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很难获得成长
文摘
2024-11-01 00:03
江苏
首先,缺乏爱的人最常表现出的特征是什么?很可能是极度渴望得到爱的证明,并且非常在意他人是否善待自己,是否关心自己,是否考虑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得到这些,他们的心态和思维就会陷入自我消耗,自问为何自己如此不幸,为何得不到爱,为何无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因此,当一个人过分关注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否爱自己时,他就很难有“空闲”去关注自我成长。他们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获得爱和喜欢上面,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外界,只为获得爱的确认。01一旦内心种下缺爱的种子,就会极度渴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爱 缺爱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这与原生家庭的创伤密切相关,精神分析强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能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比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重要得多。为什么这么说?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期望孩子能学习更多知识,成绩好,考上好学校,却很少经营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先感受到爱。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强行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期望,忽视了孩子当时的情感。因此,在过于激烈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很难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即使父母不断告诉他们,因为太爱他们,才会不断要求和苛责,希望他们成绩好。但由于孩子没有先在内心感受到真正的爱,他们会认为自己只是父母实现目标的工具。因此,这种内在的缺失感会一直存在,无论是在成长过程中还是成年后,都会特别期待得到爱。所以,一旦内心种下缺爱的种子,就会极度渴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爱。这也是大多数人为何仍然在人际关系的苦海中挣扎的原因,用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说,他们在寻找母爱和被爱的感觉。于是,为了获得被爱的感觉,他们会纠结于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为什么不爱自己,伴侣为什么不听自己的,朋友也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但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际关系上时,就很难再有余力去关注个人成长了。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是否总是纠结于各种人际关系,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会因为别人的眼神或自己说错的一句话,自责内耗很久,原因是害怕自己的某些行为被对方误会,伤害了对方,破坏了关系,因此被讨厌。实际上,这种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态,都是内在缺爱的表现,于是在任何关系中,都需要得到肯定,不想被挑出任何错误,只想做一个完美的好人。但自己也会在这种过度自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当你将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都倾注在他人身上时,就很难再有余力去关注自身的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好好观察自己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了哪里,是否纠结于各种人际关系,想要获得一份肯定。如果是这样,如果不想被内耗困扰,就要试着拉回自己的思维,将其放在可以让自身成长的人生课题上。 每个缺爱的人,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情感。提出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归罪,而是为了更好地、更透彻地了解自己。我们无需自责,也不要追责父母,陷在其中无法自拔,而是要学会接纳这种缺失。想要在关系中获得一份肯定和关注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很多人都离不开关系,但这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外界,因为这些都是不可控的。我们要做的是把自身的肯定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但这都不影响我们自己。曾经的自己可能很弱小,但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也有能力对自己好了,所以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去抚育那个曾经缺爱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给自己肯定,给自己无限的爱,将自己重新养育一次,把自我价值的归属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思维就在哪里。当你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被爱上,你就会在不确定的人际关系中自我内耗。但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成长上,去学习一项新技能,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或者去学习做一份美食,这也都能让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让自己不会饿肚子。或者去旅行,多一些独处,见见山,见见这个世界,增长一些阅历,看看书,都是很好的自我成长。这些都比将自己困在一个被爱的期待中要好。俗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的每一次成长与学习,虽然在当下自我感受不到什么,但它却能在你生命的最重要的节点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引导着你走出困局。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自我纠结与内耗,而是多注自身成长,将自己的内在修行得更加强大,缺爱的心态也会不治而愈。记得,点个「在看」,如果被爱很难在关系中获得,那就将自身修行得足够强大,自己给自己爱。
责任编辑 | 朱柯宇 陈昊天
校队审核 | 史璐璐 蒋琦
图文来源 |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