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信仰、净化灵魂的科学,在百年树人的漫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如何上好思政课,考验着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丰富而生动,让学生喜闻而乐见?毫无疑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更需要会讲故事、善选话题(课题),能够潜移默化地隐藏教育动机,同时具备掌控课堂局面的能力。现实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政教育典型人物。然而,与这些思政课名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尚有不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没能把思政课上得让学生称赞。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最终的根子不在于教师会不会上课,而在于有没有合适的思政教育载体。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普遍将当地的采茶戏、陶艺、剪纸、书画、篆刻等与思政课堂紧密融合,陆续打磨出21门精品课程,开启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的创新尝试,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客观来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并非临川区独创,全国很多大中小学都曾有类似的探索。而其标本意义在于,他们不约而同找到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其对于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促进作用和宝贵经验值得广泛借鉴。
其一,提振了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专属的精神标识,扎根于民族最深处,渗透在中华血脉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大课”,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并通过学习传承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二,培养了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千年赓续、永葆魅力,概因其中蕴含着令人景仰的工匠精神。从采茶戏的一招一式,到陶艺的精雕细琢,再到剪纸书画的巧夺天工,无不让人叹服,心生敬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有益于修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政治素养,增强其中国底气,激发其责任担当。青少年学生在汲取精神精华的同时,必将化为追求工匠精神的强大动力,进而立志成为报效祖国、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国工匠。
其三,弘扬了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和主流导向。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最终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道德精神、净化价值理念、创新思维方式,立鸿鹄志、做明德人、干有为事,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文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 郭雨
校对编辑|史璐璐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