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这对浙江自贸试验区提升以及大宗商品产业未来发展会有哪些助力?
韩杰回答,《建设方案》的出台,为浙江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推进舟山、宁波深化开放,推动大宗商品全产业链的开放创新,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供了方向指导。
有利于推动区域深度开放
经济日报记者:舟山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面,目前的基础如何?下一步推进枢纽建设有哪些具体举措?
舟山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型交汇处,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梁雪冬介绍了4方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自贸区建设10周年之际,强调要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这次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对于在制度创新实现系统集成,宁波是怎么考虑的?
叶苗回答,重点是坚持“三个全”:
●全过程谋划。按照《建设方案》赋予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结合宁波片区的资源禀赋、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系统谋划。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本地化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6大提升行动具体任务,细化了30余项分阶段分步骤任务清单,同步形成了重大项目清单和制度创新清单,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初步谋划了未来5年的大宗商品储备设施项目和集疏运项目,总投资估计超700亿元。
●全链条创新。围绕大宗商品“储、运、贸、产、服、数”各环节开展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的协调联动,在新能源原材料、冷链等重点品类拓展,大宗商品交易交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数智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比如说目前宁波片区扎实地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的创新,综合了13项改革创新举措,也入选了全国自贸区的“最佳实践案例”。
●全市域联动。坚持“全域自贸”理念,在市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自贸区核心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深化“一区一件事”改革,依托甬江科创区等重大载体和平台,推动镇海绿色石化、国家高新区新材料、象山冷链等产业链供应链更好融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在长三角区域,突出与舟山、上海等地错位协同,构建要素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生态。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发布中提到要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交易中心,浙江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交易中心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两个重点领域。韩杰介绍:
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
浙江将重点聚焦通关便利化、金融服务、人才流动等领域。
比如,推进保税监管创新,结合智慧海关建设推进大宗商品监管模式创新。推动更多大宗商品等领域的外贸主体使用电子贸易单据,带动贸易数字化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服务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大宗商品的专业性服务团队。
给予经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办理工作许可、居留等手续便利,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便利人才的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等。
在交易中心建设方面
浙江将重点聚焦期现货交易、保税交割、资金进出等领域,推动构建多层次的期现货市场和高水平交易模式。
比如,支持围绕大宗商品开展现货交易、海运提单交易、数字仓单交易等业务。完善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体系,推动境内期货交易所优化交割库的布局、扩大交割库的规模,带动大宗商品资源集聚。允许境外经营主体使用区内现货交易平台开展交易,加快构建国际化交易平台等。
浙江之声记者:宁波片区作为这次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主体之一,在之前数字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或创新。接下来如何利用数字化来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建设?如何发力?
叶苗回答,下一步,宁波将重点在“三个新”上发力:
●加快推进新基建。围绕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服务环节,完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专业园区推进5G应用全覆盖,加快传统大宗商品仓库数字化、可视化改造,新建一批智慧仓库。
●着力打造新平台。聚焦重点品类,建设油气、新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冷链蛋白等专业大宗商品数字贸易平台。同时,宁波还加大了三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分别是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港口第三方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离岸贸易跨部门协同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希望通过数字化的建设,达到无感、便捷、高效服务,吸引更多高能级市场主体参与到枢纽的建设当中来。
●持续优化新服务。深化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市场联动,优化交割仓库布局,提升交易交割服务能力。探索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和服务规则创新,推动国际铁路运输单证、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同时扩大数字提单、电子仓单等电子票据应用,创新开展区块链数字提单、电子仓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的服务,开展的“跨境贸易区块链数字单据应用”,入选了中央网信办区块链创新的应用案例。同时,根据国家有关制度要求,积极推动大宗商品数据跨境流动。
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建设方案》提出,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舟山海事服务方面总体情况怎么样?后续如何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梁雪冬介绍,目前舟山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船舶物料补给港和外轮维修基地。2023年舟山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出510.9亿元,同比增长22.5%,基本形成具有舟山辨识度的国际海事服务产业体系。
接下来,舟山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标“世界级航运中心、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深化推进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
●着力提升舟山保税船用燃料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实施专项提升行动,在服务标准、运行效率、收费标准方面,精准梳理船加油任务清单,逐项攻坚落实,推进保税油市场规范有序运行。常态化开展LNG加注,推进全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加快发展生物燃料、绿色甲醇、液氢、液氨等新型燃料。力争2027年船燃加注量突破1000万吨,服务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着力发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产业。创新国际船舶物料供应管理模式,优化船舶、货物、人员进出境管理,实现从船用燃料供应“单一服务”向物料补给、技术服务、船员换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拓展。统筹推进锚地建设、开放和启用,完善海事服务锚地、船队等配套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海事服务产业园,建立“园区+锚地”一体化运营模式,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着力做强做优高端海事服务产业。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业,持续做大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提升航运资产处置能力。做强国际船员管理服务,建立船员出入境绿色通道,便利国际船员到港服务,打造国际船员轮换基地。推动国际航行船舶二氧化碳捕集、卸放等产业发展。力争2027年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
●着力迭代升级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积极打造国际船舶绿色维修基地,加快推进舟山龙头船企的装备和工艺升级改造,全面推广实施绿色修船。大力发展豪华游轮、海工平台、甲醇燃料船舶改造等高端附加值船舶和特种船舶的修理改装业务。
●着力提升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国际海事服务及监管的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持续开发推动国际海事服务效率提升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国际船油加注监管系统、江海联运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数字服务平台。全力推进航运贸易数字化发展,打造大宗商品特色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舟山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来源丨浙江发布
编辑丨沈诗晨
一审丨林晗笑
二审丨幸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