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看起来像糖:智能时代戏剧语言的错置”
当代戏剧工作坊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0-11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北京高校学生群体在中国传媒大学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盐看起来像糖:智能时代戏剧语言的错置”的当代戏剧工作坊。这场为期两天的艺术盛会,以即兴戏剧与极限创作为核心,旨在打破专业壁垒,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创作,拓展和丰富当代戏剧的演出与创作方式,为智能时代的戏剧语言探索新的可能。
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倡导的跨媒介与学科融合实践的观念在本次当代戏剧实践中充分展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净雨老师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艺术家马军老师联合主持了本次工作坊活动,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思考相结合,大胆探索新创作方法和新的艺术样态。
野怪戏剧工作坊WMT(Wild Monster Theatertage)2024年成立于北京,由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是一个以“当代戏剧”“剧场”“戏剧文学”为主体的戏剧创作社团。该社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多元化的创作环境和影视专业特点,以“戏剧&电影”为契机,尝试打破专业壁垒探索跨媒介和跨专业的联合创作模式。野怪戏剧工作坊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实验创作方式,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共同加入,在戏剧的框架下努力探索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戏剧风格,打造戏剧&电影的多托邦未来愿景。本次戏剧工作坊由中传学生胡俊岩、孟姝含、文向荣、李骏辉、郑易宽与李佳钰同学共同组织策划。
活动名称
《盐看起来像糖:智能时代戏剧语言的错置》
Salt Looks Like Sugar:
The misplacement of dramatic language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活动回顾
新智能时代的艺术生态转向:关系作为介入方式
The ecological turn of art
in the post-truth era:
Master of Lies
主讲成员
Keynote speaker
郑易宽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23级新媒体专业郑易宽分享了作为当代艺术讨论中的核心视角之一的剧场性概念。艺术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作品”,而是一场动态的发生。正如凯奇的《4分33秒》,在“沉默”中,观众的呼吸、咳嗽与焦虑成为表演的一部分,这种体验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开启了观众与作品的全新关系。在剧场性中,艺术是一场无法重复的事件,它解构了传统美学的沉浸式幻象,让我们不仅观看艺术,更“进入”艺术,成为创作的一部分。这是艺术的开放,也是它的自由。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又如何通过剧场性与我们真实相遇?
从乌镇到柏林
From Wuzhen to Berlin
主讲成员
Keynote speaker
孟姝含 李佳钰 李骏辉
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成员、戏剧影视学院2024级演出美术创作专业孟姝含以2024年乌镇戏剧节为起点,并以乌特邀剧目——舞之剧场的《美狄亚 In Medeas Res》为例,分析不同材料媒介在舞台美术中的应用。她讲解了第十届、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评审细则及获奖作品,着重分享了2024年乌镇戏剧节中结合AIGC创作的两部戏剧 ——《躺平2.0》、《人工智能与亚伯 K.I. and Abel》是如何用AI共创剧本以及剧作实现对AI技术的思考。最后,她以(美狄亚Medea)的多个创作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戏剧影视学院2024级演出美术创作专业李佳钰聚焦于阿那亚戏剧节,着重阐述了其单元设置情况。以阿那亚露天剧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她分析了自然环境所具有的随机性与偶发性特征(诸如光线的明暗变化、气象条件的瞬息万变等)在戏剧艺术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观众在场体验的增强等方面,探讨了自然环境与戏剧服装之间潜在的关联。
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成员、戏剧影视学院2023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李骏辉着重介绍了柏林戏剧节。他从邓丽君的演唱会艺术引出“墙”的概念,从现实再到艺术创作多个方面分析戏剧创作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核心理念,最后综合分析从创办至今的剧本写作总结,引领成员思考创作概念。李骏辉主要从戏剧创作手法和文本内容分析了2020年德国柏林戏剧节得奖作品《自杀剖析》,呼吁大家在戏剧创作中应具备人文主义关怀,去讨论和实践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议题。
新智能时代的信息策略与历史迷局——
从洞穴到蜻蜓之眼
Information strategy and historical mysteries in the New Intelligence Age ——
from caves to Dragonfly Eyes
主讲成员
Keynote speaker
胡俊岩 文向荣
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成员、戏剧影视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艺术学(数字影像研究)专业文向荣以其作品《洞穴》(The Cave)为理论切入点,对“当下的信息策略与过往时代的媒体形态究竟存在哪些质的差异与潜在的延续性”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与批判性反思。研究伊始,他借助柏拉图在“洞穴寓言”中对感知与真知关系的经典隐喻,揭示了“洞穴”在剧场空间与数字媒介之间潜在同构性。于此基础上,文向荣将这一寓言性装置平行映射至传统剧场空间,论证观者在面对单向度的舞台信息输入时,其视觉与听觉经验被高度整合并内化于特定的表现框架之中。
至此,无论在传统戏剧抑或数字生态的传媒链条中,信息互动与内容传递并非平衡对称的过程,反而更趋近于一种隐性的信息单向度输出与再现结构的反复加固。文向荣引用拉美剧场理论家奥古斯托·波尔(Augusto Boal)所提出的“报纸剧场”(Newspaper Theatre)理论作为实践性策略与观念参照。这一视角提示我们,唯有在观者主动干预的层面上,对媒介生态进行深层次的重构与反思,方能在当下数字时代确立更加能动且具批判性的主体性位置与审美态度。
中传戴尔联合创新实验室成员、戏剧影视学院2024级演出美术创作专业胡俊岩以Joanna Zylinska《非人类创造力:人工想象:人类的预判》(Nonhuman Creativity : Artificial Imagination : Human Anticipation)中的主要观点“技术作为创作者”作为切入点,探讨在“非人类摄影”中,人工智能和算法能够自动生成、编辑甚至选择图像,技术本身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或主导力量。以此提出生态媒介的共生想象,提倡人类与技术的共生关系,而非单方面的控制或依赖。
胡俊岩以个人实验影像作品《智障》(Mentally Disabled)为导入,作品主要反思当下对于人工智能媒介本身特性的忽视,强调艺术创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媒介的更迭与独特身份,而非一味将人工智能作为对齐传统影像媒介的工具,以“一致性”和“精确度”作为评价影像系统的单一标准。胡俊岩将“偶发性”与“灵光、诗学”进行并重,提倡对于人工智能中机器身份和机器视觉的关注,以此丰富即兴剧场的创作方式。“人工智障”的词语将人类中心主义迁移在了媒介生态之中,人类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阶级同样与人工智能的故障和错置具有共同的情感诉求,以此讨论“我们如何对话人工智能媒介,我们幻想怎样的未来世界”。
就此,胡俊岩向工作坊成员公布本次三大创作主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你的心永远在等待;我们该怎样告别。”
破冰环节:沉默在场
Meeting session:Silent presence
工作坊成员在纸上写下3句话的自我介绍,随机与1位陌生其他成员互相沉默对视2分钟,结束后互相描述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肉眼观察对彼此的印象和身份侧写,通过沉默打开知觉的想象,在朦胧的想象中建立链接。
齿轮与灵光:编剧实验室
Screenwriting Laboratory:Screenwriting Laboratory
“我们在麦圈里环绕而坐,我们彼此对视,我们时间有限,故事永远在发生”。成员分为聆听者和讲述者,形成齿轮的内外圈关系,在极限的时间内,讲述者一遍遍诉说着个人的故事与表达,随着齿轮的转动与时间的缩减,抽丝剥茧后我们获得了故事的灵光与核心。最终我们诞生了6组故事,这是集体的力量与想象。
联系渠道
请发送您的个人简介至
wildmonstertheater@163.com
(姓名、联系方式包含邮箱、电话、微信、专业背景和一切可以深入了解你的图文资料,请整合在一个PDF文件当中,大小不超过10MB)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坊项目
我们正在路上
欢迎热爱艺术与戏剧的朋友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
作品简介
《明天的明天》
Tomorrow's Tomorrow
徐曼盈 孟姝含 胡俊岩 文向荣 李佳钰 吴明昊
故事以一位多重身份的女性视角作为命运之眼,展开了五场对话。
一位在机场等待友情重逢的女孩,她期许着“明天的明天”的约定,她也许没有料到那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是她们最后的会面,最后她选择乘坐飞机前往记忆之地;一对纠葛和缠绕思念的异地恋人,他们远隔千里的路上反思人生的站台——我们该如何告别,他选择时光机回到过去;一位逝去亲人的男孩乘坐火车,渴望寻找儿时的回忆,漫长的旅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生命与记忆的链接;随着站点的到达,屏幕之中的人像和声音逐渐退出舞台,一位跨越时空的母子展开审判,儿子不断以犀利和恶毒的语言刺激攻击着独自瘫坐的母亲,审判她的婚姻,爱情、家庭和不可割断的脐带关系,最终以“亲爱的妈妈,我明天将要离开,一步一步离开”,以最朴素的身体行动反思女性困境,儿子以“我是你报复那个男人的棋子”彻底激发母亲冲破对于血缘、亲情和家庭的束缚。故事的结局以人工智能对于“思念”的想象与回应落幕,寂静无声的黑夜中透露出影影绰绰的温柔。
《最后一次离别》
The final farewell
韦琛 张子颖 刘海英 曾诗杰 周荣辉 李骏辉 一诺
在本剧虚构的世界中,传说亡灵在黄泉路上的最后一关,就是要重返人间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完成最后一次对自己的告别。
从一场我们“最熟悉之人”的葬礼默哀开始,五位祷告者在葬礼司仪的介绍依次出场——爱吃水果的男孩、为什么女士、愤怒的小姐、吟游诗人和可怜的瞎子,他们都在悼词中怀念着TA。
可怜的瞎子寻找触感的回忆,意外发现墓碑上的竟是自己的名字。
众人围置,每人的名字赫然其上。
原来传说竟是真的,司仪邀请现场的其他宾客(观众)在墓碑上同样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以及形容自己一生的词汇,引领众人向自己做最后一次告别。
一生冗长,告别无数,请别忘了把最后一次告别留给自己。
《日记几则》
A few diary entries
刘雨晴 黄婧轩 余宗霖 江孟翎 李金默
该剧本讲述了“我”通过主题为“我的宝贝”的速写课堂作业回忆起奶奶和她使用的小锅的温馨片段。
奶奶的离世和失去小锅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在遗物焚烧中,“我”试图抓住回忆,却发现它如烟雾般飘散不可追。
该剧本用日记串联记忆,表现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可重来的爱和如影随形的隐痛。
《飞过忘川》
Flying over the forgotten river
高阳 电锯 林庭萱 李琪 田儒正(阿华田)
黄彦溪 王振旭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与死亡、爱与告别的故事,不被珍视的记忆、毫无预兆的死亡、掺杂着私欲的爱、未能说出口的告别。
女主角李佳明是一个长期在大城市工作,像她曾经的长辈那样不惜一切要改变命运的人。
人生到了半路,她手机里的照片却因为故障丢失了。相册里只剩下四张照片:一张阳台上没有开花的铁树,一只从窗户旁边一闪而过的、拍得不那么清晰的黑色大鸟,一块写着“通往无知”的路牌,最后一张是一个陌生的女人。
一张神秘的纸条告诉她,在四个月后,她会变成这个女人,而她自己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这也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关于他们的人生是如何像枯叶一样在时代的风雨中黯然落下,关于他们被掩埋的、布满灰尘的青春。
《共燃》
co-combustion
艾格格 刘婧雯 赵悦铭 李琪 关雁飞 项尚 陈果 彭艺茗
在一台巨大的表盘上,两个人蒙上双眼,各自手持一根蜡烛,其中一个人的蜡烛已在燃烧,而另一个人的依旧空空。两人需要在不受表盘指针的干扰下找到彼此,达到共燃。原先在燃烧的人蜡烛已剩不多,可另一个人才刚被点燃。他们千辛万苦找到了彼此,可共存的时间却又如此不对等、如此短暂。是因为时间的戏谑也因为它的柔情,使得人生中每一段关系的本质变得也彷徨、也激情、也伤感。
《持冰狂舞之人》
A person who dances wildly with ice
子希 松子 451 韩雨昕 金朵朵
这是一个关于癫狂的故事,关于持冰狂舞之人的故事。
ta无法克制的去缝制一条冰之绳,并在其中不断回味那冰冷的快感,被困在癫狂中难以挣脱,但最终在狂舞、旋转、消融里寻到了逃脱癫狂的出口······
请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戏影团学汇”公众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视频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官方网站:tft.cuc.edu.cn
主编 / 梁若菡 责编 / 马令怡
校对 / 陈奕好 审阅 / 郑雪如
编辑 / 张文博
2024年12月22日
立“码”见“影”师生服务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