产学研融合路上。
“科创氛围、买房补贴、医疗供给、子女教育、公共交通配套、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南湖区搭建了整个生态系统,充沛的阳光雨露让南湖成为创业者的梦想之地,这也是我们这些科创人才真正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李海波的同事徐婷说。
如此优越的科创氛围,也让李海波团队更好更快地成长,经过3年积累,他们成为国内柔性电子科技领域一支令人瞩目的产学研融合“天团”,不仅争取到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也颇受业内信赖,他主持研制的“低慢小用Ku波段信号处理组件”支撑企业完成了产值近1亿元的重要产品出货,实现成本控制和良率提升的双突破。
南湖这座城
城市是人的汇聚,也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雕琢着一座城的独特气质,绘就着一座城的发展底色。
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科创高地,南湖区一直吸引着无数灼热的目光。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家企业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
在这里,我们总能从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科技企业等不同维度感受到同一股精气神:“向上!”——源于对目标的坚定,对未知的无畏,以及对创新的无限渴望。
科技创新,对于南湖区来说,起步早、优势大。
20年前,随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于此,科技创新体系全面跃升;其次南湖区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在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这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近年来,南湖区的科创体系也从单一到丰富,从“老两院”到“新两院”,形成了“2+2+X”的科创平台布局,再加上这两年致力于打造“塔尖重器”,与复旦大学化学系首创“院校研发—政府牵线—地方产业平台转化”的“哑铃型”校地企合作新模式,使得南湖区创新策源力、资源吸聚力和辐射影响力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南湖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3%以上,连续15年居嘉兴第一、全省前十,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之一。
人才厚植为梁,政策优渥为帆,城市的匠心布局,让南湖广聚英才智慧。
近年来,南湖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强有力的政策、直面人心的服务,厚植引才、爱才、惜才、重才、留才的诚意,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全职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87人,新增青年硕博破千人,吸引新就业大学生1.5万余人。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还出台了一揽子人才服务举措,例如打造“15分钟人才服务圈”,每年举办“湖畔有约”“江南有约”系列人才活动;推出“南湖人才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人才提供“福利”,将礼遇人才、真心爱才的实际行动融入生活……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系列“建平台、引人才、优环境、强保障”组合拳的推出,让南湖科创氛围日渐浓厚、关键领域人才加速集聚,这已成为主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创新发展,南湖未来可期!
来源|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何金妹
责编 | 覃小芸
审核 | 鲁赟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在看”,会慢慢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哦。如果您关注我们的权威信息,请将“南湖发布”加为星标,每次阅读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