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新年特别节目中
《晶报10分钟》邀请了
“超级粉丝”、资深媒体人王剑锋
从观众的视角
与资深媒体人米鹏民、苗凡卒一起
探讨《晶报10分钟》
与其他谈话类节目的区别
如何通过“建设性表达”
讲述深圳故事
AI如何看特别朴素的《晶报10分钟》
谢晨星:《晶报10分钟》继续新年特别节目,这一期来听一听观众的想法,我们请到了节目的热心观众、也是资深媒体人的王剑锋老师,王老师您好。
王剑锋:米老师好,苗老师好,小谢好。
米鹏民:一看就是老熟人。
王剑锋:这确实熟。
米鹏民:所以这个也不用装,我们前不久,一起做了一个城市英雄大会。
苗凡卒:我(在)视频上看到剑锋老师去主持,还献唱一首。
米鹏民:这个主持不是一般的主持,甚至于比小谢在我们这个节目的主持任务还要重,因为整个的节目设计就是靠主持人串下来的。
王剑锋:所以我就很不满足于热心观众这个角色,我强烈地介绍一下,我是《晶报10分钟》的超级粉丝。其实今天来之前我问了一下AI,我说你觉得《晶报10分钟》是干啥的,结果AI说《晶报10分钟》是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它在深圳的城市营销当中承担了深圳的价值输出功能。
建设性的表达
来自于城市的底层逻辑
米鹏民:也有领导、有朋友,给我们这个节目贴了个标签,发现你们就是“深圳主义者”,我理解就是(对深圳的)认可,坚守,传播深圳价值观。
王剑锋:米老师太谦虚,不好意思讲,因为经常我看他的朋友圈发晶报内容时就是“关注晶报表达,订晶报”,他用“晶报表达”这个词,实际上,晶报已经默默地在做“深圳表达”的事情。
米鹏民:这个我必须承认,我们一直希望做一点建设性的表达,不是一种情绪性的表达。那么建设性来自于哪里,我觉得最核心的、最底层的逻辑……(比如)我们上次谈的“宽容失败”,苗老师讲到“接受失败”……鼓励创新,接受失败,这些东西才是这个城市最底层的东西,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和《晶报10分钟》对话
就是和深圳对话
王剑锋:其实米老师在最初的时候,是隐藏了他的雄心万丈的,就是你们两个都在说一个词叫“长期主义”,其实他开始的时候就是奔着这个来的,慢慢地随着节目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雄心就展现出来了。你看你们都谈过什么,教育谈得比较多,有时候也谈谈文物,谈谈天气,谈谈环保,谈谈艺术,谈谈时尚,尤其是和《服饰与美容Vogue》编辑总监刘冲谈论那期,其实米老师把握了一点,是和很多谈话节目不一样的,很多谈话节目往往会被巨大IP的嘉宾所诱导,而这两位一起做到的实际上是你代表一座城市和一个现象在对话,就是深圳这个城市和时尚圈在对话,那谈的角度和格局又不一样。
米鹏民:我只能想,就是你刚才讲的,就是我们这个城市,前沿的一个城市,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和时尚这些人,这个产业,能够链接起来,一起生长。
王剑锋:好像现在社会已经认可了你们这种角色,认可了和《晶报10分钟》对话,大概就是和深圳对话。
米鹏民: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九十多期了,把目录列出来,也还是蛮感慨的。
王剑锋:深圳它是个多面体,其实《晶报10分钟》用了很多期节目把“深圳”每一个性格基本上都捕捉到了,比如说谈到在这个城市创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也谈城市的温暖,我们城市的前卫,比如说我谈谈城市的公厕,比如说我们谈文物,我们这个最小的反而是价值最高的文物,那个塔……还有一个城市的这种人文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那个不同的维度,我觉得表达得非常好,就在各个角度总能切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原来这个城市是这样的,我越看《晶报10分钟》越觉得,这就是“深圳主义”,深圳表达,能够顺畅地表达,舒畅地表达并且有激荡,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我想苗老师可以说他找到了一份幸福的工作。
苗凡卒:确实它是一份很幸福的工作,评论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个节目它给了我一个表达的空间,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做新闻评论的积累,可以非常痛快地释放出来,至少表达的瘾是过足了。
米鹏民:苗老师过了表达瘾,有瘾主要是有想法、有思想。
王剑锋:米老师经常说,我们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不准备,没台本,实际上他们的准备在哪里,他是准备了几十年,几十年职业(积累)的知识、信息、见识,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全部积累在这,我在看节目当中对两位还是很佩服的,这个节目恰恰非常准确地体现了我们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就是在于我们内在的东西,就是拿到一个东西,我用我的头脑,我的知识,我的见解,我可以去解剖它,同时我产生我的观点,这就是一个媒体的价值。
虽然你们说《形式主义到底是什么鬼?》那期好像传得最广(相关报道:形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但是客观总结的数据,你们传播量最高的是文博会那期,1.5个亿。(相关报道:文博会如何成为国际头部大展 | 晶报10分钟)文博会当然是深圳最需要讲的东西,讲起来可能有一点费劲,你很难想象这个话题能讲成爆款,那么后来我们艺术深圳就主动找上来了,市场的反馈是对一个节目非常正向的认知,它是一个价值,比如说龙华区、宝安区会找到你们,你们能不能来讲一下,讲一下我们龙华的商圈、文化,讲一下深中通道。
谢晨星:我记得当时我们在那个莱福士酒店拍那期,那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演播室(去地标性建筑录制),之后几乎每周都有外景,去到了欢乐港湾,去到了星河,全是这种就真的是地标性的。
米鹏民:当然我们之前还去过港中深。
王剑锋:港中深那期的核心,那个slogan,那个标题,非常的出彩,就是《大学的生日 城市的节日》,一下子就把整个这个节目,这个调就提上来了,那一期就变成大学值得珍藏的一个礼物,要把它留下来了。
苗凡卒:剑锋老师说的,就是他刚才说刘冲那一期,这个说法我觉得特别精准,就是我们是代表这座城市和我们的这个嘉宾进行沟通,所以你如果说用这样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和港中深的对话,那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大学的生日 城市的节日》。
把有价值的东西有效地传播
就是最好的媒体融合
米鹏民:所以说现在讲媒体融合,我有时候觉得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东西神秘化了,我想就是用现代的传播技术,把我们有价值的信息最有效地传播出去,这就是最好的融合,至于你用什么方式,你现在回头来看,取决于你是不是讲的大家关心的事,你是不是用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是不是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
苗凡卒:你像现在不管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大家都特别希望去打造爆款,大家都没有想到过一个问题,你的产品是偶尔昙花一现出现一个爆款,还是你找到了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我觉得并不需要每一次做节目之前去挖空心思,我们今天要说点什么,让它能爆,我们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按照我们自己习惯的方式,爆款就成了。
米鹏民:理性、负责任、共情、讲人话、建设性,这些东西说起来总结起来它是一个一个词,它就是一种价值观。
谢晨星:而且能把这所有的一切都融汇在一个节目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苗凡卒:它不是一个做节目的时候才进行的融汇,它是一个已经内化在我们脑子里面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内化,你把它当做一种技术、一种标准,那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你速成。
米鹏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老师讲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我的一个直觉不一定对,我总觉得互联网时代它是挑选合适的人,不是培养适合互联网的人,就说有些正好你就在这些要素上,适合互联网的一种传播方式,那么也许我们这几位碰巧都还有一点适合的地方,这也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缘分。
来源 | 晶报
出品人 | 米鹏民
总策划/总监制 | 米鹏民
总统筹 | 王博
总运营 | 郑毅
总推广 | 赵翔庭
总编导 | 罗秋芳 赵茜庆
编导 | 伍岭
拍摄 | 成江 李亦浩 何保贤 章子恒(实习生)
剪辑 | 喻琪峰
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