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荣耀最新款机型上市,充一次用两天且支持100W快充的6000毫安大电池,准确切中众多手机用户对于电池长续航能力的需求。
这块电池,就是当下行业“当红炸子鸡”硅碳负极电池。相比传统材料电池来说,同等机身大小的情况下,它容量更大、续航时间更长、充电更快。作为目前理论效率最高且距离产业化最近的电池负极材料,硅碳材料已成为苹果、华为、小米、OPPO、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各大手机终端、车企和电池厂商的押注目标。
但你可能想不到,目前国内量产该类材料的头部企业在兰溪,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企业——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的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加。
所谓能量密度,即在同样的体积内存储更多的电量。过去几年,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主要靠结构上的改进。比如特斯拉的圆柱电池,电芯的直径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通过空间效率的提升来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
但仅仅指望结构上的改进显然不够。随即,电池材料上的改进成为整个产业的共同方向。除了从液态电解质转向固态电解质,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也成为研发开拓的重点。
2017年,两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离开行业大厂,在位于杭州临安的青山湖科技城踏上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之路。“正极材料的开发已接近性能极限,想提高能量密度,需要从负极下手,而在负极材料上,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也已经接近了性能极限。”陈青华,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首席技术官,在他看来,当年的选择并不是年轻气盛的鲁莽,而是多年来在专业中浸润出的眼光和对行业的提前预判。
初生牛犊不畏虎,敢想也敢干。
2018年1月,“致德”第一代产品——硅氧负极材料开始研发。仅用一年时间,将电池材料的包覆涂层厚度从原先的微米单位缩小到纳米单位,解决了粉体动态跑散问题。“国际上,日本已经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国内没人敢做,因为CVD气体易燃易爆,大家都觉得很危险。”陈青华介绍,在国外龙头企业信息封锁情况下,他们自主研发了核心设备,成功打破垄断,成为国内首个从工程上解决这一问题的企业,并迅速在兰溪建厂,开始量产。
第一代刚刚开始量产,2019年3月,第二代预锂硅氧负极材料的研发迅速排上议程,并于2021年6月成功开始量产。相比第一代,预锂硅氧负极材料减少了更多能量损耗,各项性能对标日本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国内首批次新材料”。该材料在手机等3C消费类电子、纯电动汽车等行业已被应用。
业界的肯定和产品的成功,并没有让“致德”停下脚步。
在第二代材料开始量产后的第3个月,第三代产品气相硅碳负极材料着手开始研发,“致德”通过自主研发核心设备,成功打破国外龙头企业对硅碳负极硬件的垄断,目前已掌握核心硅碳材料的低成本纳米化制备技术,并实现了低成本、高品质的全产业链布局。
6年,迭代3次。陈青华解释说是因为行业太“卷”,“电池行业日新月异,几乎每两个月就会有新东西,如果你不做,别人就做了,所以必须得跑起来,才能保持领先别人的优势”。
在“致德”,“跑”这个字有十分具象的画面:检测车间里,同样的设备往往有好几台,检测同步上马,机器常年24小时不停;总计4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近200名,“头脑风暴”时,工艺开发人员和核心装备研发人员同时在场,有需求有问题,当场讨论,减少后续沟通磨合时间,提高协同效率;新产品一出马上测试,测试完马上落地应用,几个环节之间无缝衔接;产品小样刚做好,第一时间坐高铁送到客户端去测试……“真的是跟时间赛跑,按小时计算”。
一步快,步步快。陈青华说,“致德”每年投入研发经费约2000多万元,截至今年7月已拥有发明专利70多件,从第一代开始至今,几乎每一步都保持着领先行业1~2年的节奏,“要不快人一步,跑过行业发展速度,要不慢人一拍被人替代”。
从一代到三代,从硅氧到硅碳,如果说“致德”此前一直做的是加法,那么如今,一路奔跑的它开始思考做减法。
“虽然舍不得,但精力有限,要将某种材料做到极致,只能舍弃其他,专注某个研发领域。”据介绍,相比传统的石墨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传统石墨电池的5~6倍),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增加,尤其是低空经济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带动飞行汽车快速发展,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本就是硅碳专业行家的陈青华看来,硅碳负极材料和目前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复合材料,就像一个可灵活组合的活动模块,可根据需要添加主要成分以及调整比例,达到性能和成本的最佳契合点。
陈青华用“充满想象力”来形容硅碳负极材料。“目前的电池行业,基本采用传统石墨材料和硅碳混用的方式,即便只是加入5%的硅碳负极材料,电池的性能也会大幅提升。”讲到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优点,他明显有些兴奋,“今年行业平均添加率是10%,明年就会上升到15%,后年可能就达到100%,完全颠覆传统材料,实现全替代。”他拿手机电池的容量给记者解释:以前主流机型电池容量只有4000毫安,去年增加到5000毫安,今年开始出现6000多毫安,后年可能会是7000多毫安,“对手机用户来说,以后可能5分钟就充满电,充一次可以使用超过24小时,甚至48小时”。
当然,目前来说,这还只是美好的理想。陈青华介绍,硅碳负极材料在终端产品上的应用速度非常快,业内对它的研发却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他认为,未来5年,锂电池行业的商业化突破和探索都会集中在硅碳负极材料领域,如何通过技术提升和创新来不断发掘这个材料的潜力,是目前各头部企业均重点关注的方向。所以,他慢慢舍弃其他,逼着自己跟硅碳新材料死磕,“提前预判行业短板,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敢于捅破天花板,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行业的挑战。”
他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能将硅碳负极材料做到极致,最终实现对传统材料的完全替代。
来源: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