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轼是遣词造句的高手,这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便可窥斑见豹。
请看“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
一般的理解,该词中“起舞弄清影”的意思大致有二:一是“(我)在月光下缓缓起舞,我的身影随着我的舞姿在晃动”;二是“(我)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自己清朗(或凄清)的影子”。“起舞”是人的一种主观愉悦活动,“清影”是月光照射出来的一种自然图像。
这两种解读,都将“月”视为了“影”的使动者、制造者,诚然,事实也却是如此。可词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弄”呢?
“弄”的本意是把玩玉器,引申为玩耍、游戏等。这里一个“弄”字,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和审美张力,它瞬间就使这舞影具有了人的主观意识和感情倾向。试想,面对满天的星光,作者微醺薄醉,意态痴迷,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举目四顾,孤零旷寂。此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天地,这夜空此时都全属于“我”了。冷月清辉为友,自己的影子为伴,人影共舞,影随人动......不,是人支配影动。我需要什么影子,我欣赏什么影子,我就创绘舞蹈出什么影姿。这舞影的使动者、制造者已不是月了,而是人、是词中的“我”了。昔日的得意、失意,今夜的孤独、惆怅与彷徨,千言万语,都寄蕴在了无声的舞影里了。
就结构看,作者这随心所欲所玩弄出来的舞影既是他心灵深处情感活动的外显,也为下片的抒情和词末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了感情上的铺垫。可以说,一个“弄”字,不仅拓展了词域,而且也给了读者以无限的遐想。这首词作于北宋后期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正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41岁。20年的宦海沉浮,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自己的抱负又未得实现,以致他在中秋月圆人应圆的时候只能孤独地“弄”影......舒幻想而留恋世俗,伤离别而处以达观,超脱尘世又喜爱人间。“弄”字,就是这一心理矛盾的具体体现。
此可谓一个弄字,境界全出,让读者享受到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真是怎一个妙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