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配讲堂|书写时代精神!2024秋季学期电影创作大师班圆满落幕

文摘   2024-12-28 22:07   北京  

电影创作大师班是戏剧影视学院开设的一门面向电影创作硕士新生的专业必修课,旨在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类型的综合性影视创作学习平台。通过搭建业界与学界沟通的桥梁,解决同学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业界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课程通过邀请业内不同领域的知名创作者,以“课程分享+答疑交流”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影视制作的前、中、后端,详细介绍创作的不同维度,既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现阶段遇到的关键难题,还能不断加深他们对于艺术创作、商业需求、技术探索、服务家国等不同维度的理解。与此同时,该课程还将学校学习与就业问题相结合,在业界大咖的耐心讲解下,学生们对于就业环境和产业链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亦为毕业后的长远规划提供了思路。

2024年秋季学期大师课聚焦“书写时代精神”,贯彻“实践出真知”的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推陈出新,共邀请了九位行业内的资深创作者,在影视表演、剧作技巧、导演与摄影艺术、AI创作、节展策划、网络剧集发行和流媒体平台运营等领域开展授课,涵盖了影视创作的各方面,谈论的话题广泛而深刻,干货满满,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开放式的课堂还吸引了众多他学院、他专业的同学,推动了影视跨学科交流,更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岳红

在生活中“走走停停”保持热爱



岳红老师结合她四十多年的表演经验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对演员和角色关系的理解,她认为生命体验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故事和角色。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并进行情感体悟是非常必要的。

岳红老师和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她在电影《走走停停》中演绎的江美玲这一角色,并从自身经验出发为攻读电影创作专业的研究生们提出专业性建议。只有怀揣着热爱、保持求知欲、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感受时代脉动。


龙飞

与大咖演员现场合作的小妙招

龙飞导演结合自己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读书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学生时代拍摄短片的创作经验。他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感对于影片的重要性,把电影做出真实感,观众才会代入角色实现共鸣。

他结合电影《走走停停》分享了在与不同个性演员合作时共赢的经验,龙飞导演表示要先寻找到能够高度匹配电影角色的演员,在片场让演员保持生活化、真实的状态,然后再去设计笑料。


俞白眉

观众只为一种情绪买单


身兼导演、编剧、监制数职的俞白眉老师通过讲述以三幕剧为代表的剧作法,阐释了剧作法与观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在系统的理论体系下说明了创作者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

俞白眉老师提到,电影的吸引力来自“猎奇”与“共鸣”。前者强调电影需要满足人类对于外部世界探索的好奇心,后者则说明了电影与观众心理的链接。一部电影需要重视观众的需求才能够好看,导演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编排猎奇与共鸣,一部电影不能除了感动一无所有。

与此同时,创作者应该重视故事讲述的独特性,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在创作中,编剧要学会转换视角,学会共情人物的处境。选择符合当前中国语境的表达方式。

在剧作法上,俞白眉老师以《救猫咪》为例,讲述了“三幕剧”式的剧作结构法,第一幕铺垫,第二幕解释,第三幕胜利。通过第一幕所产生的主题动力将为第二幕的情感生发提供养料,在第三幕的回应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闭环。值得注意的是,俞白眉老师提到“救猫咪”是人类的心理节拍而不是情节节拍,创作者应当审慎思考,学会合理使用剧作法中的技法。俞白眉老师强调:“观众只会为一种情绪买单,那就是——紧张”,要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当前中国的观众喜欢“强主题电影”,创作者要时刻记住自己所表达的主题,通过专业的技法,将“猎奇”与“共鸣”相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


袁媛

把握机会风口,探索时代共鸣


编剧、导演袁媛老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向大家讲述了创作机会的重要性。她表示不要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创作机会,在面对创作与生存的双重抉择之时,不要一味地排斥“吃亏”,不要害怕“被压榨”,多站在创作的角度去感知故事是否能够激发你的创作欲。

袁媛老师认为创新诞生于对模式化的深入理解,建议每一位创作者要重视对类型片的研究,从模仿到融会贯通,最后实现蜕变。袁媛老师认为AI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意味着其中蕴藏着不可限量的机会。作为创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行业的变化,思考AI与行业的结合方式。同时,袁媛老师着重强调了人情感的重要性,这是AI所替代不了的,因此人永远是创作当中的真正生产力,袁媛老师鼓励创作者多多感知日常生活的人与事,有感而发地进行创作。


尹丽川

要去发掘世界的另一面


导演、诗人尹丽川老师真诚地分享了她在影片拍摄现场的经验,她鼓励大家积极创作,不论是写诗还是拍电影——“不要多想,先创作起来”。作为创作者,尹丽川老师认为要去发掘世界的另一面,书写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故事。“作为创作者,要培养、锻炼自己的感知力,将这些细小的感受转化为创作的素材。”而对于影片所面临的困境,创作者即使不能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有能呈现困境的勇气也已经弥足珍贵。她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它、直面它、呈现它。

谈及影像调度和空间设计,尹丽川导演结合《出走的决心》指出:“首先要保障演员的状态,然后再根据演员的表演进行现场调度。”她特意给女主设计了不少封闭空间,想用意象不断呈现被困住的主人公,因为“当她出走后,天地的广阔才是一种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尹丽川导演强调,《出走的决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普通的中国女性日常,并因此得到了千千万万个观众的共鸣。


江平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十周年,编剧、导演、监制江平老师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跟着微短剧去生活”为主题,声情并茂地为同学们上了一堂思政课。

江平老师讲述了多部红色经典背后的创作历程。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向同学们传达了在进行红色题材影视创作时,要本着真实、严谨的态度去了解相关史实和政策导向,确保剧本的历史准确性和文化责任感。谈及当下流行的微短剧创作,江平老师强调:“作为创作者应当深入到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真正实现让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充分展现文艺作品独特的魅力。


朴松日

享受创作,大胆去拍


摄影指导朴松日老师认为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内心的无限热情和对艺术的敏锐感受,而非仅仅依赖专业背景和经验。个人的直觉和热情远比经验重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创作中时,那种源自本能的感受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朴松日老师通过电影作品《过春天》《风平浪静》和《我的姐姐》,分享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宝贵经验。他详细介绍了如何精心设计一场戏,探讨了与导演合作的技巧,并强调与演员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朴松日老师特别指出,在电影行业里,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过分用力,要学会享受创作过程的乐趣,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


王晓晖

大众为先,追随理想,顺便赚钱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老师以“革新的前夜”为题,讲述了创作者如何在新的挑战中寻找新的就业与创作机遇。晓晖老师结合平台数据、影视案例、创作方向等多方面,为同学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要想实现新时代的新突围,晓晖老师提出两个思考方向,一是寻求“低成本、强类型、强剧情”的故事项目,二是图谋“将院线电影、流媒体电影、迷你剧三合一”的策略,如何以通俗的方式讲述历史,是每一位创作者应该苦恼和思索的命题。王晓晖老师用多年的业界经验,为同学们讲述了一场生动的就业指导课。“大众为先,追随理想,顺便赚钱”将不断鼓励同学们在未来创作中灵活应对变化,砥砺前行。


沙丹

胸怀理想,脚踏实地


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电影策展人沙丹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介绍了策展工作和电影节生态的方方面面。他着重介绍了把握电影节体系的“四大关键词”——电影节日历、影片生命环路、利益攸关者、欢聚属性。不同影节所处的“日历时间”决定着影节的内容定位和色彩气质,而选择电影节的路径策略则会关涉到影片的生命轨迹。电影节策展需要满足三大要素:大师、大众、大市场,同时也不能忽视电影欢聚带来的社交效益。

结合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策展经验,沙丹老师强调说认为折中是一种思路,服务好“政策、产业、电影人、观众和赞助商”都是刚需,好的策展人不仅要对影人和产业负责,更要把握政治导向,链接市场与观众,平衡电影艺术性和娱乐性。作为新时代策展人,我们必须紧跟党的领导,扎根人民,做符合时代要求的策展工作,做承载国家意志和电影发展潮流的策展实践。


请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戏影团学汇”公众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视频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官方网站:tft.cuc.edu.cn

主编 / 梁若菡  责编 / 刘恩琦

 校对 / 汤秉凡  审阅 / 郑雪如 

编辑 / 陈梓萌

2024年12月28日

立“码”见“影”师生服务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传递西配声音 汇聚戏影力量
 最新文章