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
我们时常忽略了内心深处
那份最真挚的渴望与需求
心理健康
它如同一座宝藏
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呵护
今天,学小工将和大家一起
踏上一场探索心理健康的奇妙旅程
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共同“愈”见更美好的自我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标准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节律:白天时,思维清晰且效率高,适宜进行工作与学习;而到了夜晚,则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入眠,以便恢复体力与精神。倘若夜间出现失眠现象,这便预示着心理节律可能发生了紊乱,进而可能对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节律对于维护个人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
标准二:意识水平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衡量意识清晰度的一把标尺。当个人难以专注于任务或深入思考,频繁分心并因此导致错误时,这可能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早期预警信号。
标准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其情绪与思维往往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展现出意志力相对薄弱的特点。这种特质导致他们的精神活动相对不稳定,容易在外界影响下摇摆不定。
标准四: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个体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当面对强烈的精神冲击时,抵抗力较弱的人可能会因此留下隐患,甚至因一次刺激而诱发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然也会有所反应,但却能够成功避免疾病的发生。
标准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且反复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然不是一次性来势汹汹的那种,但却久久都不肯消失,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纠缠着人的心灵。
标准六: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和经验不同,因此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别。这种能够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心理康复能力。
标准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流露方式、思维的方向与过程,均受到人的自主调控。身心健康的人,其心理活动处理得游刃有余,情感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言辞流畅自然、举止得体大方,既不失礼貌也不会过于放纵。
标准八: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拥有恰当的自信心,是衡量其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标准九:社会交往
个人与社会的交往状况是衡量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若无故与亲友疏远或表现出极度冷漠,可能是精神病的一种症状,我们称之为接触不良。相反,过度社交的行为也可能反映出躁狂的状态。
标准十: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是指人的生存环境,它涵盖了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人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与认识去改造和优化环境。
心理问题分类
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障碍,其鲜明特征包括持续的悲观心境、冷漠的态度、广泛的躯体不适以及深刻的自责感。患者往往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感到生活困难重重,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与此同时,他们还常伴有睡眠障碍,如失眠、浅睡易醒,以及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等生理变化。
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不安、紧张等情绪障碍。有些人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害怕,但又难以明确说出具体怕什么,常伴有强烈的恐惧感,如感觉大祸即将临头、失去控制、喉部窒息或死亡逼近等错觉,同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胸闷、呼吸急促、咽部梗阻感等生理反应,每次发作通常持续15分钟至半小时。另一些人则长期受紧张和焦虑的困扰,并伴有头痛、心惊肉跳、四肢乏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常过度关注健康,猜疑病变,坚信患重病,焦虑恐惧。对医生解释和检查结果多疑,即便无异也频繁就医,焦虑显著。症状有胃肠道问题和心血管症状等。
恐怖症
人们在面对特定环境、物体或人际交往时,会异常地感到恐惧和紧张,即便明知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也难以克服。症状包括害怕公开露面、在人群中讲话、独处,或是害怕小动物、黑暗、雷电等特定情境。伴随这些症状出现的还有脸红、呼吸急促、心悸、出汗、血压变化、肢体乏力,甚至可能出现昏厥的情况。
强迫症
这是一种明知不合理却难以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强迫性的怀疑、回忆、联想,以及强迫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例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洗手等。患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已完成的行为缺乏信心,常常因为觉得事情没有处理好而感到焦虑和痛苦。
神经衰弱
神经衰落指神经容易兴奋和大脑容易疲劳,常有情绪烦恼和紧张性疼痛、失眠和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调节—冥想法
冥想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这里介绍一种冥想方法——呼吸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找到情绪和身体的平衡,达到静心状态,有助于放松身心和改善睡眠。许多因失眠而苦恼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方法。
呼吸调节—呼吸法
大家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着或躺着,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仿佛将焦虑、不安、烦恼都随着呼气排出体外。随着你不断地吸气与呼气,你会逐渐感受到身体变得越来越放松,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到10分钟,当然也可以更长。通过持续的练习,这将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无论处于何种情况,当你进行深呼吸时,自然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
身体调节—运动法
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减轻焦虑。比如各种球类运动、跑步、太极拳等,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方便大家学习和运用。
情绪调节—宣泄法
宣泄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实际上,宣泄法可以通过上述的运动和艺术调节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空旷且安全的环境中大喊大叫、蹦极、爬山,或者默默地哭泣、痛哭流涕,以及写日记等等。建议大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当你尝试之后,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改善。
情绪调节—糊涂法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不妨采取逃避措施,假装“糊涂”,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恼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紧张事件。
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
善于排除不良情绪
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伴你左右。
经常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善待别人、心胸大度
以谅解、宽容、信任和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带来快乐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在被人误解的时候,展现出高姿态,等对方了解真相后会更加佩服你。这样的宽容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境。
要有广泛的爱好
比如体育、旅游、音乐等活动,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时,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广交朋友。在遭遇心情不佳的时候,这些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负面情绪的作用。
保持一颗童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产生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对周围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这种心态对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如果能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心,那么无论是对于知识的更新,还是对于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培养生活的幽默感
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之外,在与朋友乃至家人相处时,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对于活跃气氛、增进关系都大有裨益。在一阵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的心情都会变得特别好。
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欢迎同学们
来心灵驿站交流和寻求帮助
END
期数 / 第2048期
LS学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