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央企科技创新 | 专家解读三:以深化改革提升央企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财富
2024-12-28 20:31
北京
随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提升,对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而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事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资央企应抓住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契机,以改革破解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难题,更好把握重要领域科学前沿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稳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强化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由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必须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联合攻关。企业和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链条上各有优势,必须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屏障,更大规模携手开展科技攻关,产生融合创新“1+1>2”的效应。龙头企业应牵头带领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共同研发、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切实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加快推动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着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只有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支撑起更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形成“投入—转化收益—再投入”的正反馈循环。企业的优势是在“转化应用”,高校、院所的优势则是“科技成果”,将二者优势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融通高效创新。很多央企是产业链创新链的“链长”,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链长”所控制的关键环节所决定的。因此“链长”企业应进一步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加快探索与其他主体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使科技成果能尽快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须警惕“喜新厌旧”倾向。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只有在新与旧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央企业70%左右的资产在传统产业里,很快都转到新兴产业中并不可行,而且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不应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强调因地制宜,按照技术深度相关、产业深度相关的前提下,鼓励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来为传统行业赋能。增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间的沟通了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此前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相互了解不够造成了融通创新的“堵点”,导致生产场景与科学研究脱节,错失大量融通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机会,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难以形成合力。建议国务院国资委联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实施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举办不同类型主体共同参加的论坛与培训,搭建长期沟通交流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枢纽,服务各单位之间的联通对接。科技发展离不开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支持。建议相关部门在深化战略合作基础上,对科技创新政策分类梳理、优化完善,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同质化基础研究问题的关注,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在央企考核分配政策中,基础研究类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的比例已大幅提高,但对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没有特别支持,可能使一些企业过度投资于不擅长的基础研究,与高校院所同质化竞争。建议国家对各部门、各条线之间加强科技和产业政策统筹和布局协调,促进各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跨领域深度合作、协同研究,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动态调整产业支持清单。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对“9+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力度很大,但目前新能源等门槛较低的产业投资扎堆,已有过剩趋势,而量子信息等门槛较高的领域投资明显不足。建议加强产业研判分析,关注众多央企、地方国企在“低门槛”行业低效投资、重复投资问题,更多支持企业在“高门槛”行业巩固领先地位。进一步深化央企科技成果的应用拓展。一方面,建议继续发挥国务院国资委在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规划方面的指导作用,以“大格局”的思维推动国有企业广泛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使国有企业成为专利等科技成果的友好市场,支持企业更多购买使用知识产权,接受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入股,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加大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设立科技金融专营部门,专注于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明确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和专业性。要通过母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培育耐心资本,并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对接、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和防控等配套机制。人才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应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势,推动建立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完善高水平人才流动机制。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障碍。在人才的分布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强大的科研人员储备,而这正是企业的短板。建议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水平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并结合各单位优势力量形成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实现“科研—工程”双赢和“创新—产业”共进。发挥校企院所各方各自优势,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校院所应利用与企业合办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契机,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发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让企业出题目,高校院所答好企业题目,实现各方共情、共鸣。引入AI人才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各央企内人工智能人才缺乏是数智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导致引入外部AI技术优化企业业务遇到挑战。AI人才不能仅懂技术,还要充分熟悉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发展。建议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工智能行业稀缺人才,打通校企培养通道,提高内外部AI人才的技术与实践水平。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强调“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技术经理人能够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进行成果挖掘、培育、孵化、评价等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专业支撑,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人才。建议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及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快构建技术经理人培育、使用、管理、集聚、激励的全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扩大技术经理人的从业规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对提升科技产出至关重要。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为创新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充分借鉴科研院所管理模式,释放科研人员活力。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并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相应的流程制度可能严重制约科研人员能力发挥。央企可借鉴中国科学院系统“大单位、小团队”的组织模式,减少对创新的行政干预,增强创新驱动力。建立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把传统对人的评价调整为对事的评价,通过科学考核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热情。通过中长期激励解决管理者任期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设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协同研发平台。当前大环境下,单纯依靠本单位“单打独斗”,难以高效开展研发工作。建议建立协同研发平台与机制,支撑大型科研项目的分布式研发,逐步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众包研发”“创新社区”等新型研发模式联结更多创新力量,实现有效“贯穿”与“整合”。大力弘扬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新领域的开拓进取。科技创新风险高、不确定性强,要求更多自主权限和更大的试错空间。要把容错机制做实,贯彻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科学看待和认识创新的本质,营造真正能激发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环境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校“象牙塔”式的运营模式并不适应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需要携手企业共同创新运营模式。一是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高校应深入调研对口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共建实验室方式,加强对口硕博士的培养。在充分匹配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加快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多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投入更多资源和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共同推动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而企业则具备市场资源、资金资源和实战经验,双方必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建好创新创业园区,美国硅谷就是很好的例子。建议高校与企业“结对子”建立园区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构建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四是联合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可以显著提升双方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和优质资源,进一步推动学校、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且校企联合国际交流具有提高合作项目的成功率、加速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高合作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多重优势。(作者单位: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本文为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度“揭榜挂帅”研究课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的国有经济基本理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2024年第12期目录
将“国资报告”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