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去年,我们怎么样?二、我们面临的形势如何?三、我们能不能跨越周期?四、2025年的主要任务。希望能够回应大家的关切。
一、去年,我们怎么样?
大势之下,大家都在淋雨。我们提前察觉了天气的变化,但没料到大雨来得如此之快。去年,我在相同场合讲话时,预测行业拐点是个圆角,我们还有机会冲一冲,没想到现实是如此残酷。
以往的困难,是行路难,今天的困难,是寻路难。
为什么陷入这个处境?我认为主观客观,一半一半。
客观方面,一言以蔽之:雨从天降,避之不及。
主观方面,一言以蔽之:绸缪不够,所以淋雨。
我后面会对形势进行分析,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客观原因。
这里主要说说主观原因。既然是绸缪不够,就说明我们还是有机会避免淋雨的。经济再萧条,总还是有买卖;行业再低迷,总还是有行情。即使大部分人淋了雨,也还有少部分人没有湿身。说到底,是态度正不正、方向对不对、内功强不强的问题。适者生存,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适应的企业。
我们在哪些方面绸缪不够?我认为,态度没问题,方向也大致正确,主要是内功不厚实。杨总的报告,可以说主要是针对内功不强开的药方。所以,希望你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时常翻看,把它当成数学习题集,一道一道地解开。
二、我们面临的形势如何?
(略)
三、我们能不能穿越周期?
中建科工能不能穿越周期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有“铁骨仁心”文化。凡是企业皆有文化,凭什么说我们的文化不一般呢?因为“铁骨仁心”有“先天”优势,也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得道者多助,从仁心出发的事业必得眷顾,由仁心赋能的铁骨必能承压。中建科工不是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但是我们依靠“铁骨仁心”活下来了,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见证并参与了这个奇迹的创造。
文化的成功是因,商业的成功是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是很多企业家的共识。中建的文化强调使命必达,我们把“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改为“因上努力,果上遂意”。
良好的文化,会保证方向正确。
基于忧患意识的创新精神,是铁骨仁心的核心元素。有了创新精神,就会有方向和目标的不断校准,就会有业务和模式的与时俱进。郑书记调研科工时,这样评价:科工始终不安于现状,有一颗驿动的心、向上的心;在深的中建企业,科工尤其具备深圳气质。
过去四十年,全行业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中,几乎每家企业都很清楚路在何方,发展难题只有“怎么爬雪山、怎么过草地”这样的路径问题。现在红利消退、行业下行,很多企业看不到路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战略的认识,缺乏对战略选择的思考。
十年前,我们晋级为中建集团二级子企业的同时,遭遇了“双减”危机——新建超高层建筑急剧减少,中建内部订单急剧减少。为了活下来,也为了“建筑工业化”的高阶目标,我们毅然作出战略选择,向“钢结构+”转型。去年7月召开的党代会,根本任务就是定战略方向。大会明确提出围绕四项基本任务,开展“第三次创业”。这是公司党委基于对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资源禀赋的认识和理解,做出的顶层设计,2025年要把它变成科学严谨的“十五五”规划并实施。
良好的文化,会催生科学管理。
求真务实和法治精神,也是铁骨仁心的应有之义。华为和我们不是同行,我们坚持向它学习,意味着我们主要是学它的科学管理,而不是业务策略。当然,好的业务策略也要学。我们的目标,是构筑科技和管理双优势。打造流程型组织,实施矩阵式管理,推进数字化转型,就是中建科工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这当中,打造流程型组织是关键。流程型组织就是法治企业。法治就那么重要吗?是的。在我们身上,拼搏,是中建的标记;创新,是深圳的标记;法治,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标记,这个标记还没打上,但我们对法治的惦记,先于国内的大部分企业。
近些年,围绕这三句话,我们持续推进流程变革、组织变革、绩效与激励机制变革和IT变革。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拉通了LTC端到端流程,致力实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我们变“上中下”为“前中后”,不仅立面变成了平面,先后顺序也倒过来了;我们常态化开展流程与数据治理,以及系统开发、维护和升级,实现了核心业务全在线,在管理数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文化之善、战略之智、管理之能,就是我们穿越周期的底气。
文化之善、战略之智、管理之能,来自于你们。说到底,是你们给了自己信心。
在这里,我代表公司党委,向全体员工和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底气有了,那我们该如何穿越这个周期呢?
去年,我带队赴日本考察了积水房屋、丰田房屋等建筑企业,它们成功穿越了日本40年的行业周期。通过调研走访,我发现这些企业都秉承着同一种理念,就是要打造韧性企业。韧性企业为什么能穿越周期?
因为它具有战略韧性,一方面保持战略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专注于核心业务,不因短期波动而轻易改变方向;一方面保持多条业务曲线,对抗市场周期风险。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应对突发冲击和市场变化时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能够快速配置资源和调整流程。凝聚力强,员工的归属感强,愿意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除此之外,还有系统冗余性强、适应能力强、恢复能力强等一系列特征。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也是在去年这个关键节点,中建集团两位主要领导先后调研科工,郑学选书记嘱咐我们要致力打造“全方位战新企业”,文兵总经理鼓励我们要勇担“中国建造的定义者”。“全方位战新企业”,要求我们升级业务结构,将所有的业务都改造成为战新业务,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勇当中国建造的定义者”,要求我们升级产业模式,以生产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管理数字化重新塑造我们的产业。两位领导的嘱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他们都希望中建科工能真正成为一家与传统建筑业有本质区别的科技型企业,成为集团创新发展的标杆。集团领导的要求,也进一步为正在穿越行业周期的我们明确了路径。
所以,中建科工如何穿越行业发展周期,方向和路径已经非常明确了——成为一家有韧性的全方位战新企业。
四、2025年的主要任务
(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志们,让我们持续向善成长,通过成长收获增长。让我们秉承钢结构的强度和韧性,抵御大风的大幅摇晃。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 中建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