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天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了,离过年也一天比一天近了,思绪中不时会飘来一丝过往,微做梳理后,形成了下面的文字。
(一)打麦场上的游戏
村里有一个打麦场,秋天碾完庄稼就闲置起来了。是全村儿童的寒假游乐园。那个年代人们口袋里一直没钱,但手里一直有活。大人苦,孩子累。吃个饱饭心里就很美,穿件新衣更是乐开怀。在那个自给无法自足的时代,一放寒假,大一点的孩子就是一份劳力。白天要给家里拾粪、捡柴、抠填炕,同时放牧牛马羊 。 晚饭后才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农历初八以后的傍晚,月亮就会从东山顶上悄悄露头,孩子王们率领自己的队伍陆续赶到大场上。开始商量游戏内容,人员分组,组员分工和奖罚手段。游戏的道具很简单要么是几块石头,要么是自制的沙包、毽子。游戏的内容一般就是打盖石、踢毽子、打卯等。
打盖石是一项晋级游戏,道具很简单就是一人一块巴掌大的板石头,两人以上就可玩,开局的攻防由抛干湿两面的石头来决定。干面朝上由选干队攻击,湿面朝上则由选湿方首攻。攻防距离3米左右,比赛规则是:守方队员把自己的盖石立在地上,由攻方队员用单手投掷,单脚跳跃,胯间投掷、头顶送石、臂弯运石,背石倒退,抱膝运石,挺胸运石,击侧立石,踢石出击等近十来种方式进行攻击。中途出现失误或未能击倒对方立石则互换攻防位置,那一组先完成所有动作,那一组胜出。失败的一方要以贡卯的方式接受惩罚。
贡卯,是我们小时候玩耍时最常见的一种奖惩方式,应玩具而定,如盖石贡卯时负方要将盖石放到胜方的脚面上由胜方踢出负方去捡,什么时候胜方踢石失误,什么时候终止。如遇毽子、沙包等物,则由负方在近距离内拋向胜方脚面,胜方失误后贡卯终止。
毽子都是自制的,大多材质为狗尾毛。偶尔也有鸡毛制成的,但是不耐用。狗毛毽子主要由底座和毽毛组成。毽毛多来自自家狗的身上,大概有二指宽的一缕,底座一般用铜钱二枚。找不到铜钱的可找自行车、架子车上的垫圈二枚。毽子的制作过程如下:把两枚铜钱叠起,将狗尾尖端穿过铜钱眼,留一公分的根部,把木楔或骨楔钉到铜钱眼中,再把松树脂抹到毛根上用火烧焦就算焊接成功,等晾冷凝固后磨平即可。
毽子的玩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踢毽子比赛。这种比赛可以两两相对,也可比双方累积分。比赛分组叫拉人,由两名种子选手按照平时的技术选出实力相当的队员再进行比赛,最后计数多出的一方为胜,奖惩办法也是贡卯。还有一种玩法叫打卯,攻守双方站成一圈,由攻方队员向守方队员脚下投掷毽子,守方队员一只脚不动,一只脚防守,若毽子打到离没有动的脚跟一拃以内距离时则攻方胜出。由负方贡卯。
沙包的制作方式也很纯朴,沙用的是纯河沙,包的布是家中的破布头。玩法跟毽子差不多。
大场里的游戏中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打秋——荡秋千。秋千一般在除夕或大年初一由村中青年们立起,到二月二农忙开启时拆除。秋千架由五根直径30公分左右,长5米有余的木材组成。采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木材两两相交用拧好的枝条捆绑形成左右支架,再将第五根木材横搭于支架之上。事先将两个预制好的木圈套在横梁上就算秋千基本立成,再由来打秋的青少年从家中拿来麻绳系在木圈上,就可飘荡。有一个人坐着荡的,站着荡的,还有两个人站上去荡的。站着荡的场景相当惊险,荡高了时秋千上的人和围观者都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叫。打秋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游戏,也能促进青年男女之间的友谊。打秋好像从来与儿童没有多大的关系。
随着生活的宽裕,社会的进步,对大场里的游戏能准确说出完整细节的人也没有几位。当与同龄人提及时,大多数人会说;“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二)过冰桥
卓合高速通车,卓碌路卓尼段贯通,奏响了交通强国建设在甘南大地上的时代强音。在这些美妙乐章陶醉下,让我想起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座季节性交通设施——冰桥。
我的家乡有一个坐冰桥的地方叫小湾咀,这里连接着两个市州,三个县域,促进了藏汉回等民族的互联和互通。
每年农历十月,洮水开始流珠,到了小湾咀那片深且平还带着漩涡的水面,开始慢慢攒聚。三五天后,在鬼斧神工的雕琢下一座宽十几米的冰桥横跨洮河两岸。再经过凛冽北风的昼夜加固,就开始承接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
冰桥通行后,对面镇上的集市就开始繁华起来了。牛车装着柴,马鞍驮着粮,还有那人力车上装着药材和柳筐。你背着背篼,他提着布袋,我把山货扛在肩上。从东方发白到夜幕降临,冰桥上人来车往一派忙碌的景象。为了筹备过冬物资,大家在集上卖出买入或以物易物。腊月二十几逢集,办年货的人车使冰桥的承载量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时候,孩子们会疑惑冰桥的牢固程度。就问父母:冰桥不塌吗?父母说“十月冰冻一页瓦,能够担起一匹马”
今天一队迎亲的车马走向南岸,明天一群贺喜的亲戚赶往北畔。月初一个孕妇过河临产,月末一位游子回乡探眷。引火的烧柴送过去,取暖的煤块运回来。拉过去丰收的粮食,运回来喷香的白面。运出去的是林间山货,拉回来的是城里洋货。人们匆忙的脚步把冰面磨得越来越亮,晶莹的桥面每天映照着世间的善恶。
立春过后,洮河开始浑浊,流珠明显减弱,这是春融的征兆。冰桥慢慢变窄,车马不敢再过。行人也开始胆怯,大多数人只能望桥兴叹,一两个愣头青还会豁命探险。这时候有经验的老人就会告诫:“打了春的桥,神鬼不敢跳.”。再过几天,阳婆旮旯里闲谝的人们就会问串乡的商贩:“货郎爸,冰桥走啦?”商贩回答:“走了”。从此以后,大家又要过渡船或绕几倍的路程过桥赶集了。
本世纪初,洮河大桥建成,小湾咀无人问津,冰桥路被溜沙淹埋。冰桥,这个大自然的馈赠也尘封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三)杀年猪
春光明媚,会勾起人们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寒冬腊月,也会激起往事点滴。
麻浮团像一个个珍珠串成的果盘,在洮水中漂泊着。左邻家传来惨烈的猪叫声,右舍的烟囱内整天冒着青烟。上学的路上偶尔闻到一股肉香,教室里的炉面也开始焕发油光。放学时,路旁那一户人家水槽眼里流出的污水夹杂着粪汤,临街那户的梯子上倒挂着一个白森森的猪腔,这是我们上小学时农村杀年猪的景象。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杀年猪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年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杀了年猪,男人们的酒桌上会多出一盘硬菜,女人们锅灶间的饭菜味道也会更香,孩子们的脸蛋开始泛起红光,放学后多了一项踢尿泡的玩场。
家中杀猪的日子确定后,奶奶就会偷偷告诉我。这一消息让我兴奋地夜里推迟入眠,课堂上精力分散。母亲开始准备葱姜蒜醋油盐,还要准备装肠子的炒面和豆面。父亲要提前借梢、劈柴、央屠家。梢是烫猪专用木桶,不是每家都有,高1米左右,有圆扁两种。杀猪也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人人都会干,村里有几位专门的屠家。
杀猪的头一天,父亲会准备好招待屠家的烟和茶,年景好时还会买瓶低价酒。同时,准备一根细麻绳,两端绑上木棍叫扎嘴绳。把一根10公分长3公分粗的木棒,用斧头削成锥形叫楔子。母亲要准备一两棵大白菜洗好切成块,并蒸上一蒸笼白面大馒头。
杀猪的这一天,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开始用两口大锅烧开水。屠家和央好的两三个邻里陆续到家,就着白面馍馍喝早茶,这时由主刀屠家作简要分工。
喝罢茶,大家到猪圈里逮住全家饲喂了一年的肥猪,按倒在事先搭好的木板上。由屠家扎了嘴,然后下刀、盛血、钉楔子,再放入注满热水的梢中翻烫到能用手轻轻拔下毛。毛拔光,皮洗净然后开膛扒肚肠,把心肝项圈先煮上,翻好肠胃洗杂碎,用洗净的肠子装上血肠和面肠。
这时候,主刀屠家开始喝茶。按照事先分工由一个人刮肉,把五花肉、瘦肉、肋巴分开,头蹄割断。另一个人专门操心煮肚肠。一个食水好的人捞出八分熟的项圈切成片和准备好的白菜炒成了杀猪莱。
年猪浑身是宝。头一半用来二十三祭灶,一半还要留到清明祭祖。蹄子煮好与脱了皮的麦粒一起来熬腊八粥。冬至、除夕和元宵的饺子离不了瘦肉。肋巴熏好后,正月里由阿舅招待外甥,岳父招待女婿。挂好的腊肉更是一年四季待客的佳肴,还要分一点为以后的婚丧嫁娶储藏备用。
杀年猪的时候,“换针换线”的货郎叫声时常回荡在巷尾村头,女孩子用猪毛换发卡头绳;男孩子用猪毛换水枪皮球;妇女们用猪毛换些针头线脑。猪毛换线的商业模式不知沿用了多久,也许比南方鸡毛换糖的故事还要更早。
在我们的传统中,凡遇大事脱不开人情世故,杀猪后要招待一次亲朋好友,还要向邻里送点杂碎让大家尝尝新肉的味道。
如今的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劳务输转成了主流,喂年猪的人屈指可数,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标准,吃新鲜肉也不再属于显摆富有。杀年猪的情景成了记忆深处的乡愁。
编辑/张玉红 责任编辑/王淑霞
审核/刘学花 总审核/郑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