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位 50 岁的女士在网上发了个帖子。
她表示自己计划在退休后,寻一个风景如画、春暖花开的地方去旅居,用自己积攒的存款买房养老,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
然而,她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
儿子指责她没有责任感,声称其他老人退休后都会帮儿女带孩子、搭把手。
这位女士感到很困惑,她问道:“我不花他的钱,而且在照顾孙子方面该出的钱我也会出,只是我不想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围着儿子孙子转了,我这样做真的不对吗?我只是想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有趣的是,由于小红书的用户主要是中青年女性,这个帖子引来了众多“儿媳”的关注。
传统观念的“儿媳”和现代观念的“儿媳”为此争论不休。
起初,高赞区域的主流观点大多是“养老警告”,像“既然婆婆不帮我带娃,我也不会帮你养老”之类的言论。
后来,现代派儿媳开始进行反攻。
当前很多社会问题其实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在过去,四世同堂的情况下,青壮年劳动力极为宝贵,通常都是女性祖辈帮忙带孙辈,以便儿女能够赚钱养家。
只有等到孙辈也成家立业时,老一辈女性才有机会放手,享受一下“养老”的尊崇。
可这时往往身体已经衰老多病,缠绵病榻,离人生终点也没多少年了。
一代代女性仿佛从结婚那一刻起就套上了枷锁,一直到生命尽头都不得解脱。
但如果问问现代女性,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八成是不愿意如此度过一生的。
大家都盼着 55 岁如同“刑满释放”,给孩子准备好车房存款后,终于能够卸下重任,不再局限于厨房和格子间,世界如此之大,可以到处去挥舞纱巾。
然而没想到,“养老警告”却随之而来。
比如下面这位儿媳所描述的孤独终老场景,代入其中,是不是很有震慑力呢?
02
以下是我的三点看法。
其一,我们常说“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这里的“小”是否涵盖了在养大自己的儿女后,还有义务继续养育儿女的儿女呢?
若不这么做,就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是自私的表现吗?
法律中所规定的抚养义务与赡养义务的对等,仅仅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等关系。
父母含辛茹苦,花费金钱,把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儿养育成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可就因为不愿意继续带孙子,就被威胁不养老,那之前父母 18 年的付出又算什么呢?
在某些人看来,最好的父母就应该像工具人一样,养大孩子、为孩子买房,然后毫无怨言地去带孙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随叫随到,等孙辈上小学了,最好识趣地消失,千万不能在医院躺几年,否则会把父母与子女间最后的耐心都消磨掉。
我认为,人都应该为自己活一次,这对自己和他人都公平,绝不双标。
不能因为害怕年老后无人照料,就委曲求全,继续奉献剩余价值直到无法动弹。
其实想开点,如今有多少儿女会辞职在病床前亲自伺候呢?
实际情况中,大多是子女花钱请家政照料,长期失能老人会被送去护理机构。
况且,能发出“养老警告”的儿女,又能对父母有多温柔呢?
父母养大了儿女,理应获得同等质量的照顾。
为家庭忙碌了一辈子,就让大家都为自己活几天吧。
其二,在评论区里,看到的多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男性角色再次完美隐身。
所谓老人帮忙带孩子,实际上在儿女家负责带娃、做饭、打扫的大多是老年女性。
公公们年轻时没学会带娃,老了也照样不会主要承担带娃任务,他们要么搬个小马扎刷抖音,要么清晨五点起床钓鱼、下象棋、搓麻将、喝早酒,要么摄影旅游盘核桃,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不用带娃,儿女也会正常照顾他们的晚年。
大家从来不会对公公、岳父有额外的期待,却默认应该把老年女性压榨到最后一滴。
56 岁的苏阿姨决定离家出走自驾中国,她的丈夫慌了,因为“没人给他做饭了”,女婿希望她过年前能回家,她只回了一句“不想给大家干活了”。
有多少老年男性一辈子不做饭不干活,却从未有人质疑,而一位老年女性说出这样的心声,就引起全社会的讨论,甚至登上《纽约时报》,这难道不荒诞吗?
其三,养老不应仅仅是家庭的重担,更是社会的责任,不能全压在个体尤其是老年女性身上。
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时,那句广为人知的口号,引导着人们逐渐从传统农耕式的“养儿防老”观念,转向对社会化养老的期待。
工作了一辈子、为社会创造过价值的纳税人,老有所养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些年来,人们的想法又开始回归到“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担心养老金无法支付未来高昂的生活成本,担忧社会养老机构良莠不齐甚至中途跑路,害怕护工虐待老人……
种种忧虑使得社会化养老的幻想破灭,人们转而退回到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
对养老的恐惧成了软肋,进而演变成“如果你不帮我带孩子,别怪我不给你养老”的博弈。
在婆媳的这场较量中,有一方本应承担部分责任的主体却隐身了。
03
除了东亚国家,很少能见到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老人生活状态。
在旅途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令人向往的老年生活。
在北美,有许多长期的房车社区,很多老夫妻开着房车拖着船,冬天在温暖的海边一住就是半年,甚至在营地里种花种菜,精心布置庭院。
春暖花开时,又前往下一个地方旅居。
高档游轮上几乎都是老年人,他们喜欢坐“背靠背”的航程,在同一个喜欢的目的地连续乘坐两次而不下船。
上次遇到一位老太太,已经在游轮上待了小半年,随着船的不同季节和航线,游览了十几个国家。
我们的两任前房主,第一任在儿女上大学后立刻卖掉房子,搬去夏威夷定居;
第二任房主因为老太太喜欢在拉斯维加斯当大赢家,老两口直接卖房搬去赌城,尽情享受生活。
附近的退休白人老夫妻也很多,他们卖掉带码头的湖景豪宅,换个小点的房子,差价足够养老。
几乎没见过他们带孙子,顶多是逢年过节儿女过来团聚,或者节假日偶尔帮忙带一两天。
同样是带孩子,白人一生三四个孩子,夫妻俩带娃看起来轻松自在(虽然带得比较粗糙),而华人家庭只生二胎,却还得两边老人轮流帮忙,忙得不可开交。
很多跨国婚姻中的女性,会把国内的亲妈叫过来帮忙带孩子做家务。
那些白人老公很享受东亚岳母的无私奉献,每天下班就有饭吃,家里随时干净整洁,有人遛娃洗澡,还不用付一分钱工资。
他们的父母绝不可能把自己奉献到这个程度。
女性一生中只有两个黄金时间段,一个是经济独立到结婚前的五年(大约 25 到 30 岁),另一个是孩子上大学后到父母开始频繁进医院的十年(大约 50 到 60 岁)。
在这两段时间之外,女性可能是妻子、母亲、婆婆、岳母、女儿。
过了许多身不由己的日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能做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